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你怎么看_大禹治水_大禹_治水

本文目录

  •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的
  •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你怎么看
  • 有哪些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 “大禹治水”与夏朝,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后人杜撰的
  • 你能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思想剖析一下吗
  • 大禹治水是神话还是史实大水从何而来
  • 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真实事件如果是真的,那么庞大的工程他是怎么做到的
  • 夏商之前是否还存在其他时期大禹治水是否有神话色彩
  • 大禹治水是真的吗鲁迅为何说大禹是一条虫
  • 上古时期大禹在哪儿治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的

“仰临砥柱,

北望龙门;

茫茫禹迹,

浩浩长春。“

这是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黄河三门峡,有感大禹治水的伟绩,即兴述文并命大臣魏征勒于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的中流砥柱石之上的千古名篇。砥柱位于黄河三门峡的激流之中,冬季水浅之时,露出水面两丈多。夏秋洪水季节,经骇浪不倒而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黄沙的冲击,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数千年来,它默默的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和大禹的传说。
3

那么问题来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

首先,我们从史料判断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那个年代到底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熟知的《山海经》是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古籍,西汉学者刘歆研读后在他著的《上山海经表》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远古时期,一场毁灭性的洪水泛滥于整个华夏,人民的家园被毁,只能勉强在山洞里蜗居,在大树上建巢。鲧(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夏氏族成员)不擅长治水,所以尧帝让大禹继续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团结了华夏先民,促进了夏族农林畜牧业的发展,为夏朝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也有描述: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给人民造成极大危害。尧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时间过,洪水依旧。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鲧的儿子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禹聪敏机智,吃苦耐劳,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堵塞的川流疏通。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三门,凿五岳。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诚然,大禹治水作为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一直处于传说和史实之间的模糊地带,且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的真实性也一直存在争议,有关它的最早记载也是出现在约千年之后的周朝。但最新地质学术研究为中国传说中的史前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科学依据。

2016年8月5日,学术期刊《科学》曾发表文章,为大禹治水传说中的大洪水提供了地质学证据。研究者们认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喇家遗址附近因地震造成堰塞湖,完全堵塞了黄河长达6-9个月,最终因湖水漫溢而溃决。研究者认为该灾难性决口的深度达110-135米,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110-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形成了巨大的溃决洪水。当这场洪水到达黄河中下游平原时,很可能造成了天然堤的溃决,从而引发了多年的大范围的洪水泛滥。这一史前巨大洪水的发现,为中国古代文献所记录的大洪水传说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持,表明这些传说是基于真实的自然事件。这些发现同时还为大禹治水的历史真实性提供了支持。

由此可见,大禹为华夏民族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业绩、精神,在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进程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其精神为历代传颂、万民景仰。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大禹治水 的精髓,这是我们先祖在应对各种灾害中所表现的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综上所述,大禹治水真实有据,他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跃进,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有力的发展。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你怎么看

第一,那个时候没有一夫一妻制,大禹是首领,外面老婆多的事

第二,那个时候没有户口,跑来跑去不要路引,不会被当盲流抓起来

第三,那个时候房子不要钱,也不值钱,到处都能盖房子,到处都有家

第四,那个时候普遍对后代和孩子的教育都不重视,都是散养或者野养

第五,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差,生病了也么什么好治疗的,全靠抵抗力,听天由命

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并没有什么好了不起的!

有哪些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舜当政以后,虽经多年治理,天下洪水泛滥依旧。舜罢免了负责治理水患的鲧的职务,不避亲疏,启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辞别了新婚才四天的妻子涂山氏,带着助手四处去考察水情。禹自己左手拿准绳,右手拿规矩,走遍了全国各地,不管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还是入群聚集的地方,不管是山川还是河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摸清了水情地理以后,他汲取了父亲治水以堵为主的教训,采用疏导为主,堵截辅助的办法治理水患。他因势利导,开挖沟渠,把水引入河流,注入大海。治水工程浩大,历时更久,禹带领大家不分寒暑一心扑在治水上。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碰到妻子分娩,他都听到了儿子的哭声,但还是忍住没有回家。

