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_年代_的人_村庄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海水 一直 游到 年代 的人 村庄

文 | 昆明海关所属勐腊海关白奇蕊

离我们最近的海是黄绿色的,

我们都想向前游,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地方去。

◉ 电影截图

贾樟柯说:我想拍一部电影,让年轻人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身世之谜”。于是便有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原名为《一个村庄的文学》的纪录片。(最终片名由余华老师贡献,感谢它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这片的内容太实,需要一个轻盈点的名字)

此片分了18个章节来讲述1949年到2019年这七十年的中国心灵史,主要叙述者分别是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四位作家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其间穿插了莫言、苏童等十几位作家,他们聚集在山西汾阳这个小地方,说着他们对“村庄”这一词的理解。

贾导把这部电影定位为“艺术家三部曲”之一,《东》《无用》再到这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为了捕捉过去70年里发生的社会巨变———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中国飞速城市化,生活方式巨变,历史所遗留并融入当下的东西。电影的主角选择了作家,他们是社会的敏锐观察者,非常有表现力,非常会讲故事。

展开全文

◉ 第一部分

从已故作家马烽的人生经历开头,由他身边的亲友讲述关于他的故事,讲述五六十年代国人经历的吃不饱饭、不能自由恋爱的问题。直到80年代,西方思想开始传入,在这个转折点上,国人开始想要拥有爱和自由,想要组建自我选择的家庭和婚姻,想要找寻愿意与之共度余生的人。

每个章节结束,贾导都会找一个群演来读文学大师的经典语句,群演们有扛着锄头站的笔直的大妈,也有下班骑着自行车刚买完菜的中年妇女,以一种有点尴尬的小学生背诵课文式语调,一字一句,满脸认真,这是一个不太协调的场景,特写放大了人脸上的质感,所有的经历都藏在脸上的纹路中。

◉ 第二部分

第二位作者贾平凹,谈到政治和社会对个人的巨大影响,其他镜头一闪而过的作者们则谈到了过去70年中,我们作为中国人都经历过的类似问题,新旧交替,对乡村的思念,对“根”的强调。

在《远行》这一章,没有人说话,画面是火车上看手机的年轻人,是坐在车站等待远行的人,这些人是贾导所讨论的正在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年轻一代正在慢慢与他们所来自的村庄文化、历史失去联系。

贾平凹的部分有一个片段是他女儿贾浅浅在旁说着自己要出第二本诗集了,他的回复是:无论做什么,要先做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把日子过好,写诗不要把自己的生活也诗化了。前半句爹味太重,后半句在理。生活的前提是生存,但脚踏实地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嘛。

◉ 第三部分

余华的部分是全片最轻松欢乐的片段,喜剧家余华太会讲故事了,在太平间睡午觉,为发表作品以田忌赛马的方式投稿(余华老师在抖音等平台大火的段子大多源自这部纪录片)。果真是悲伤都留给了读者,快乐都留给了自己。

豆瓣中有句短评:贾平凹太重,梁鸿太轻,唯有余华,轻盈的游动。余华就像他笔下《活着》中的富贵一样,天大的苦难落在他们身上,也能全盘接受然后轻轻放下。

当看到这儿,再看群演们朗读课文我已被深深打动了。好的文字不会浮在空中,它一定是扎根于大地,服务于人民的。

◉ 第四部分

梁鸿是四位作家里唯一的女性,她给影片带来了更细腻温柔的情感。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镜头前教儿子用河南话介绍自己。她的儿子在北京长大,穿着名牌衣,戴着时尚耳机,早已和她当初成长的小村庄没了什么联系,但梁鸿没有责备没有不高兴,她只是平静的,一句一句地,教儿子说着家乡话。

从马烽的女儿谈论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事情,到贾平凹谈论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事情,再到谈论八〇年代的余华,最后到注重九〇年代和当代的梁鸿,这是一条长达七十年的电影故事线,各个章节看似有些凌乱,其实是想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去尽可能完整地呈现过去到现在的重叠与分支。

不管从个人还是国家的角度,都像余华说的,离我们最近的海是黄绿色的,我们都想向前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地方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