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解体后,为什么贫困潦倒的马其顿不回归同文同宗的希腊?马其顿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_马其顿_南斯拉夫_希腊

本文目录

  • 南斯拉夫解体后,为什么贫困潦倒的马其顿不回归同文同宗的希腊
  • 马其顿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 马其顿是不是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 马其顿是发展中国家吗
  • 马其顿是怎样兴起的
  • 南斯拉夫经济军事都很强大,解体后各个国家生活得如何
  • 为什么亚历山大东征扩张呢

南斯拉夫解体后,为什么贫困潦倒的马其顿不回归同文同宗的希腊

因为马其顿渴望能够自主独立,尽管当时可能经济上有困难,但是经济可以慢慢恢复,如果回归了希腊,那么可能永远也不能成立自己的政权,永远要遵从希腊的指挥,无法从其中脱离出来。

马其顿和希腊在古代其实同属于一个国家。希腊方面认为古马其顿人是古希腊人的一支,古马其顿王国属于希腊历史。马其顿共和国方面则宣称自己是马其顿王国和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继承者,因此坚持使用“马其顿”这一国名。以前的马其顿是古希腊的一部分,现在的马其顿的主体是斯拉夫人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亚历山大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东地区,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荡平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

马其顿脱离前南斯拉夫获得独立,并于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身份加入联合国。然而,马其顿对内对外仍坚持使用其宪法国名“马其顿共和国”。希腊认为这一国名暗示马对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省存在领土要求。马其顿是在古希腊灭亡之后应起的由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领导的国家。实际上也是希腊土地上衍生起来的。

希腊有个马其顿省,与马其顿共和国的国名重名,由于同名的历史原因,使得希腊担忧马其顿迟早有一天会吞并本国的马其顿省。因此,希腊建议马其顿最好使用首都斯科普里作为国家之名。

马其顿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马其顿共和国是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内陆国家,东临保加利亚,北临塞尔维亚,西临阿尔巴尼亚,南临希腊。 原属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塞尔维亚,1945年,建立马其顿人民共和国;后更名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隶属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后获得独立。维基百科首都: 斯科普里货币,马其顿代纳尔所在洲:欧洲,目的地:斯科普里,奥赫里德,比托拉,戈斯蒂瓦尔,奥赫里德湖, 等等官方语言: 马其顿语再说一些自己知道的,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该国,那就是“穷”。所以当年送校车给马其顿真的不是事,而且这校车送了以后效果明显,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现在满大街跑的都是宇通的公交车了。红红的甚是醒目。再说一下收入,当地收入水平较低,最低工资约为8000denar,折合人民币约1000元,失业率较高。工作时间一般为早8点至下午4点。说的好听呢,叫悠闲,不好听就是懒散。当地有想法的年轻人都去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打工去了,一般夏天会回来休假。当地气候,夏季来的较晚,冬季较长,曾经4月还在下雪。冬天最低气温约零下20度,夏季最高气温貌似达到过40度,这个待查。特产,红酒。饮食,主食为面包,饮食比较重口味,多盐,当地人喜吃甜食。主要烹饪方式为煎烤。当地人喜欢吃一种咸奶酪,白色的,长的跟豆腐很像,含盐量高,第一次吃的时候不要被它的外表迷惑了,吃习惯了还是蛮好吃。当地人爱喝土耳其咖啡,浓缩的小小一杯。当地除了红酒外,还有一种果酒,rakia,忘记是不是这么拼的了,发音是这个音,口感和白酒较为相似(也许是我不怎么喝白酒的缘故吧),度数也和白酒相似,跨度较大。在首都有两家中国餐馆,一家定位高端,在亚历山大广场,叫“北京花园”,实际价格也不贵,人均一般50人民币。另外一家为连锁中餐快餐,在各大商场饮食区有柜台。消费水平,由于当地收入较低,失业率较大,当地消费水平较低(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旅游城市和首都除外),一般城市吃顿正餐,人均一百多denar,折合人民币不到20。在咖啡厅喝咖啡一般40denar,约人民币5块。首都和旅游城市翻倍。Ohrid.奥赫里德,该城市因奥赫里德湖而闻名,为该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实在整个欧洲都挺有名,夏季有大量欧洲人自驾前来。奥赫里德湖为阿尔巴尼亚跟马其顿共有,也是两国分界线。

马其顿是不是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这个是欧洲的穷国之一。还最富有?你想多了。现在只要是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民族国家没有一个是富有的。