治水工程十分艰巨,例如禹把黄河水引流到龙门山时,被山挡住了去路。禹不怕艰难,和大家一齐奋斗,硬是用原始的器具把大山劈开了一个八十步宽的口子,黄河奔流直下,往东海而去。禹劈开的这道山口,西高东低,逆水而上的黄河鲤鱼到这里被挡住了,鲤鱼就拼命往上跳,要跳过这个山口,这里叫龙山,山口像一道大门,后来就有了小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说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成龙。这个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也说明了禹治水的困难确实很大,确实难以想象。

经过十三年的治理,天下九条大河都被禹疏通了,水患得到了治理,人民不再受水害的侵袭,终于能够安居乐业了。禹常年在外,风餐露宿于山水之间,腿部受了风寒,走起路来一步三晃,被后人称作禹步。禹又根据自己在治水时掌握的地理情况,依据山川水流走势,把中国分为九州。依次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舜对禹治理水患的结果非常满意,任命他为主管水利的司空。禹治水有功,造福后代,后人称他为“大禹”、“神禹”,还把中国叫做“禹域”,意思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大禹因此后来成为五帝之一,名传千古。

大禹治水的事儿讲完了,这里面有些小故事挺有意思一、前面说到:“禹自己左手拿准绳,右手拿规矩”。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原来规矩是从这里来的。那么,规矩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呢?查了一下网上说规就是圆规,画圆用的;矩就是直尺,画直线和方用的,引申为法规和准则。

二、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知道出自大禹治水的恐怕不多,现在应该也知道了。

三、禹步。这个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道教认为禹步是祷告神灵之步,什么是脚踏北斗之星,可招神灵相助,什么走起来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摇一摆,我看这些都是装神弄鬼,糊弄人的把戏。真正的禹步应该就是禹治水落下了腿疾,忍着疼痛前行的一种走法。后人各取所需,胡编乱造,最后越编越神而已。

四、禹分九州。九州是古代天下的代名词,古代中国也称九州,原来九州的出处也在大禹治水的故事里。另外没想到的是像兖州、徐州、青州、荆州和扬州,经历四千多年风云变幻,如今竟然还大名不改,屹立原处。禹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以上就是关于你的问题的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禹治水”与夏朝,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后人杜撰的

提到“大禹治水”,我们不妨先聊聊古书中对这个史前大洪水的各种记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在找相应的证据来佐证它是否存在。另外我的视频区和图文也有相应的史前大洪水的起源讨论,喜欢的小伙伴也欢迎关注,收看!

洪水相关记载

我国关于史前大洪水的记载,在《孟子·腾文公》中提到: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山海经·海内篇》也对洪水有如下描述:

“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

讲的都是尧帝当道时,大洪水泛滥。尧帝被迫需要解决洪水的问题,来为民众解决苦难。尧帝先委任给鲧治水。可鲧这一治便花费了九年,大水依旧没有消退的意思。据传,他还在未经天帝同意就盗取了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被治罪。天帝派祝融在羽山近郊处死了鲧。

随后已经是舜帝开始接手朝政。依旧面临着谁来治理9年未退的大洪水问题。经大臣们一致推荐禹。禹也不辜负舜帝的期望,总结失败原因,并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方法。更传三过家门而不入,完成了艰巨的治水任务。

洪水与夏朝的真实性

既然有相关记载,哪怕是传说也具备真实的可能性,是否有相关的依据支撑呢?@异谈阁 还真就找到了两例相关佐证,篇幅有限,在此先列举一例,另外一例大家可以移步我的视频观看

古海岸线的秘密

2009年第10期的国家地理,有一篇文章叫作“古海岸线的秘密“,讲的是末代冰期前后的海侵和海退。约1万5千年前冰期开始,将大海冰封并收缩,海平面下降。在大约7000年前,冰期结束后,冰块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今天的从昌黎到连云港,一直到扬州至宁波这一线,这些地方全部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证据就是在这些城市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堆积,经过时间测试,就是古海岸的存在的依据。

下面则是这些城市中存在贝类的断层

我想,这是对于大洪水存在的最好证据及解释!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很多神话也好,传说也罢,相信一定不是空穴来风。总会有一些是基于事实的流传,只不过目前的考古研究还没有发现、证实。当然,还有更多的史料和传说的结合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探索,喜欢这类话题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我会在后期不断的做视频,发图文来为大家提供精彩内容!

