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淑妃一世张狂,为什么却被武则天做成人彘?古代的人彘是杜撰的吗_刘邦_夫人_吕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人彘 刘邦 夫人 吕后

本文目录

  • 萧淑妃一世张狂,为什么却被武则天做成人彘
  • 古代的人彘是杜撰的吗
  • 戚夫人为何会变成人彘
  • 所谓人彘,是什么刑罚
  • 如果你是三体中的云天明,你会害怕三体人对你人彘之类的酷刑吗
  • 吕后为什么一定要把戚夫人做成“人彘”
  • 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前,其父亲手握兵权却为何见死不救
  • 为什么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后,非要强迫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去看
  • 《甄嬛传》长街受辱后,甄嬛讲人彘只想报复富察贵人,为何非要拉上曹贵人旁听
  • 抢岳父小妾,害正妻成人彘,被雍正扳倒的隆科多真的死有余辜吗

萧淑妃一世张狂,为什么却被武则天做成人彘

历史上的萧淑妃,容貌艳丽,心机深沉,她出身当时的顶级门阀兰陵萧氏,是齐梁皇室的后裔,家世虽然比王皇后差了一点,但是也算出身高贵,所以能够嫁给当时已经是太子的李治,成为良娣。

她一辈子都在争宠,心机手段肯定都是有的,奈何实力还是比武则天弱了一点,结果被武则天下令“缢杀”。

“缢杀”是《旧唐书》的记载,做成人彘这个细节是《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记载的,真伪尚无定论,然而不论是“缢杀”还是人彘,其实都是萧淑妃在宫廷斗争中失败的结局。

当时萧淑妃和王皇后都被囚禁在偏僻别院里,没有了封号和宠爱,对武则天来说已经没有威胁了,为什么武则天还是对萧、王下了死手呢?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萧淑妃固宠手段了得,武则天必定要处之而后快。

在武则天还未入宫之前,萧淑妃是宫中的专宠,王皇后空有后位和名声,并不得李治宠爱,而且李治除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外,并没有其他嫔妾。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萧淑妃的手段,除了王皇后的娘家给力,她动不了之外,其他的女人休想靠近李治。

萧淑妃生了两女一子,李治前三个儿子都是宫女生的,没有名分的,第四个儿子就是萧淑妃生的,而长女也是萧淑妃生的,可以想见,李治对萧淑妃有多宠爱。

而且萧淑妃仗着李治的宠爱,在宫中专横跋扈,简直是比华妃还要嚣张,她不把皇后放在眼里,经常出言讽刺皇后无所出。

这也导致王皇后狗急跳墙,得知李治属意武则天,就张罗着把武则天送进宫来跟萧淑妃抗争,她的本意是让两虎相争,谁知竟然是引狼入室,反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武则天刚进宫的时候,萧淑妃就看出王皇后的意图,她专心跟武则天斗,后来见武则天宠爱日盛,形势不对,她也能放下身段,转而跟王皇后合作,准备扳倒武则天,奈何武则天的实力太强大了,实力悬殊过大,萧、王双双落败。

一个曾经深爱过的女人,李治是有可能心软的,对于武则天来说,李治是她实现政治野心的垫脚石,萧淑妃就是她通往梦想道路上的绊脚石,当然要杀之后快。

2.萧淑妃育有一子,如果她不死,她的儿子有可能角逐皇位。

唐朝对立长立嫡并没有那么执着,主要还是看君主的心意而定,就萧淑妃这样的心计,她要是想曲线救国,让儿子上位,她再复位,那完全是有可能的。

王皇后是背负谋害公主的罪名,但是萧淑妃是没有特定的罪名的,她是单纯被武则天的枕头风吹进冷宫的,也可以说是因为站了王皇后的阵营而一起被废的。

所以,萧淑妃要翻身的几率比王皇后大,而萧淑妃的出身也不差,反正比武则天的出身要高贵,她的儿子年纪又比武则天的儿子大很多,客观条件来说,萧淑妃对武则天还是有威胁的。

以武则天对人性的把握,她不可能会留着这样的隐患。

3.萧淑妃很会投李治所好,心计深沉。

当时,萧淑妃和王皇后都被囚禁在别院中,这个别院四周都是高墙,也没有门窗,只在墙上留一个小洞,用来传递食物。

而武则天正好回娘家几天,李治闲来无事在后宫闲逛,突然想起自己曾经还有两个老婆,鬼使神差地走到别院想找两个老婆叙叙旧。

他走到门口呼唤:皇后、良娣,无恙乎?今安在?

