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改编白居易一首诗,后世称为诗中神品_板桥_白居易_柳枝

作为同时代的两位大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一生唱和亦敌亦友,诗文酬和颇多,特别是刘禹锡酬和白居易那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脍炙人口。

白居易一首诗歌《板桥路》,被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白居易原诗如下:

板桥路唐代:白居易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经刘禹锡改编后为《柳枝词》:

柳枝词唐代:刘禹锡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展开全文

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

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

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

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