你能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思想剖析一下吗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却铸成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光辉典范,成为了时代的一种舍己为公的精神。

通过这个典故,倡导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美德:责任心与献身精神,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要学习古人的献身精神和古人的责任心。

大禹治水是神话还是史实大水从何而来

鲧禹治水并非神话故事。经过史书史料的对比验证,大禹是颛顼的孙子大概不会错。唐尧是颛顼的侄子(帝喾)的儿子,与大禹的父亲鲧为同代平辈人,所以说,帝尧和夏后禹也有叔侄关系。史书记载:“禹本西夷人也”,说明大禹祖籍在西域,因其父鲧拥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的建筑工程技能,被封在崇国(今河南嵩县)为祟伯,与莘国(今河南杞县)有莘氏部落女通婚生子名禹。史书还记载:“天帝(天下共主唐尧)十九年命共I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七十五年命司空禹治河”。在神话“鲧禹治水”中,“鲧复生禹”,实际讲得就是:鲧将未竟事业交付给了从他的氏族中新诞生的禹部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大洪水的治理,并非始自大禹,大禹治水的成功,体现了华夏民族的集体智慧。

关于共工和鲧治水失败的过程,《淮南子·本经训》中说:舜辅政时,共工负责筑堤防洪,其间遇到洪水陡涨,不但空桑(华夏人聚居地古兖州)被淹,因为当时轘辕山(今龙门山脉)尚未凿穿,吕梁碛口尚未开辟,所以洪水漫无边际,大溢逆流,甚至孟门西北部变成了一片汪洋溟泽……大禹偕同八位治水大员顺积石山(今甘肃)而下,当勘察至孟门时发现,黄河上游之所以排洪不畅,严重积水,与龙山山脉的阻挡关系重大,必须开凿一条峡谷,让河水穿过龙山进入平原。据史书记载,现在的龙门就是当年禹部落从山南面的禹门,一步步向北人开凿(主要用烧热巨石后,用冷水冲灌等热胀冷缩法开石、碎石)的,到连通孟门共用了五年时间。在当时龙门峡贯通之际,壶口到禹门的积水,真的是“飞流直下千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滔天大水落得极快,孟门、吕梁山完全露出了水面。大禹在最后凿穿龙门峡之前,已将禹门东北的河谷(通往黄河干流)疏浚清理完毕,所以,大禹便将该河谷称为“洛(落)水”,历代先贤则将此处记述为“神禹导洛处”,并有当地(今三门峡市)官府在峽谷崖壁上题记。治水工程首战告捷,大禹荣升夏伯。