居住环境都成这样了,还能无恙吗?萧淑妃和王皇后一听见李治的声音,仿佛溺水之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萧淑妃这时开始发挥她的生存智慧,她也不求李治放她出去,她说:

陛下幸念畴日,使妾死更生,复见日月,乞署此为回心院。

她先对李治感恩戴德,又卑微地求李治让她能重见日月就好,还要把这里改名为“回心院”,纪念李治回心转意。

姿态这么卑微,语气这么恳切,耳根子软的李治当然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即表示:“你们放心,朕自有安排。”

三言两语就让李治再度心疼她们,完全忘了王皇后还背负着杀害武则天女儿的罪名。

这样的手段,武则天怎么可能容她?

武则天收到心腹的报告,立刻赶回宫,下令将萧、王二人各仗责一百,随后绞杀。一个强壮的男人打一百仗都很难挺过去,更别说是萧、王两个养尊处优的弱女子,一百大板已经差不多要了她们俩的命了。

结语:

萧淑妃作为李治心中的白月光,她要是不死,很可能会危及武则天的地位。更何况,从李治当时的反应来看,他是很可能因为顾念旧情就把萧、王释放出来的,那么武则天之前的那些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所以,她毫不手软地处置了萧、王二人,李治以为自己能够给这两个可怜的女人一条生路,却不想反而害了她们。

因为萧淑妃临死前诅咒武则天,说自己死后要变成猫,让武则天变成老鼠,她要掐断武则天的脖子。心胸狭窄的武则天当然要报复,她把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囚禁在宫中,关到30多岁都不肯让她们出宫嫁人,幸亏是李贤去求情,才让两个姐姐顺利嫁人,脱离武则天的掌控。

萧淑妃一生工于心计,奈何遇上武则天这种王者段位的,尽管她善于钻营,依旧难逃武则天的魔爪。如果那时候李治没有心血来潮去看她们,萧淑妃也没有求李治放她出来,那武则天是不是会饶萧、王一命?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武则天自己才知道了。

古代的人彘是杜撰的吗

应该是真实的。 依据如下: 一,司马迁写史最最追求真实性,对于真假难辨的历史,其在史记中多次以“吾不知也”、“其计密、世人莫知”等语句进行描述,由此可见,对于他认为是假的,绝对不会进行详尽描述,而对于人彘事件,他却描述得淋漓尽致,可见他确认是真实的; 二,人彘事件距离司马迁时代并不久远,真实性也有大量的人证、物证存在,不难考证其真伪; 三,吕后对戚姬恨之入骨(用枕头风差一点儿把吕后儿子的皇帝位子给吹走),因此对其痛下杀手在情理之中; 四,赵王如意(戚姬之子)即使在孝惠帝的精心保护之下,还是没有逃脱吕后的毒手,更进一步说明了吕后对戚姬、赵王如意不能容忍 的心态; 五,孝惠帝看见“人彘”以后,便不再上朝,任由朝廷由吕后把控,说明当时的场面有多么血腥。 史记以后的史,不足信,但史记中记载的,笔者认为大多数还是可信的。莫因某些哗众取宠的“学者”个人猜测就进行怀疑,否则的话,中国的历史就都成为野史了!那才是最大的可悲。

戚夫人为何会变成人彘

戚夫人之所以变成人彘与她企图撺掇刘邦废掉吕雉的儿子太子刘盈有着很大的关系。

汉高祖刘邦立吕后儿子刘盈为太子时,戚夫人已在身边受宠多年。刘邦对吕雉和刘盈早已没了感情,而戚夫人十分受宠,《西京杂记》载,刘邦时常抱着弹琴的戚夫人,随瑟声而唱。有时,戚夫人还兼任领唱、领舞之责,庭上,戚夫人长袖一挥,引吭高歌,庭下,几百宫女整齐划一,场面壮观。刘邦时常感慨,吕后的儿子刘盈性格仁弱,“不类我”,反观戚夫人孩子刘如意,被刘邦“常抱居前”。得宠的戚夫人天天在刘邦身边鼓动废太子,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也许渐渐的也有了这个意向。

