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中的皇者!安徽嘉汉艺术推荐:双首龙兽面玉璜_形制_纹饰_战国

双首龙兽面玉璜

玉璜,是一种佩戴饰物。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都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

《周礼》一书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种礼仪性的挂饰。每当进行宗教礼仪活动时,巫师就戴上它,它经常与玉管、玉串组合成一串精美的挂饰,显示出巫师神秘的身份。且每一个上都刻有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图象。玉璜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与玉佩同样赢得收藏家们的偏爱,尤其在台湾、市场行情看好。

藏品特点:黄色,带赭色沁。体扁薄,呈半圆形,直边中部凹雕一兽面,双眼为重环形,自眼廓上凸起,形成双重浮雕,用管钻钻出两重眼圈。眼圈外侧饰繁密的涡纹地,涡纹间用多条弧线接连。两端各凸雕侧视龙首纹一个。龙首纹之外满饰鼓钉纹等,此器熟练地采用起凸、管钻等技术。纹饰精繁,为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所罕见

展开全文

较前代同类器而言,战国玉璜的形制与艺术风格均发生了剧烈变化,不仅数量众多、形制繁杂、流播地域更为广泛,还出现了出廓式、镂空式、层叠式、分节套合式等诸多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崭新品种。

在传统玉璜"母本"形体之外以镂空透雕等技法加饰龙、蛇、螭、凤、变体云纹等"附属"造型而形成的一种形构,是战国玉璜中最具特色的创新品种之一。

两侧及两端出廓式璜是较前两类器形构更为繁缛复杂的一类器形,典型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的此类器,体扁平成拱桥型,两端对称镂雕弯曲呈"U"形的回首龙状,龙作张口吐舌状,尖吻,杏仁眼,长角卷曲后飘,龙体以阴刻线与璜体"母本"分隔,璜体弧背、弧腹外缘出廓镂雕对称的变形凤鸟,弧背上部的凤鸟短小而简约,弧腹下部的凤鸟形体硕大而镂雕繁缛。璜体器表两面浅浮雕三联谷纹。

此文中两段玉璜独立分开,呈双龙首璜体状,最外侧两件椭圆形玉饰各用鎏金铜片与双首龙璜体相连接。整器形构繁缛奇巧、雕琢精整细腻,珍贵而罕见。

在中国古代,玉璜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总称为"六瑞",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级别高,份量重,是玉器收藏家的收藏重项,非机缘巧合所不能得,亦是吉祥之瑞器。此玉璜呈窄弧形,两端稍宽,体扁薄,表面琢鼓钉纹,颗粒饱满,地子碾琢平整。璜周围勾勒凹弦纹边阑,中间打孔,供穿系。该玉璜体型较大,受沁后色泽变深,表面灰皮自然,光气老到,是一件难得的战汉玉器精品。

双首龙式玉璜

发现的战国时期双龙首形璜的数量甚丰,表明这一时期此类璜十分流行。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器,两端龙首张口露齿,杏仁眼,上吻宽大而前端尖细,下吻窄细,角弧形后竖,颌下有须,头部五官均有阴刻轮廓线,龙首与躯体间雕刻弧形绞丝纹分隔。龙体表面浅浮雕规则的三联谷纹,谷纹区外侧有弦纹边阑,两面纹饰相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双首龙形璜等与上述器形制雷同,仅器表饰有谷纹、卷云纹、圆穿位置与数量多少略异。此外国家博物馆藏龙形璜河北平山七汲村中山王墓出土器,体较长丰杨公战国器略宽扁,龙眼菱形或椭圆形,器表饰涡纹、蒲纹或卷云纹,雕琢简约。

战国玉璜的形制、纹饰是同类器中最为复杂多变的一类,目前藏家流行使用的几种战国玉璜分类方法,尚没有那种分类法能够将见于著录的玉璜标本精准囊括殆尽。如果仅依“形制”区别或仅据“纹饰”不同的单一标准对战国玉璜分类,则会带来不少标本分类归属模糊、或有些标本分类过于粗约等问题。本文采取“形制”与“纹饰”特征兼顾的方式,仅对战国玉璜作大致分类,严谨说来,亦算不上是一种十分精确的分类法。