古代黄河流域的先民,习惯在黄河枯水期到来前截流筑坝,蓄水浇地或解决饮用水。然而,在黄河流经的山区,这种贮水方式会造成极大隐患,如著名的陕西碛口镇黄河段,哪里也曾经是鲧禹治水工程的重点难点区段,因为河道障碍物不仅影响泄洪能力,而且容易阻住洪水中夹带的冰碛、石片、泥沙,累积为大规模堰塞体,截断河道使上游水位不断升高而形成堰塞湖,所以,对这种情况因处置不当 而造成上游部族聚落淹没,或因堰塞体缺口填堵不及时而大面积溃决,并造成下游洪涝灾害的责任人先后有驩兜、共工、崇伯鲧及其部落,统统被尧、舜、禹驱离中原,并与蚩尤部落一同贬为“三苗”、“四凶”,“戎狄蛮夷”。可见,大禹一改前任的“填围障堵”,而用“疏顺导滞”之法,并非人们想向得那么简单直接。所谓“疏”,不仅指疏导,也有疏散、疏阔、疏而不漏之意;所谓“导”,不仅指引导,也有决择、疏通、小决使道之意,如:遇到情势可控的堰塞湖,先从下游向上游加深加宽河道,再从沿岸断流一侧开挖引流口,人为导致堰塞体溃塌,并借此水势,顺利冲开下游河道障碍物;或者通过引流使河床改道,在湖水压力缓解后,再清除造成堰塞的冰碛、石片、泥沙等,当然也不排除疏堵结合的“堤工障水”或留下一些堰塞湖做湿地……大禹治水十三年,“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书盛赞“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至于上古大洪水的形成 及“大水从何而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小行星撞了地球、地极反转导致气候异常、雨水偏多和青海地震造成的;有的人说,由于龙山时期全球变暖,西伯利亚高原融水大量流入青海、新疆、蒙古,致使草原、沙漠都变成了汪洋,也即史料中说的“瀚海”,曾一度向东南方大水漫灌造成的……据近来地质研究表明,大西北的沙漠下确实蕴藏着很大的水资源,而且是淡水

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真实事件如果是真的,那么庞大的工程他是怎么做到的

大禹治水是中国自古以来流传最广的传说,其真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怀疑,那么,到底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只有经过考古才能解开这个谜底。近几年来,一个中美科研团队专门进行了考古研究,他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为夏朝的“大禹治水”历史真实性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一结果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吴庆龙对新华社记者说,2007年,他参加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后确认为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由于这一洪水规模 巨大,他们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中国大洪水传说的源头。他分析说:当时,很可能是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目前有记载的黄河最大一次洪水发生于1843年,最大流量约每秒3.6万立方米,而这一溃决洪水的流量可能是1843年洪水的10倍左右,达到每秒30万至50万立方米。

夏朝时代,大禹治水主要是黄河流域的洪水,他采取的方法是改革过去靠堵的方法为疏导水流的方法,所以取得了成功。其实,大禹只是夏朝的治水总领导,各地都有负责治水的地方领导,共同带领广大老百姓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完成的。

参考资料百度。

夏商之前是否还存在其他时期大禹治水是否有神话色彩

谢谢邀请。夏商之前有个虞朝虞朝之前有个唐朝。太禹治水神话色彩很浓。清明节就是从那时诞生的,为了庆祝治好水患,以清明节这天来庆祝治水患胜利。

大禹治水是真的吗鲁迅为何说大禹是一条虫

鲁迅没说过大禹是一条虫,说这话的是顾颉刚。

鲁迅在小说《理水》中批判过顾颉刚的观点。顾颉刚认为,大禹治水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而是神话传说。禹其实就是虫字的异体字,大禹治水就是说一天虫子把洪水给治了。虫子当然不能治水,所以大禹治水是个神话传说。顾颉刚还有很多考证,这里就不多引用了,总之虽然是一家之言,但是有理有据,说起来还是让人信服的。

鲁迅不是历史学家,不能从考据的角度反驳顾颉刚,所以写了一篇小说,顾颉刚是个酒糟鼻子,所以鲁迅把他设定为红鼻子学者,把大禹设定为一个光头赤脚的大汉,用大禹实实在在的功绩戳破了红鼻子学者所谓的大禹是一条虫的谬论。

从各种记载来看,大禹治水应该是真的,所谓传说,只是顾颉刚的一家之言,参考就好。

上古时期大禹在哪儿治水

大禹治水从甘肃积石山一路疏通黄河河道,他走到了黄河中游,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交界,发现一座大山相住黄河的去路,禹当即命人将山劈开,黄河水得于顺流,畅通无阻。大禹命人凿开三道门,命名为(神门),(鬼门),(人门)。也就是今天的三门峽,大禹治水,走遍了黄河两岸。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