吕雉

《史记》载,刘邦欲废太子消息传出后,“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废长立幼历来是取乱之道,对于刘邦的建议,大臣们坚决反对,尤其是老臣。公元前195年,已到耳顺之年的刘邦在平定黥布叛乱途中身受重伤,预感到自己将于不久后离开人世,废太子立如意的想法更加强烈。然而呢彼时刘盈已经在吕后的帮助下得到了当时隐居的四位王佐之才的扶持。因此彻底绝了要废太子的决定。不久,刘邦病死,刘盈顺利继承皇位,吕后掌控朝政大权,戚夫人彻底失去了靠山。

影视作品里的刘邦与戚夫人

为了根除情敌势力,吕后毒死了刘如意,之后她导演了中国宫斗史上最血腥恐怖的一幕,没有哪部宫斗剧敢正面展示——砍断戚夫人手脚,挖掉她眼睛,用火烧聋了她的耳朵,命其喝下哑药,使其住在厕所里,名曰“人彘”。至于刘邦的其他妃嫔,只要她们对吕后不造成威胁,尚能平安度过余生,如汉文帝刘恒之母薄姬,自其入宫后一直不受宠,她能见到刘邦的次数比吕后还少,也无挑战正室之意。刘邦去世后,吕后放薄姬与刘恒出宫,前往封地代地,一直到吕后去世,众臣迎立代王为帝,刘恒和薄姬才重回长安。

所谓人彘,是什么刑罚

所谓人彘,就是将人的四肢全部剁掉,身上有毛的地方全部剃掉,虽然人没有死,却是活的生不如死。同样是妃子,为什么有人成了人彘,有人却成了太后?

人彘这种刑罚被手握大权的狠毒女人作为一种炫耀自己威力的武器,戚夫人的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将刘邦迷的神魂颠倒。

因此吕雉是看不下去了,最终对她十分的不满,但是刘邦却认为男人三妻四妾非常正常,而欺负的也准备将戚夫人儿子刘如意扶上皇位。

最终,吕后一党显然是要把欺负了往死里整,。而且虽然没有杀了戚夫人,却是将他做成人彘。折磨了三天才,将欺负人折磨死,同样是妃子,为什么有人成了人彘,有人却成了太后?

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靠谱,毕竟人的大动脉被砍去,被砍破之后出血量非常大,

很快的就会进入休克状态,最终死亡,

所以说在古代社会实行这种刑罚,基本上很快就会死去。

史书记的也不尽可信,而且古人好讲虚词。

如果你是三体中的云天明,你会害怕三体人对你人彘之类的酷刑吗

直送大脑,这是《三体》中最悲情的一段情节,云天明身患绝症,暗恋程心,愿意捐献自己的大脑,经过测试后,云天明的冰冻大脑被发射到茫茫宇宙之中。当科技更发达的三体人截获云天明大脑,就可以复活云天明。

而人彘是古代把人变成猪的一种刑罚,历史上嫉妒的吕后首先发明,对戚夫人实施这样残酷的手段,砍去四肢,除去五感,丢弃在茅厕中死去,后续历史也有很多这样的酷刑记载。

在面对三体人舰队的进攻威胁之下,人类试图打入三体内部来获取情报,但发射的探测器载重量有限,只能选择发送一个冷冻的人类大脑。而云天明身患绝症,又具有航天科技背景,成了理想的人选。他为了心爱的程心,接受了大脑摘除的手术,这颗冰冻的大脑最终被发射到茫茫太空之中。

当然,被三体人截获大脑之后,解冻并连接维生系统,云天明的大脑一定也会接受各种可怕的测试和信息输入。三体人只用通过信号输入,就能对云天明大脑实施各种感觉的体验,比如疼痛,饥饿,恐惧等等,这要比人彘残酷上万倍。

但云天明最终突破了这一切,成功打入三体人,最后通过和程心的对话,讲述了三个童话,向人类传递了如何躲避打击的重要情报。

欢迎评论,关注量子实验室。

吕后为什么一定要把戚夫人做成“人彘”

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是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不了解前因后果的人无不责怪吕后的阴狠。可是,好好的一个正常女人,在经历什么样的人生后才会变得如此狠辣,甚至说心理扭曲?

