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成语适合美俄哪个国家_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_孟子

本文目录

  • 何谓:得道多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成语适合美俄哪个国家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中还有多少用处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哪里
  • 什么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速度回谢谢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过时了吗
  • 失道者寡助,怎么理解这句话对在哪方面
  •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当中的“道”指什么这句话有道理吗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何谓:得道多助

这里所谓的得道,就是得人心。得人心就

得多助,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成语适合美俄哪个国家

答,眼前最显效果的就是美国了,特郎普胆大妄为向全世界开炮打响贸易战,结果众叛亲离,失道寡助,就连美国人民也反而攻之。但这成语是一条真理,它适用于全人类,全世界每个国家,邪不压正,天理昭昭。

谢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中还有多少用处

这不是在当今社会有用!?而是永远有用!古今中外,恒古有用!因为这是道!是道之理!是真理!道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趋势!也是因果律所决定的!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哪里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什么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简言之,得道多助,就是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非正义事业,必然失去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只有少数人支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速度回谢谢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过时了吗

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国际风云,无处不发现一个规律:“得道未必多助,失道未必寡助”。所以,孟子这句话很值得商榷,我认为它过时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亚圣孟子之口,是孟子宣扬“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仁政”是一种治国理念,主要用于“劝君”。要知道孟子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东周列国诸王,这种思想主要是给他们看的。把两千多年前封建社会君王的一种治国理念作为二十一世纪现代人的思想信条,对普通人来讲没有过多意义。况且,现在是法治社会,比“仁政”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有一定局限性,离开了“仁政”这块土壤就会水土不服。

出于对先贤的笃信,先贤的话我们往往先选择相信,然后才找实例验证,最后越来越觉得先贤的话正确无比。实际上,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看待,尽信书不如无书。人们经常用商纣王和隋炀帝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假如你用王莽和崇祯来验证就会发现这句话并不准确。

再次回到第一段“仁政”这个话题。孟子有雄辩之才,他的文章(比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中经常出现大量的排比句、对偶句。孟子运用这种写法,以泰山压顶之势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最终为“仁政”这个结论服务。离开“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无本之木。“仁政”已过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岂能独善其身?

失道者寡助,怎么理解这句话对在哪方面

望文生义,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失去了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这是至理名言。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也都有恻隐之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会自觉校正自己的正义之心,行正道,举大义是人的本性。当人们看到有人行善时会不由自主的伸手帮忙,当看到有人拉车上坡艰难时,会不由自主的伸出援手,当看到有人受委屈时会不由自主的仗义执言,这就是古人说的“理不顺气死旁人”吧!当看到两人争执时,人们不由自主的会替占理的人说话!因为人们把公序良俗、人类行为规则装入了心中,即道义在人们心中作为一杆秤在起评判作用。

国与国间也一样,虽然世界上的行为准则大多是由大国强国制定,但是,不是大国强国都有理,都按它自己制定的规则办事,它们常玩双标,对这种现象有些国家很硬气,敢于发声批评,有些国家自知自已国小力弱,为自保,只能忍气吞声,但在关键时候比如投票时,它们会有正确选择,用实际行动伸张正义。有时大国强国内部正直的人也看不惯自己国家的双标行为而挺身而出批评其政府。

孟子早就指出国家的成功、统治者的成功来自于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是根本的,有了上下团结,同心同德的局面统治者一定会成功,若失去了人和即人心团结认同,那么必然失败。因为决定一切的是人心不是武器的优劣不是地理条件的好坏,在有核武器的今天,这个道理一样适用!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当中的“道”指什么这句话有道理吗

道即道义,通俗地讲就是民义、民心,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民心不可违,君子以道行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毛主席曾经发表过三个世界理论的文章,说的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第三世界)团结起来一定能够战胜美苏霸权主义(第一世界)和西方资本主义(第二世界),这里面就用到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