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成语“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_东山再起_东山_东晋

本文目录

  • 成语“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
  •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呢
  •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 东山再起的故事,成语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东晋谢安(淝水之战的主导者)
  • 东山再起指的是谁 东山再起出自哪里
  • 成语东山再起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成语“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

宋代李纲是大名鼎鼎岳飞的伯乐师傅,他原是北宋在班文臣,官居丞相之下,在当时抗金争论中属于主战派,力举岳飞挂帅,使得岳飞得以施展宏图。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致死后,李纲也受到牵连,被革职并指定流放到当时离京城最远的海南岛崖州(今三亚)。当时的经济条件极为落后,路途之艰辛难以想象。李纲来到海南东山岭时大病一场,无法继续前行,遂暂时在东山岭山脚下暂住,一次闲时上山,进到当地著名寺庙潮音寺请主持高僧算卦,以占卜未来前途。高僧指点曰:施主乃贵人天命,虽暂时受挫,但如若诚信拜佛,不久即会逢凶化吉,前途不可限量。于是李纲决定上山修行,结果不到半年,宋孝宗继位,秦桧被惩处,李纲也接到朝廷赦免原罪并官复原职的圣旨。李纲回到朝廷后,仕途通达,官至宰相,他对海南东山岭念念不忘,常常和人提起此事,后人便在民间流传“东山再起”之说,此事在海南省万宁市东山岭有石碑为记。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呢

一句话,成语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东晋名相谢安。

东山再起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其本意是指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山为官担任要职。也常常比喻人失势后,重新恢复权势。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人,出身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官至典农中郎将,祖父做过太子少傅,父亲任吏部尚书。满门高官,谢安妥妥的是一个“官后代”,他自己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人各有志,谢安就像《红楼梦》的贾宝玉对仕途不感兴趣,又像现代人喜欢追求“诗和远方”,干了一个多月小官就跳槽不干,跑到浙江绍兴上虞西南的东山,隐居山林。他成天呼朋唤友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江边钓鱼,大书法家王羲之是他好友。上虞是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的故里。这样一种快活无忧的生活,活脱脱当代诗人海子的那个金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谢安优哉游哉,乐不思蜀,早把当官这回事抛到九霄云外,朝廷多次召他入朝任职,他就是不去。

谢安在东山一直隐居到公元360年,41岁时终于出山了。

他之所以东山再起重出江湖的原因,传说是受到了一个李姓歌女的刺激。有一天闲聊,歌女问:“谢公,要想救国安民,必先做到什么?”谢安答:“必先积蓄其德义。”歌女说:“德义不厚却想救国安邦,乃伏而舔天也!”——伏而舔天的意思是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歌女说罢,突然拔剑刎颈,血溅花叶倒地身亡。谢安悲痛至极,深受刺激,男子汉大丈夫还不如一个卖唱女子,他怀抱歌女仰天长啸:“安不如一个纤弱女子也,羞矣!”

谢安决定接受朝廷召唤,重新入仕为官。他一出山就干了几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安抚住当时朝廷权势滔天、怀有篡位之心的大将军桓温,维护了东晋皇权统治和社会稳定,避免了内乱,功劳巨大。第二件是公元383年,前秦大帝苻坚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谢安调兵遣将指挥有方,以少胜多大败苻坚大军。

淝水之战是谢安东山再起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以少胜多的典范。谢安几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保住了东晋王朝。

谢安指挥淝水之战的时候,并不在浙江上虞的东山,而是在都城建康,因思乡心切,他离开上虞来到建康,便在建康的一座土山上,仿造上虞的东山建造亭台楼阁,并把这座山改名为东山。谢安东山再起建功立业的辉煌事迹,引得历代很多诗人如李白、苏轼等都曾来东山赏月,凭吊谢安,并留下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东山吟》,怀念之情跃然纸上。因为有诸多文坛大咖的加持,谢安重出江湖就为东晋建立了不世之功,东山再起也成了人们形容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山为官担任要职的成语典故,口口相传千百年。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谢安。东山再起,汉语成语,拼音是dōngshānzàiqǐ,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近义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得势。
例句:睽违政坛多年后,他东山再起,高票当选立委。
造句:
1、他们不承认失败,他们开始招兵妄图东山再起。
2、犯点小错误,受点小处分,只要接受教训,今后还会东山再起的。
3、今天这样安排,就是为了等待时机,以便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的故事,成语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是谢安
《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曾经辞官隐居在会稽郡上虞县附近的东山,后又出山作了宰相。后来就用“东山再起”指再度任职。也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东晋谢安(淝水之战的主导者)

关于我国的成语故事非常之多,说个3天3夜都说不完,比如一字千金的故事、江郎才尽的故事、负荆请罪的故事等等,而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就是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故事,你知道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吗?这个典故又是出自于哪里呢?下面就来和我来一起了解下具体的相关经过吧!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

东山再起的历史背景:

三国末年,曹魏皇帝曹睿(曹操的孙子)托孤司马懿断送了魏国江山,司马懿曾孙子司马睿取缔曹魏开创了东晋,成为东晋开国皇帝,而谢安就是当时东晋一名才学过人之士,但是在朝廷之上遭遇了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当时的东晋皇帝对他的态度也变的模棱两可,谢安一气之下便辞官隐居于东山之下,在后来便有了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符坚。

东山再起的故事:

公元前383年,前秦苻坚轻率百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皇帝就想到了谢安,决定重新重用他来抵挡苻坚,于是派人来到东山封他为大都督,当时谢安因为觉得救国要紧也没有推脱,于是回到朝廷调兵遣将,要与符坚决一死战。这时苻坚的大军已经到达淝水岸边,只要大军过淝水东晋难保,但是只要8万军队的谢安如何能够与苻坚的百万大军相战?他坐阵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打仗。他侄儿临走前想探听这个仗怎么个打法,谢安只说了一句话“朝廷自有安排”。谢玄心里没底,第二天又派人来听口风,谢安呢,就拖来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当天半夜时分,才掏出将帅名单,摆出了他的“八卦阵”。

淝水那里战事拉开,谢安仍稳坐东山跟人下棋,敌人果真中计,大败而逃,苻坚草木皆兵的成语典故也是来源于这场战役。喜报传来,谢安接过一看,二话没说,还下他的棋。客人等不及了,都围过来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谢玄立了大功,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谢安沉得住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这就是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了。点击下一页,查看看淝水之战的经过。

上一页 0 /2 下一页

东山再起指的是谁 东山再起出自哪里

1、东山再起指的是谢安。

2、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指谢安辞官归隐于东山之后再次出仕做官,意思是一个人在失势之后重新得势,多用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实力,是一个褒义词。

3、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故事是发生在东晋时期。谢安出生于世家大族,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曾经担任过官职,但是没多久就辞官了。谢安辞官后隐居在东山,吟诗访友,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晋国,晋国的将领迎战失败,晋孝武帝命人前往东山征辟谢安做官,谢安淡定地指挥谢玄等将领以少胜多,抗击前秦数十万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成语东山再起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在成语中东山再起的历史人物是谁?没错,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谢安。那么东山再起是什么意思?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被重新启用。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谢安传》:“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菘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成语“东山再起”即由此演变而来。 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东晋时期的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 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 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谢安听了这话,感到很羞愧。 谢安到了桓温幕府,桓温很高兴,两个人交谈了一整天,言语间甚是投机。 谢安后来官至宰相。桓温死后,他接替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在前秦国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领兵迎敌,击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谢安与谢氏家族 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谢安曾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玄等取得淝水大捷,后请求领军北伐。自淝水之战后,谢安声望极高,成为东晋重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