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一《徐“福康” —民国闲话(六)》_太公_的人_寿星

长乐弘陶庄 摄影 王俊

徐“福康” —民国闲话(六)

(闲话六)

徐佳一

编者按:徐佳一是一名90后年轻的紫砂从业者,出生于徐门紫砂世家,2015年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 University)后,在随父徐立学习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制壶技艺过程中,对传统紫砂文化和历史事件产生兴趣,并写文探究,文风带有典型的90后语言特点。我们希望此文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年轻紫砂从业者能去学习、探究传统紫砂文化.......

这篇文章应该属于我的家族史,徐“福康”的历史贯穿了民国时期。整个故事是我有幸在徐氏宗门聚会的时候,采访92岁高龄的大爷爷徐耀棠听来的。

两位徐门90后(左徐耀棠右徐佳一)

展开全文

1902年左右,徐锦森在陶瓷北厂做庶务(这个我在第一篇里介绍过。)后来北厂营业不当,倒闭了。于是,徐锦森从北厂出来自己开了一家店叫“福康”。开这家店的时候,他大约20岁左右。徐锦森很有做生意的头脑,在当时他有两条脱颖而出:第一是严控烧窑的品质,所以“福康”的茶壶在商人中的口碑很好,第二是他对他的员工赏罚分明,对做工的人很是大方(后面会具体讲)。

1925年后,“福康”的生意达到顶峰。大爷爷徐耀棠是1927年出生的,所以大爷爷经历了徐家最富有那段时间,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生意才开始衰败。据大爷爷说,当时家里的长工有6-7个,还有保姆3人。长工分别是2个挑坯,一个套坯,2个磨釉水,2个画彩釉(这个活比较有技术含量的),保姆是一个老人加2个新人。短工也有,但是不会住家里,他们自己在家做,然后会有挑坯的人去他们家拿货。

当时“福康”的品种主要有寿星壶、龙蛋壶、彩釉类紫砂器(茶壶上面有人物或者花卉)。其中寿星壶有:海寿星(大),放寿星(中并且主要),小寿星;龙蛋壶有:放龙蛋,小龙蛋(很少)。寿星和龙蛋主要是运到天津和营口两个门市部,彩釉主要出口到南洋、新加坡等地。天津和营口的门市部是我大爷爷的二伯伯徐祖安在1920-1927年去扩展并建立的,门市部稳定后就回来了。

寿星壶

龙蛋壶(徐秀棠手绘)

彩釉壶

门市部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有个地方源源不断地将货物寄过去,然后对方把钱汇过来就行。那个时间段,生意最好的时候,可以一个月烧4窑,主要在两条窑烧。一是品胜窑,二是北厂窑(这条窑,知道的人不多)。

北厂窑在北厂到西街的转角处。一条窑总共40多节,徐“福康”的货能占到20节左右,而且都是中间的20节(中间的窑位是火候最好的)前面的十节火候不均匀,燃烧不均匀,一般用来烧次货如琴壶(一种在茶馆店里喝茶用的很便宜的商品壶)、假山之类的。最上面的几节火候太浅,温度不够,一般用来烧红泥类的紫砂器。一节一般会有六组掇罐,每组掇罐能堆起来12-13层,每次大的放4-5把,中的可以放七把。当时家中的人是不做茶壶的,他们会做一些紫砂的文玩之类的东西来压塞,让茶壶在掇罐里不会晃动。

在生意最好的那段时间,蜀山有三个和两个半个万元户之说。三个万元是潘家(当时家主是南京的国民党的财政部副部长),潘家(大地主,家中有600亩地),曹家(溶油坊)。两个半个万元是周家(米行)和徐家。其中,地主潘家,曹家和周家都是固定资产占财产的一大部分,而徐“福康”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流动资金,可以说现钱最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1920-1937),大学教授一个月的工资是12元,普通店员也就2元一个月。这里所说的元是指的银元,1银元=300铜板,2角=50铜板。购买力的话,两个铜板可以买一块烧饼。可见当时的钱还是很值钱的。

那时,民风淳朴,人们都十分诚信,做坯户跟徐“福康”结账时,可以选择用记账的方式,由太太公(徐锦森)记在对方的金折子(类似现在的银行存折),坯户买东西的出账也直接由店家写在上面。一个镇上会写字的人很少,大家也都认可,没有人会模仿作假。

太太公是个当地有名的文人,本来是要准备去考秀才,后来废了科举就没去,所以说十分博学多才。大爷爷说他印象中他是蓄了一把胡子,总拿着长烟管,经常到镇上,和文人们玩一种压字的赌博游戏。当场作诗一首,把中间一个字空出来,让大家猜,哪个字,类似于现在的填字游戏。太太公的压字准确率之高和他出题的难度也是在当时文人中有名的。

太太公(徐锦森)还是个十分新潮的人,家中买了很多带电的家伙(收音机,留声机),还成为丁蜀镇少数装电灯的人家,门口还装了路灯,给路过的行人用。不要怀疑,抗日战争之前,丁蜀镇就已经有了发电厂,只不过后来战争开始,发电厂就废了。太太公也是很乐善好施的人,他懂得给人看病,经常帮人看病给药都不收钱。坯户家里有人生病,太太公总会帮他们,所以当时的坯户都很敬重他。甚至于后来因为战争无法买到药了,他自己到山里找草药,回来叫上家里人一起做。

太太公还有个特点,好吃,吃东西很讲究,家中常年备着整缸的海参、干贝和开洋。逢年过节:端午,中秋和过年,一年出去三次到无锡、上海采购东西。家中生意最好的时期,流动资金大,现钱来现钱走,所以敢买东西,太公(祖纯)当时收了很多好的字画、古董、茶壶之类。当然,文革时全充公了。

1937年12月左右,家中发生了件大事。太祖母在床上烧东西,洋油炉子翻下来,其中的洋油撒开来,烧到蚊帐,本来想用水灭火,谁知一盆水一浇,溅得洋油带着火星到处飞散,火一发不可收拾。太祖父(祖纯)带着大爷爷和太祖母逃了出来,而二太公(祖安)从窗口扔了一箱金子和账本到窗外,可惜最后金子也不知道被谁捡去了。家中什么东西都没拿到,但是账本在,流动资金就在,元气也没伤多少。徐家马上收了钱开始造新房,做生意。这里开句玩笑话,幸亏太太祖母不喜欢田地,所以重新造房的时候,没去买田地。要不然,1949年解放后就是地主,还要被批斗(斗地主)。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