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叫“端午”又有称“端阳”,艾草、雄黄酒请说说其含义?农村俗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_端阳_介子_端午节

本文目录

  • 有的叫“端午”又有称“端阳”,艾草、雄黄酒请说说其含义
  • 农村俗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 为什么有的地方端午节叫做端阳节习俗是送扇子,采荷叶,吃包子

有的叫“端午”又有称“端阳”,艾草、雄黄酒请说说其含义

四川叫过端阳,我们小的时候大人说过端阳门上要挂艾叶和石菖蒲,据说是防蚊虫辟邪之内的。这天也要和雄黄酒,喝剩下的要在房前屋后都撒撒,说是防蚊虫和蛇的。

农村俗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我们重大节日的时候,一般都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代代相传,是种传统,更是种文化!如“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那这些习俗后面有什么深意吗?』

「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可以获取头条号原生态乡村的更多优质内容!」

眼看清明节就要到了,民间正在进行扫墓等祭祀活动。在清明期间,有不少民间以柳为主题的活动。有的在扫墓时编织一个柳条圈搁置在坟堆顶部;有的是在坟地插上柳枝;有的是在头上戴柳枝织的圈;还有的是将柳条扦插在房前屋后。

而清明过后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就会在门框上插上艾枝;有的用艾叶熬水洗澡;还有用嫩艾蒿叶混面粉或糯米粉做成粑粑等特色食品!

清明以柳为题,端午以艾为题,这里面既有很感人的故事,同时也体现出了前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洞察和善加利用的睿智!

先来看清明节的由来,据书籍记载,晋文公重耳在登基前,经历了一段心酸的逃亡史。最初晋献公的宠妃为让自己儿子继位,设计除掉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只得带领一些门客流亡。

其中一个叫介子推,当其他人相继弃重耳而去时,介子推一直追随。在重耳饥饿至极,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给重耳充饥!等重耳历尽千辛登基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却携母隐去!

重耳带人追至绵山,介子推仍然躲而不见,重耳听人建议通过烧山相逼,终究不出。后发现介子推于一颗老柳树前被烧死,并用身体脊梁遮蔽的树洞里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为想念介子推,将人葬后,带回烧枯的老柳搁在宫廷某处,不时面柳追思!不想后来枯木逢春,被烧老柳树又开枝发叶!晋文公对介子推更加神服,便相继让民间过上了寒食节和清明节!而清明节的柳条所起的追思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端午节的艾叶也有着一些传说,我们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还有雄黄酒和插艾。而插艾的传说没有多少根据,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实际上,不论是清明节的插柳,还是端午节的插艾,实际上是与这两种植物的功用息息相关的。

柳和艾都是可做药用植物,其中共有的性状是清热解毒!人们就会在一些重要的时节来使用这些不同的植物来驱病驱邪,减少疫病在人间传播,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这些经验就是人们生存的重要办法!

由此可见,我们传统节日的一些行为习惯,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着实用主义,闪耀着先人智慧的光芒!这就更是一种文化了!

难怪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才配拥有这些传统节日的世界遗产保护资格!

欢迎不同意见留言讨论!感谢您的阅读点赞、收藏转发!

为什么有的地方端午节叫做端阳节习俗是送扇子,采荷叶,吃包子

《雪峰山.端午节》

山水黛绿雪峰好,杨梅火红枝叶繁。

五仁糯米粽包香,艾草菖蒲上门环。

雄黄避邪疗虫毒,鼓振画舫龙点丹。

楚江渺渺慰忠魂,浊酒杯杯祭屈原。

香香的粽子是思念,青青的粽叶表惦念,粘粘的糯米是挂念,红红的大枣表想念,端午节到了,朋友你还好吗,愿你一切如意,万事顺利,端午节快乐。

瑞午节之所以又叫瑞阳节,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我国古人用十二地支对应月份,正月建寅,二月为卬,顺次至五月为午。五与午相通,于是端午也叫端五。又因为古人认为五是阳数,所以又叫端阳。

二、巜荆楚岁时记》里面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而它的第一个五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是我国汉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不少节日活动,吃包子,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薰苍木,白芷,喝雄黄酒,送扇子,采荷叶等等,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

至于有些地方送扇子,采荷叶,吃包子,这也是很正常。因为中国56个民族,大都是多个民族混住在一起,习俗慢慢互相影响,互相溶入。送扇子则是代表善良,吉祥,清正,凉爽,信物,文化艺术,赠赐于好友亲人。采荷叶是为了解暑,祛火。吃包子的说法与吃粽子一样。屈原投江后,楚人投下粽子,包子,饭团,鸡蛋,让鱼虾龙蟹吃饱,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到今天也就成了习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