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最有名的一句话(怎样理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_荀子_尚书_人心惟危

怎样理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这句话的大意是:不登高山,便体会不到天空的高远。不游入深水中,就不能感受到大地的厚度。

这段话说明身临其境才能感受至深,道听途说只能是空中阁楼。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呵呵,正题歪解。请大家多多指正!


《书经》书中最霸气的一句话是什么

如果没猜错的话,题主是问《尚书》书中最霸气的一句话是什么吧。因为据史料记载,《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自古就被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尚”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皇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要说书中最霸气的一句话,我觉得非“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莫属。此言出自《尚书·大禹谟》,被后世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这个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其大概的意思是说: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后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说白了,就是“人心”如何与“道心”统一的问题,因此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什么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境界呢?“混沌无极”、“呆若木鸡”、“无为而治”的“道心”便是,因此,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又回到了在“人心惟危”的基本现实条件下,如何沿着“道、天、地、人”的基本路径,通过“人心”法“天地之心”的修炼,最终达到与“道心”统一的问题。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关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

说白了,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强调“人心”和“道心”的本质区别问题。而“人心”的特点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字,“危”。这是个会意字,最初的意思是表示一件事物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需要人时时刻刻倍加小心,战战兢兢的去控制,否则一不小心便有可能车毁人亡。放在““人心惟危”这里,就是说人心是躁动不安的,我们必须万分警惕,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那“道心”的特点又是什么呢?还是一个字,“微”。微也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位美女在梳理长发。长发的特点又是什么呢?虽然千丝万缕,却又可以梳理得青丝如绢,这就是“道心”的特点,也就是老子所说“玄之又玄”的状态。既然道千丝万缕、玄之又玄,我们又该怎样追寻道呢?答案是就是“精一”二字。

所谓精,便是不断地筛选,不断地去除杂质的过程。对于“道”来说,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一丝每一缕都是什么,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格物”,去芜存菁,去不断的剔除掉那些明显错误的选择。当我们把一缕缕散乱的长发梳理到柔顺,便是实现了“精微”。

可长发只是根根柔顺就美了吗?恐怕不是,如果根根都彼此远离,一头秀发支起来像个“炸毛”的刺猬,肯定也美不到哪去,所以不但要精,而且还要一,把头发梳理在一块,放在手里托起来便像一条瀑布,那样才是美的,这就叫“精一”。

当我们将“人心”用于追寻道时,“人心”也就成为了“道心”,因此到了最后,就又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中”了,怎么“中”呢?“允执厥中”,就是说要永远把握那个“中”。那什么是“中”呢?孔子讲中庸、时中、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便是瞄准靶心,和便是正中靶心。靶心是什么?是庸,时时刻刻都“有用”就是庸。这个靶子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个移动靶,时移事异。所以,射之前要看好,靶子在哪里,然后有的放矢,这叫时中。

大道至简,大道同源,殊途同归,万法归宗

其实这跟阳明心学中关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问题是一致的,“心即”什么“理”呢?“心即万物之理”,“心即”“其小无内,心内无物”的“混沌无极”之“理”,故阳明所谓“心即理”,说白了就是“心即道”的意思。“心即理”之后,那“知行”又怎么才能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合一”呢?“行”到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公约数,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初心和使命,以至于把“混沌无极,无我无私”的区域扩展到“至大无外”,如此就能达到“心即理”程度上“知行合一”,就能达到阳明先生所言的“致良知”境界了。

因此,《尚书·大禹谟》中这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实现“人道合一”的问题,既然都“人道合一”了,以道御术,内圣外王了,肯定是这本书中,甚至是很多书中最霸气的一句话了。您说呢?

《荀子》三十二篇,最能代表荀子思想的有哪几篇

《荀子》三十二篇,字字皆词赋,句句是精华。代表着他的政治、教育、道德、天人、人性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极具特色。其中的《劝学》、《天论》、《性恶》、《王制》最能代表着荀子的思想。

《劝学》全面地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精诚专一,持之以恒。他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百年大计,教育第一。反对生而知之,提倡学而知之。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种形象的比喻,劝导学生要有广博的学习而锲而不舍,不能局限于老师的教学范围之内。师从于老师有所超越而后来者居上,才是学业有成,这是激励后人勤奋学习的名词佳句,留传千古。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是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开论述。不应该过大夸奖天的伟大和颂扬,更不能坐等天的恩赐。我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其目的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造福人类。“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是荀子思想中最有积极进步的意义,是他把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

《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这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两者争论两千年,各说各有理,学术之争还在继续。而我始终认为人人都有善性,恶的一面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影响而造成。至于“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只能说明是人的本性,是人类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必须所要,并不是人的恶性。其实两者相争没有必要,重在恶者反省自已,改过自新,重归于善。

《王制》中荀子的治国思想,是以儒家的道德思想为主体,结合法家的以法治国,融合一起,灵活运用,以此作为治国纲要。既要为政以德,布施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丰衣足食,又必须恩威并施,刑罚惩治,奖惩分明。以富国强兵促进社会的发展,爱民如子,法重如山。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被封为“后圣”。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判,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但是孔子中的不足之处,他同样予以批评。

荀子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礼义道德的同时,同样强调法制的重要作用。他那学术批判兼容并包的思想意识,对儒学的传承和完善创新,居功至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