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笔试】文化素养:传统节日_农历_习俗_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1. 除夕+春节

常识:

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子夜时,娃儿们拿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后,纷纷到屋外去踩芝麻秸。院内地上铺满了芝麻秸,孩子们将其踩碎,噼啪作响,人们称之为"踩岁"。

春节(很多地方叫作过年)是我国最古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据说唐太宗生病时,夜里常听到鬼哭的声音所以睡不着觉,当朝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主动披挂战服,站立在宫门两侧,后来宫中平安无事,李世民感念此二人,将他们的威武形象画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又演变成了年画。

习俗:贴年画、春联;放爆竹;拜年;挂灯笼等。

相关诗词:

展开全文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意:因为两个节日离得很近,此文中放在一块说明,并不是同一个节日。

2. 元宵节

别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

常识: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被称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元宵节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

习俗:吃元宵;赏花灯;拉兔子灯;猜灯谜;不少地方还加入了耍龙灯、耍狮子等

相关诗词: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补充:

①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②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

第二境界(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这一境界是为了目标努力奋斗。

第三境界(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一境界是功到事成。

3. 清明节

常识: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在冬至后的第104天,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习俗:踏青;蹴鞠;扫墓;祭拜;荡秋千;放风筝;植树;碰鸡蛋

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

相关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意:节气里的清明和清明节是不一样的。但是都叫做清明。

4. 端午节

别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龙舟节等。

常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习俗: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

相关诗词: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 七夕节

别称:乞巧节、七姐诞、女儿节

常识: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习俗: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拜七娘妈等

相关诗词: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 中秋节

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常识: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习俗:拜月;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相关诗词: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重阳节

常识: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习俗:出游赏菊;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相关诗词: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补充:

①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重阳节、清明节、盂兰盆节、除夕

②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8. 腊八节

常识: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习俗:祭祀、煮腊八粥、做腊八蒜、吃腊八豆腐腊八面、准备年货……

相关诗词:

《腊日》

唐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传统节日备考方案:

1、了解传统文化的常识。——关注生活,增加积累。

2、相关古诗词积累——主要考点

3、历年真题涉及的内容——可能重复

往期推荐

《 【教资笔试——综合素质】一篇文拿下28分,有视频! 》

《 【教资笔试——综合素质】套路杨教你搞定法律法规 》

《 【收藏】小学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

《 【干货收藏】综合素质提分必备!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