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精读】部编版高中选修下册《离骚》第三段(背诵部分)逐句详释_屈原_诗人_绳墨

本段共28句,为了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和背诵,特供参考详解如下:

一、(1—2)长太息①以掩涕兮,哀民生②之多艰。

(我长声叹息而掩面哭泣啊,哀怜人生痛苦多灾多难。①太息:叹息。②民生:人生,”民生多艰”指人生遭际艰难。本诗的“民”多指“人”。)

[这两个句子以“哀”字为中心,前面描写哀痛的情状,尽现哀痛之深,后面写哀痛的原因。]

二、(3—4)余虽①好②修姱③以鞿羁④兮,謇⑤朝谇⑥而夕替⑦。

(我只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①虽:唯。②好:hào,爱慕、崇尚。③修姱:修洁而美好。姱,kuā。④鞿羁:jījī,喻指束缚、约束。鞿,马缰绳。羁,马笼头。⑤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无实在意义。⑥谇:suì,谏诤。⑦替:废弃、贬黜。)

[这两句上是因,下是果。“朝谇而夕替”,早上还与君王共商国是,进谏诤言,夕暮却突然身遭废弃。由“谇”而“替”,说明地位变化之剧,从“朝”而“夕”,说明变化之速。屈原品性高洁,才智非凡,又能严格约束自己,本该因此深得君王信任,为什么反而因此获罪,顷刻间雁落云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屈原能承受得住吗?他会有何作为?“朝谇夕替”四个字激起疑窦,开启下篇。]

三、(5—6)既替余以蕙纕①兮,又申②之以揽③茝④。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再次给我加上罪名。①蕙纕:“纕蕙”的倒文,即以蕙草做佩带。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纕,xiānɡ,佩带,这里用作动词。②申:重复,再三。③揽:采集。④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揽茝比喻修养高尚的德行,也比喻屈原推行的“美政”。)

[申述自己被贬的罪名。以一“替”字承上,说明自己遭受废弃的罪名竟然是因为“蕙纕”“揽茝”,竟然是因为自己“好修姱以鞿羁”,竟然是因为自己追求美政,竟然是因为自己拥有了太多的美德。一个荒唐的罪名,暴露了楚怀王不分贤愚忠奸的愚昧。诗用对偶的形式,节奏鲜明。用香草“蕙”“茝”比喻高洁的品德,比喻他心目中的美政,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对高尚美德和美好政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形象生动。]

展开全文

四、(7—8)亦余心之所善①兮,虽九②死其犹未悔。

(只要是为这些心里喜爱的东西啊,我即使死上多遍也从不后悔。①所善:所爱好的东西。指上句“好修姱”“蕙纕”“揽茝”。②九:极言多。)

[表白自己虽遭重压,但不改其追求理想、恪守节操的坚定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离骚》中的名句,“虽……犹”,假设关系的连词,“九死”,数字夸张,极言其为美好理想、为正义事业,义无反顾,至死不渝的决心。]

五、(9—10)怨灵修①之浩荡②兮,终不察夫民心③。

(怨我那君王实在荒唐啊,他始终不能把人心体察。①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②浩荡:荒唐,糊涂,没有准则。③不察夫民心:指分不清谁忠谁奸、谁贤谁愚。民心,人心。)

六、(11—12)众女①嫉余之蛾眉②兮,谣③诼④谓余以善淫⑤。

(那班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造谣诽谤我好做淫荡的事情。①众女:喻指许多小人。②蛾眉:像蚕蛾一样细而长的秀美的眉毛,这是将自己比喻成美女,暗示自己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德行。③谣:造谣,诽谤。④诼:用谗言诬陷。⑤善淫:善于以淫荡之姿取媚于人。淫,淫荡。)

[这四句说明自己遭受贬斥的原因,一是楚怀王昏庸糊涂,“终不察夫民心”;二是朝中小人嫉妒而进谗言。赏析这几句诗,要懂得《离骚》常用的表现手法。《离骚》一诗,诗人除了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将自己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指代或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两情依依,后来因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丈夫“二三其德”,她终于被狠心的丈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七、(13—14)固①时俗②之工巧③兮,偭④规矩⑤而改错⑥。

