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_巫山_修道_曾经沧海难为水

本文目录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啥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什么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什么意思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意思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只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这首诗出自谁的作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的意思是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这是出自唐代元稹所作的《离思五首·其四》,全诗原文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白话文释义: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汹涌澎湃,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就不会再为一些细小涓流所吸引;领略过如梦似幻的巫山云雨,那别处的云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云!

“我”在美女如云的花丛中信步穿行,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清心寡欲、修身养德,遵循自己处世的原则,一半则是因为心里只有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

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

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啥

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很明了,就是如果你到过真正的大海,看过它的苍茫辽阔,那其他地方的水基本就不能称之为水了,因为这些水无法与大海中的水相媲美,在面积和气势方面,大海中的水是顶级的,无与伦比。如果你到过巫山,见到过那里的云雾,那估计你对其他山中的云雾就没有太大感觉了。巫山的云雾独树一帜,令人拍手赞绝,其他山里的云雾无法比拟。

这首诗的作者是元稹,诗的名字叫《离思五首》,创作的心理因素是为了悼念亡妻韦丛,全诗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亡妻对爱情的坚贞付出,另一个是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和追思。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家里经济条件也一般,婚后二人生活得很是拮据,而韦丛对夫君没有任何怨言,美好的爱情冲淡了生活上的困苦和物质上的不足,他们两情相悦,过了几年非常幸福的日子,但好景不长,韦丛在二十七岁时不幸死去。元稹痛苦至极,整日思念亡妻,加上后来的仕途不顺,为此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离思五首》。因此,也为后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

表面看,元稹赞美的是沧海和巫山,其实背后的情感还是为了悼念亡妻,抒发对妻子的思念,表达妻子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在诗人眼里,沧海和巫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只要你体验过这种爱情的美妙和彼此的坚守,你就觉得世上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与其媲美。爱情给人带来的心理冲击如此深刻,爆发出的内在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身处其中的人只看到对方的心意。在此种心境下,爱人就是心中的神,她或他所喜爱的,也就是自己所喜爱的。所以,爱情是伟大的,它让两颗心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即便沧海桑田,巫山的云雾不再,依然可以在彼此的心中铭记不灭。

此诗共四句,还有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其实蕴含在这后两句,字面意思是,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其中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而实际表现的是对亡妻的厚爱之情。韦丛呵护元稹,元稹追思韦丛,在这心心相印的呼应中,再没有其他人能够替代。更直白点讲,就是即便花丛中的其他花娇艳欲滴,曼妙含香,我只爱你一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诗的意思是: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原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出处:唐·晏殊《离思五首·其四》

《离思五首·其四》赏析

这首悼念亡妻韦丛的绝句,取譬极高,抒情强烈,用笔巧妙。前两句以极致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两句中,“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驰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诗情调而论,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前两句尤为人称颂,是赞美夫妻之间恩爱之情的无与伦比的最美丽的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x0d\x0a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x0d\x0a\x0d\x0a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这是诗人元稹为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

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原文内容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原文翻译: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汹涌澎湃,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就不会再为一些细小涓流所吸引;领略过如梦似幻的巫山云雨,那别处的云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云!

“我”在美女如云的花丛中信步穿行,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清心寡欲、修身养德,遵循自己处世的原则,一半则是因为心里只有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

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

所谓崔莺莺者,即诗人所写《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实为寒族女子崔双文。元稹与崔莺莺恋爱始于贞元十六年(800), 止于贞元十九年(803),而为莺莺所写艳情诗也多作于此其间。最后元稹为了飞黄腾达、攀权附贵,娶了豪门望族的韦丛,而抛弃了昔日的恋人。

由此足见:元稹对双文的感情并不像他在此诗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诚。原因何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可见,元稹的两重性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演。他弃双文另娶固是大谬不然,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应该负很大部分的罪责。

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字茂之,京兆杜陵人。身世显赫,其上七世祖父封龙门公。龙门之后,世率相继为显官)下嫁给24岁仅为秘书省校书郎的诗人元稹。

婚后他们如胶似漆,过着温馨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长,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年仅27岁温柔贤惠的妻子韦丛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此时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爱妻的去世无疑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他悲痛万分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爱妻病逝一年之后。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古人认为天下以沧海之水为最多,以巫山之云为最美,到过沧海的人,再见到其他的水域就会不以为然,不放在心上。见过巫山上的云的人,再看到其他地方的云时,就会觉得也不过如此,远不如巫山上的云那么美丽。 现在此句多用在爱情上,表示爱上一个人后,就以之为最好,不再欣赏他人。

扩展资料:

本句诗出自于唐诗人元稹悼念亡妻的《离思》,原文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赏析: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

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的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出自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下一句为:“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大概是对百花(女人)无暇顾及,心灰意懒,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亡妻了。
前句由《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蜕变而成。句意为:曾经到过大海见过海水,觉得其它的水就难说是水了;后句由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蜕变而成。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只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正确的诗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出处: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离思五首》其四。

原文节选: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韦丛20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

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组诗。

《离思五首》的前三首诗:

1、《离思五首》(其一)

唐代:元稹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译文: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2、《离思五首》(其二)

唐代:元稹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译文: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3、《离思五首》(其三)

唐代:元稹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译文:著压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这首诗出自谁的作品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为其亡妻写的《离思》 曾经长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为诗人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之作。其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