马其顿是发展中国家吗

  • 不是,马其顿人类发展指数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数

  • 不是 马其顿是欧洲比较穷的国家 但是还是属于发达国家的范畴

马其顿是怎样兴起的

马其顿原是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在腓力二世执政期间,马其顿很快由弱变强。可以说,腓力二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马其顿地处希腊半岛的东北边缘地带,分上下两个地区。上马其顿山岭纵横,森林密布,适于牧业,是马其顿人的主要居住地。下马其顿依山临海,地势平缓,适于农业。整个马其顿穷困落后,在希腊没有政治地位。马其顿人民风粗犷,尚武善战,喜欢豪饮,被当时的希腊人视为异族蛮人。

马其顿立国较迟,公元前六世纪才形成国王统治的国家。希波战争时迫于形势,依附波斯,派兵加入波斯入侵军。但身在波斯,心在希腊,不时向希腊人提供情报。战后,马其顿在希腊大国之间仍不受重视。

进入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王室发生权力之争,国王派迪卡尔遗下的幼小的儿子继位。国家三面受敌,北有派奥尼人威胁,东有色雷斯军队进逼,西面的伊利里亚人也要大举进攻,马其顿危在旦夕。马其顿国王的叔叔腓力受命于危难之际,成为摄政王。

南斯拉夫经济军事都很强大,解体后各个国家生活得如何

提到南斯拉夫,就不能不提铁腕人物铁托。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法西斯侵略者,组建南斯拉夫统一联邦国家。

虽然同属于斯拉夫人,但是当时的南斯拉夫各个共和国之间,宗教和民族矛盾却暗流涌动,只是依靠铁托的个人威望,来维持表面的统一局面。

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各个加盟国纷纷独立。在经历了两次解体后,昔日的“巴尔干之虎”分解为6个国家。

铁托治理时的南斯拉夫,曾经是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很强大的红色政权,可谓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铁托)

那么,当初那些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分家闹搞独立的共和国,独立以后,日子过得怎样呢?

一、曾经的“巴尔干之虎”。

可以这么说吧,在解体之前,当时的红色阵营国家中,苏联是一哥,那南斯拉夫就是当之无愧的二哥。军事和经济水平,放眼世界,南斯拉夫都是相当强大的存在,令不少西方国家羡慕不已。

南斯拉夫当年的成功,和它正确的外交策略有很大关系。虽然南斯拉夫属于红色制度的国家,但铁托奉行不结盟运动。既不加入苏联主导的华约,又不靠近美欧组织的北约。他们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一门心思搞建设。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南斯拉夫就已经一跃成为东欧地区少有的发达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称霸东欧,有着“巴尔干之虎”的称号。

(内战不断的南斯拉夫)

二、南斯拉夫的解体。

虽然南斯拉夫当年在政治上相对民主和开放,但各个共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却一直都存在。铁托执政期间的政治平衡和渗透融合,不仅没有起到增进团结的效果,相反使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

铁托去世以后,长久以来多民族国家拼凑而成的弊端开始显现,南斯拉夫内部各个民族、宗教、党派矛盾不断爆发,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解体之路。

1992年,东欧剧变和苏联崩塌后,南斯拉夫也进行了第一次解体,分裂成5个独立国家。前南斯拉夫主体国塞尔维亚和黑山,结为南联盟共和国。

1999年科索沃战争之后,塞尔维亚的科索沃自治省,成为联合国保护国。虽然法理上仍属于塞尔维亚,但事实上也已经宣布独立。

2006年6月3日,黑山经过公投,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曾经强大的南斯拉夫联盟彻底土崩瓦解。

(黑山独立后的民众)

三、各国独立后的现状。

南斯拉夫解体后,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不同,各个独立共和国的发展状况,也并不相同。

凭借南斯拉夫时代打下的工业基础,斯洛文尼亚独立之后背靠欧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工业得以迅速腾飞,很快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在2.0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206万国民创造了480亿美元的GDP总量,国民人均产值2.3万美元,远远领先于昔日的联邦兄弟国。

克罗地亚也迈入了发达国家之列,经济状况仅次于斯洛文尼亚。这个国家人口417万,领土面积5.659万平方公里,GDP总量548亿美元,人均产值1.3万美元。虽然工业不如斯洛文尼亚,但旅游等第三产业更加发达。

作为前南斯拉夫的主国,塞尔维亚疆域最广,人口最多,领土面积为8.83万平方公里,人口1050万。随着黑山的独立,塞尔维亚已经彻底沦为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对外贸易严重受阻。同期GDP为414亿美元,人均产值仅有5900美元。