战国玉璜的纹饰,多直接从春秋同类器中因袭、衍变而出,动物图案种类以龙纹、螭纹、蛇纹、凤纹及其组合为主,主题纹饰区内亦流行加饰网格纹、绞丝弦纹、羽状纹、花叶纹、水滴纹等细密纹的做法。尤其春秋之际流行的双首龙纹图式,战国玉璜形构组图仍大量使用,只是龙或其他神异动物的整体形构在组图中进一步被肢解、离散、抽象、简化、变形,向着装饰性极强的几何图案化方向发展。以龙首纹为例,春秋之际那种以抽象变形龙首纹形构为单元、繁密铺陈填充整个画面的组图模式已渐趋式微,图式纹饰开始变得疏朗,龙首纹图案作为一个“单体”渐趋独立出来使用,有些龙首纹被极度简化变形,仅剩局部形构而难以准确辨其形制。此外战国玉璜中还流行具有浅浮雕效果的云纹、谷纹、涡纹、蒲纹及其组合图案等。关于战国玉璜图案中这些纹饰的源变,一般认为应系由早期人与动物、植物图式肢解、离散后的局部形构演变过来的,如不少研究者认为圆凸尖顶形的谷纹源出于人或动物的“眼睛”;卧蚕纹源出于早期动物图式的“卷尾”;勾连云纹可能是早期人或动物的“鼻子”演变而来;绞丝弦纹可能是人与动物的眉毛演变而来;网格纹则可能由人与动物的衣格演变而来;蒲纹可能是草带纹演变而来等等。

战国玉璜空前繁盛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春秋之际玉璜生产与流播累积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为战国玉璜的发展进步,步入繁荣昌盛的高潮期奠定了基础,如战国玉璜中的形制、纹饰、雕琢技法,多在春秋器中已经出现或可在春秋器中找到渊源。战国时代既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期、也是一个政治制度不断变革创新、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极度繁荣活跃时期,由此造就了这一时期充满生机活力、追求变革创新、昂扬勃兴的时代精神,这一时代艺术精神引领着玉璜创作思想上不断追求形制、纹饰、技法上的标新立异、生动多变。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直接导致了治玉铊具的划时代变革,使这一时期对高硬度玉料的精细琢磨加工有了可能,也给高难度治玉技法的出现,新形制复杂玉璜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进而也大大扩展了玉料的概念范畴,迅速促进玉料的更新。同时,儒家思想对玉文化理论阐释的不断完善及玉文化思想被不断宣传扩张,促进了标示身份等级制度的佩玉的广为流行,进而导致了社会对承载不同文化功能玉璜的与日俱增需求。以上诸因素共同促成了战国玉璜制作的迅速发展进步,步入一个空前繁盛的高峰期。

春秋时期,虽然诸侯国之间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往,但因各个诸侯国赖以传承的本土文化、风俗民情、用玉风尚的不同,不同诸侯国生产与流播的玉璜,形制、纹饰仍存在着较为明显地域性差别,形成了所谓的“楚式玉璜”、“秦式玉璜”、“吴式玉璜”、“中原地区玉璜”等类别。战国时期,或因于诸侯国之间剧烈的征伐兼并、各地域之间频繁的交往,玉璜形制纹饰的地域性差别渐趋消逝,共同的时代艺术风格渐成为主流。以具有传统风格特征的“楚式璜”为例,战国时期,此类纹饰分段构图,以浅浮雕夔龙纹填衬细阴线网纹、绞丝弦纹、羽状纹制作的玉璜不仅仅流行在楚地区域范围内,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也常见此类璜。另一类体扁宽呈半圆形的双首龙形璜在湖南、安徽、河北等地区均有出土。凡此表明,战国时期尤其战国中后期以来,玉璜形制、纹饰特征的地域性差别逐渐消逝,大一统的形构特征日益凸显。

艺术点评:

玉璜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一直是女性的象征,并仅限于个人饰件体现其社会地位的象征性。步入良渚时期后,琮、璧和钺开始超越个人饰件的范畴,成为重要的社会权力象征,标志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社会成员的地位、等级和财富分化明显加剧。当象征男性权力的琮和璧开始流行,璜作为女性的象征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表明女性地位已退居于男性之下。随着良渚文化的衰落,无论是琮、璧还是璜,统统随着酋邦社会的解体而消失,表明当时的社会结构又退回到了等级关系比较简单的状态。虽然其中一些玉器的形制与工艺后来被中原地区的复杂社会所继承,但是由于青铜礼器的出现,它们的象征性和社会意义已经和新石器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

此件双首龙兽面玉璜其工精湛,线条复杂精确,刻划流畅,典型高古玉器形制特征,手工痕迹亦是异常鲜明。龙首纹表现的栩栩如生,其玉材质表面黄色,透光,土沁痕迹异常明显,局部黄玉的玉色呈现于表皮,表面较为光滑,其身包浆厚重,皮壳尤其老道紧实,局部面呈润泽之感,分布亦是自然。其中,可见麻点沁癍,老而真实,呈自然分布之态,且龙首形型细致雕刻,等级档次高,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文化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