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表达了什么(《百年孤独》到底有多少人能读懂,对此你怎么看)_百年孤独_孤独_叙事

《百年孤独》到底有多少人能读懂,对此你怎么看

《百年孤独》这本书,我是从各大网络平台力荐所了解到的。它是一部值得重复阅读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为什么很少人能读的懂?因为作品里每个人物的名字,人物的关系,其次就是每个人物故事没有一个是完整的。要读懂其内涵,如果没有经历一定的岁月沉淀,你很难去理解每个人物所蕴含的那种孤独感。

因为每天支配私人时间比较少,我只读了一遍。但我有一个阅读习惯,即便是读不下去的书,我都会死磕到底,无论收获多少,我都会这么做。故事内容不过多介绍,只说说某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带给我的感悟吧。

马孔多,一个第二代传奇人物上校,厌倦了战争,放弃了权利,还不被人理解,唯有自杀才把别人的误解消除,却自杀未遂,最后活着连唯一的精神寄托炼金术都失去了价值。这让我想起豆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里的丁元因,因找不到心灵默契的知音,而远离浮世。

地铁里每个人捧着手机,那熟练的手指不停的按,重复,没有目的,连自己都不知道在找什么,等什么。这种内心的孤独似书中吃土的女人,压抑使她吃土,害怕使她吃土,我不知道作者表达的意思,或许因为小说类型就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但我隐约能感觉到她在平衡自己,就像你害怕黑暗时你会大声喊叫。

我看过一则报道,一位德国妇女无币生活了十四年,用劳动换取饭钱,生活所需,不接受任何货币,你能理解她为什么这样活着吗?小说中的美人蕾梅黛丝被人嘲笑为怪胎,因为她从不穿衣服,她属于最纯粹的孤独者,近乎于神,在她内心没有世俗,在嘲笑声中翩翩起舞,抓住一件雪白的床单,乘风而去。

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注定是孤独的开始,很小的时候就受父母的爱,按照父母的方式成长。我们用哭、闹等方式来抗拒一切,长大后面对各种复杂的人心,不得不使自己带着多重面具来面对这个世界。

当然,这本书每个人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而且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觉悟,如果你现在看不懂不要紧,慢慢来。

为什么《百年孤独》开篇是公认的经典

【一句话答案】乱序群像剧你说棒不棒?

《百年孤独》的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开头,最突出的原因就是时间线了吧?芝加哥大学的余国藩教授在《历史、虚构与中国叙事文学之阅读》中认为“传统诗人只能局限自己于一种故事的说法,史家却能取材于各种矛盾的说法以便探索事实和真相”,中国的文学常常有拟史的倾向,而《红楼梦》不断强调“大荒”、“无稽”、“无朝代年纪可考”,正是为了与这种传统的“史学模式”相抗衡。

用这种方法和眼光来看《百年孤独》的开头,百又显示出了比红的又一层超越,显示出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超越。

( 《百年孤独》中的炼金鱼)

百年孤独不断回溯的时间线显然打破了史学式叙事的线性时间模式,显示出优秀的文学性。但正是因为这种文学性的时间叙事,在不断回溯的过程中,又不断补充、或者修正内容、或者提出与之前相悖的说法,比如利用不同人物之口,对同样一件过去的事有完全不同的描述,此处又体现了史学式叙事的优越性,即各种说法相互排斥,一种说法在否认前人的基础上前进,推动叙事。并且完成了历史只不过是叙事的新历史主义式证明,后现代性十足非常时髦了。

(《百年孤独》人物关系表送上)


杨早讲史,不一样的回答

《百年孤独》究竟在向读者表达什么

《百年孤独》,表达一种孤独茫然的社会人生场景,引发读者对历史及现状的思考。

这部著作,初读者大多都会感到晦涩难懂,文意飘忽散乱,情节离奇古怪,其实则不然。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读这部书时,前两次也都没有读完,后来听了高人的评论后,第三次静心阅读,才读出了一些真味。今应邀作答,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抛砖引玉。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可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20世纪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作者以倒叙的叙事方式,从未来角度回忆过去,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情仇,及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蹄固的孤独。

作者初衷:“我要为我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以家族的百年历史,浓缩拉美的历史,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变现实为魔幻而又不失其真,虚实相生,似实而虚,似虚而实,以虚实交错的社会画面,激发读者想象力,引发人们寻根溯源,进行文化反思。批评的眼光,深刻的反省,凝重的历史内涵,神秘与悬念,贯穿始终,气势恢宏,奇幻诡丽,轻灵与厚重兼有。

作者通过刻画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表现拉美百年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其中有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民众的愚昧盲从,书写家族的百年孤独。加拉比海沿岸的马孔多小镇,西班牙裔的布恩迪亚家族,是一个古老家族,在这个家族中,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之间,同一屋檐下却缺乏信任,没有感情,没有了解与沟通,各自品味着孤独。尽管几代人为了打破隔膜,摆脱孤独,尝试过种种探索,但都没有找到有效途径,没有走出狭隘思维,不能凝聚人心,均以失败而告终,肩扛阻碍文明进步的精神包袱,继续孤独的生存模式。

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历经淳朴的乡村生活——战争革命——西方殖民者入侵——西方思潮侵蚀——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这其实就是整个拉美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这个古老的家族,曾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试图走出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希望融入外面的世界。而外来文明以侵略方式要吞噬这个家族,族人因畏惧而退缩,继续自己的孤独。

孤独,是布尔迪亚家族的族徽,百年里的族人害怕寂寞,恐惧孤独,而又以孤独反抗孤独,孤独中又离不开孤独。族人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摆脱,又想保持,矛盾的心理状态下,种种努力都没有结果,总是救赎不了自己。

加西亚·马尔可克斯这部著作,之所以会引发共鸣,取得艺术效果,在于书中描绘的孤独,寓意了现代人共有的困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散乱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行色匆匆的人们无法认清自己,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难以超越自我的精神束缚,难以融入外面的世界,所以困惑,孤独是当代人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消除,是当代人普遍纠结与思考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