(世俗本来是善于投机取巧的啊,违背规矩而恣意胡为。①固:本来。②时俗:世俗。③工巧:善于取巧。工,善于,擅长。④偭:miǎn,背向,“面”的反义词,引申为违背。⑤规矩:圆曰规,方曰矩,喻指国家法度。⑥错:通“措”,施政的举措、措施。“偭规矩”与“改错”二者同义反复。)

八、(15—16)背①绳墨②以追曲兮,竞周容③以为度④。

(违背准绳而随顺歪门邪道啊,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①背:违反。②绳墨:木匠划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③周容:迎合讨好。④度:法度、准则。)

[这四句揭露楚朝政的黑暗。由一群小人控制的楚国朝政风气败坏,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诗人巧用比喻揭露这些小人的乖戾。“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言今世工匠,自以为乖巧,背弃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以喻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必乱政治、危君国。“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言百工不循绳墨之直道,随从曲木,屋必倾危而不可居,以喻人臣不修仁义,背弃忠直,随从枉佞,苟合于世,以求容媚,以为常法,国必倾危。屈原以工匠造屋设喻,表达他深感楚国大厦将倾的忧虑。]

九、(17—18)忳①郁邑②余侘傺③兮,吾独穷困④乎此时⑤也。

(烦闷忧郁我潦倒失意啊,在这个时世我孤独走投无路。①忳:tún,忧闷。②郁邑:忧愁苦闷。“忳”与“郁邑”同义反复,用以强调忧闷之深切。③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④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⑤时:时世。)

[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欲借此将胸中块垒尽情倾吐出来。]

十、(19—20)宁溘死①以流亡②兮,余不忍为此态③也!

(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波流走啊,也不愿迎合取这种世俗的媚态。①溘死:突然死去。溘,kè,突然、忽然。②流亡:随流水消逝。③此态:指上面所说的“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这两句写诗人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节操和志向。前面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是表明他愿为美好的理想献身;“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是声明他绝不与朝廷小人同流合污。]

十一、(21—22)鸷鸟①之不群②兮,自前世而固然③。

(雄鹰与凡鸟不可能同群啊,自古以来原本就是这样。①鸷鸟:鸷与鸟。鸷,zhì,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是泛指一般的鸟。②不群:不与凡鸟为伍,特立独行。③固然:本来如此。)

十二、(23—24)何方①圜②之能周③兮?夫孰④异道⑤而相安?

(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而能够相安?①方:即方枘、榫头。②圜:yuán,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③周:合。④孰:何。⑤异道:不同道。)

[“鸷鸟……异道而相安”四句,诗人用比喻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鸷”喻自己,“鸟”喻小人,“鸷”执志刚厉,特处不群,不可与凡鸟比翼齐飞。用以喻屈原执分守节,不随俗人。“方”喻自己,“圆”喻小人。方者,正也,端方正直。屈原正道直行,方正廉洁。哪有圜凿受方枘而能合者?用以喻忠贞之人与奸佞圆滑之人不相为谋。“自前世而固然”,说明了屈原的精神源泉。历代圣哲给屈原极大鼓舞,他承继并恢宏先圣遗德,“志洁,行廉”,“濯淖污泥,蝉蜕浊秽,浮游尘埃,泥而不滓”,而与日月争辉。]

十三、(25—26)屈心而抑志兮,忍尤①而攘②诟③。

(受着委屈而压抑着心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①尤:责骂。②攘:忍受,容忍。③诟:侮辱,辱骂。)

十四、(27—28)伏①清白以死直②兮,固前圣之所厚③。

(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①伏:同“服”,守、保持。②死直:为直道而死。③厚:嘉许、推重。)

[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诗人“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因而再一次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照应上文“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的精神来源于前人,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榜样。]

思路小结:

本段28句为诗人述怀,可分为三个小的层次,分别紧扣“哀(民生)(1—8句)”“怨(规矩/时俗)”(9—18句)“(不)忍(此态)”(19—28句)抒发情感,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粗略一点,也可这样理解:

这一段可分两层,“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上是第一层,以下是第二层。第一层(1—12句)抒写诗人面对“朝谇夕替”这骤然而来的政治打击的心情和态度。诗人一方面怨灵修之浩荡,同时又坚决表示“九死未悔”。第二层(13—28句)写诗人面对“时俗工巧”,即朝中小人的态度,诗人凛然声明:“宁溘死“也”不忍为此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