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云南」哈尼族:大山是我的根,梯田里有我的魂_哈尼族_声部_民歌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

今天出场的是

哈尼族

55岁的陈习娘

有一个柔软的名字

实际上他是一个朴实的哈尼族汉子

尽管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还带着乐队到美国、荷兰等世界各地演出

回到家乡

陈习娘一样会下地劳作

为什么不搬到县城或者条件更好的地方去生活呢?

“正因为我是唱多声部民歌的

才能去到外面的很多地方

我要在家乡坚守

离开家乡心里没有底。”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哈尼族)

很多人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

那犹如艺术家画作般

蔚为壮观、气势磅礴的美景充满了向往

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历经千年时光流转

世人皆知元阳梯田

而红河县的撒玛坝梯田

一样有着壮美的风景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

是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县

有着“云端古城,梯田故里”的美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河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

拥有哈尼梯田26万多亩

还有历史悠久的哈尼长街宴

独具一格的“奕车风情”

以及“哈尼多声部”、“乐作舞”

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河县文化馆馆长李白章介绍

哈尼多声部民歌

来源于哈尼族古老的梯田文化

由他们的祖辈在梯田耕作时创造并流传下来

陈习娘

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采访陈习娘颇有些不易

从昆明到红河县再到阿扎河乡

再到普春村委会

再到罗么村

路途颇为遥远

山路崎岖

光明网和云视网记者

徒步踩着刚下过雨的泥路走进村子

沿途雾气笼罩

几步开外就看不到人

却也有一番别样的美

静谧祥和的小山村里

陈习娘家的庭院打扫得很干净

我们到了以后

陈习娘并不在家

等摄像师架好机位

主持人穆辰好奇地四处走走时

一个穿一身土布黑衣

背上背着背篓的朴实汉子不声不响地走进院中

满是泥的光脚穿着一双凉鞋

他的穿着打扮、外表与田间劳作的农人没有什么两样

谁都没想到这位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习娘

当他弹起三弦唱起歌

整个人的身上突然焕发出一种光彩

这是音乐歌舞神奇的力量

不久

一群身着哈尼族服饰的孩子陆续走进小院

寂静的院子热闹起来

孩子们坐在小板凳上唱起了跟着陈老师学会的歌

不用人组织,开口便唱,那么悠扬,那么动听

世世代代的哈尼族人在田间劳作时都会哼唱起来

只要有人起个头

其他人就会随声附和

还会随手摘片树叶卷成小管来吹奏

形成多人合唱多声部的效果

2006年

这种演唱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称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陈习娘传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已经有21年了

“多声民歌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

特别是栽秧山歌

传承得比较完整

每年栽秧时

大家聚在一起边劳作边唱歌

特别是在‘开秧门’的时候”陈习娘说

陈习娘的爷爷陈者龙曾是当地的弹唱高手

由于家庭困难

陈习娘没有上过学

从小跟着爷爷放牛

14岁时,爷爷教他唱歌

他还学会了三弦、二胡、笛子、唢呐等的演奏技艺

17岁那年,陈习娘到元阳县牛角寨乡倮里村拜哈尼族“摩批”(哈尼族的最高文化人)张处呼为师,学习哈尼族“摩批”文化,一学就是7年。

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习,陈习娘掌握了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吹、拉、弹、唱的各种技艺。2008年,陈习娘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女儿和儿子

在红河县文工团工作

受他的影响

也学习并且加入了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和传承当中

每次女儿回到大山深处的家

会和父亲坐在火塘边

拿出二胡、三弦

跟着父亲学唱歌

“我是通过口传心授学会唱多声部民歌的

学得少,不能用文字来记载

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

把多声部民歌更好地传承下去

有一天他们会明白

哈尼族多声民歌的价值

就像你口渴想喝水一样需要它”

专家们认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少数民族民间歌种中最具民族魅力、最豪放、最激烈的一部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是中外民族民间歌种中所罕见的。

它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红河日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