黑山作为领土面积最小的前南斯拉夫加盟国,独立之后,不仅加入了北约,还成为欧盟候选国。领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GDP43.74亿美元,人均产值6701美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马其顿是南斯拉夫时期,最贫穷的加盟共和国。独立之后也没有起色,全国总人口208万,领土面积2.57万平方公里,GDP总量只有109亿美元,人均GDP仅为5237美元,连斯洛文尼亚的四分之一都达不到。

波黑的情况更差。由于境内有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对于波黑前途的分歧,三方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内战。直至今日,分而治之的三个民族间仍然老死不相往来。至今依然是欧洲最贫困国家之一,守着5.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GDP总量却只有169亿美元,人均GDP仅4709美元。

可以看出,独立后的前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国,经济状况排名和分裂前相比,基本上大同小异。过去富裕的现在仍然富得流油,过去贫穷的也依然揭不开锅。而且因为相互间没有了昔日兄弟国家之间的支持帮扶,这种差距必将进一步拉大。同时,因为军事及经济总量变小,这些国家在国际上也就再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了。

为什么亚历山大东征扩张呢

亚历山大远征是西方战争史华丽篇章,关于这次远征的起因有好几种说法,有孝子复仇说,有大帝追求荣耀说,有传播文明说,这些说法一定的道理,但和下面这个原因比起来就都是扯淡了。

这个原因就是经济压力,没钱亚历山大的王国不能维持,没钱亚历山大可能真的会死。在腓力二世、亚历山大父子崛起以前,马其顿人被古希腊人看作是山沟里的半开化的穷亲戚。在扩张前,马其顿的土地大多是坑爹的山地,可耕地非常少,是希腊世界的老少边穷地区。马其顿的土地坑爹到什么程度呢?薛西斯大军一度借道马其顿入侵希腊半岛,结果薛西斯不得不把全军1/3的兵力用于砍树修路,波斯大军替马其顿当了一回不要钱的农民工。公元前429年色雷斯大军入侵了马其顿,色雷斯大军占领了马其顿一个月,然后就灰溜溜的败了,原因是马其顿太穷,实在是抢也抢不到足够的物资维持占领。

也正是因为太穷,马其顿的阿吉德家族虽然有王室头衔,却只能充当战争领袖,对内部事务的影响很有限。他们甚至不可以裁贵族犯有叛国罪,只有贵族们一致通过才可以;而王室成员要是犯了众怒,贵族一致通过时也会被处死(亚历山大的老妈奥利匹娅就是按此传统处死的)。马其顿贵族和士兵更可以通过集体欢呼的方式决定王位人选,马其顿人对国王都是直呼其名。马其顿王国早年的常备军就是以伙伴之名聚集了王室周围的贵族骑兵部队,他们装备自带,也不把王室赏赐当回事,自然也对王室没有太大的恭敬心理。因此历史上的马其顿贵族就以桀骜不驯、敢于弑君著称,如果他们弑君还师出有名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马其顿王也是死了白死。

腓力二世继位后开始砸锅卖铁搞扩张,从马其顿的山区牧民中中挑选了常备陆军,以土地房产证为奖励,大举引入希腊骑手加入伙伴骑兵。腓力二世以扩充的军力为后盾,巧取豪夺了安费利波里斯殖民地和潘格亚斯金矿,拥有了每年1千塔兰特的巨额财政收入。腓力二世能赚钱,但军队和战争烧钱的速度更吓人。

因为围城战太烧钱,腓力二世重金收买了雅典,把雅典的财政收入从每年460塔兰特上涨到每年1200塔兰特(狄莫西尼斯的演说再动人也没野蛮人国王的金银管用)。此外,腓力二世还建立了新组建的科林斯同盟,并充当军事统帅。这个同盟不像过去的提洛同盟一样要求会员国提供“会费”,也不干涉各国内政,同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整合同盟的人力资源对波斯人打一场复仇之战。因为这一系列军事政治动作,腓力二世晚年的财政收入是1000塔兰特,但开支达到了3000塔兰特。

到亚历山大继位后,马其顿国库里只有70塔兰特现金,有1300塔兰特的军事欠款,全国军粮也只能支持一个月。在这种前提下亚历山大不扩张才是找死,马其顿大贵族帕曼纽等人完全可以把他推下台甚至处死(帕曼纽的儿子是伙伴骑兵指挥官,老铁、亲家掌管了一半步兵方阵指挥权)。而希腊世界已经陷入了经济危机,到处都是找饭吃的雇佣兵,向东方扩张就成了马其顿贵族的共识(区别在于打到哪一步而已),这种不扩张就死的压力,你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不是“压力山大”的产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