在我看来,凡事有因必有果,吕后不是天生的蛇蝎心肠,戚夫人也不是清纯的傻白甜,人彘事件是吕后积累了大半辈子怨气的集中爆发,不仅仅针对戚夫人,还有刘邦。

吕雉的艰辛

吕雉嫁给刘邦时,刘邦还叫刘季,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游侠儿,他不耕田,不种地,常常被父亲责骂,最大的爱好就是和一群“狐朋狗友”通宵达旦的饮酒作乐,因为人脉广,人缘也好,所以谋得了一个“泗水亭长”这个不是官的官。

谁也不会想到后来的刘邦会成为九五之尊,而那些狐朋狗友都成了大汉的开国元勋,这或许是吕公独具慧眼,但是就当时来看,他又未尝不是把女儿推进火坑。

刘邦因误了时辰,率人藏匿在芒砀山,刘家的人因此受到牵连,做大牢成了家常便饭,吕雉既要照顾一双子女,又要照顾年迈的公公,对刘家可以说劳苦功高。

狼烟四起后,刘邦取得了一定的权势地位,但他好色的本性也显露出来,陪在他身边最多的无疑是最受宠爱的戚夫人,吕雉如果不是因为是原配正妻,加上刘邦手下对其十分尊重推崇,说不定连汉王妃都保不住。

睢水之战,刘邦率领五十六万联军被项羽的三万人马杀得人仰马翻,尸体堵塞的睢水为之不流,刘邦为了逃命,几次将同车的儿女推下车,如果不是夏侯婴屡次救起,加上两个孩子命硬,恐怕早就摔死或者被杀于乱军之中了。

项羽抓获了刘邦老小后,在阵前架起大锅,声称刘邦不降,则将他满门烹杀,于是刘邦说出那句著名的“分我杯羹”。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刘邦故意这样说,是为了反激项羽,保全全家。无论真相怎样,我想,作为一个含辛茹苦的女人,在那一刻听到丈夫如此说,心也随之彻底死了。

太子之争

刘邦不喜欢太子刘盈,不然也不会在危险时将孩子几次扔下车,但刘盈是吕后所出的嫡子,深得大臣拥护,所以不得不立其为太子。

正所谓爱屋及乌,由于刘邦宠爱戚夫人,所以对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也疼爱有加,觉得儿子像他,所以有了废立的打算。

戚夫人并不是一个聪明人,此时的他也利用刘邦的宠爱屡次提出废太子,等于正式向吕雉宣战。

吕雉母子有满朝文武,特别是军功大臣的支持,大将樊哙甚至是吕雉的妹夫,而且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所以大臣群起反对,反而激起了刘邦的倔脾气,加上戚夫人楚楚可怜的哭诉,刘邦废太子之心更盛。

吕雉于是按张良之计,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整日陪伴左右,刘邦见了大惊,因为这四人是自己屡次相请都请不出的,他知道刘盈羽翼已丰,太子废不成了。

面对整日哭哭啼啼的戚夫人,刘邦也无计可施,自知时日无多的他为保全其母子,想出了三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第一,令赵王刘如意守卫封地,不得进京;第二,令大臣周昌为赵国相保护刘如意;第三,令陈平等人奉旨斩杀樊哙。

可惜,陈平刚到半路刘邦就驾崩了,一向会做人的陈平火速回京见吕后,称自己未按照圣旨行事,保全了樊哙,吕后大喜,重赏陈平。

之后,吕后终于腾出手对付那个抢走自己丈夫的女人——戚夫人。

最初,吕后并未做的太过分,只是将戚夫人剃光了头,扔到冷宫干活舀米,谁知戚夫人极其不知进退,居然做了这么一首诗: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谁使告女。

每日哼唱,希望有人可以通知远在赵地的儿子来救自己,这是幼稚还是愚蠢?这样的女人怎么敢一直和吕雉斗法?

结果自然是没人去通知刘如意,不过上报吕后的大有人在,于是,吕后对戚夫人母子起了杀心。

她先是调周昌进京,让他远离赵地,之后又令刘如意进京。已经当上皇帝的刘盈自然知道母后的算计,于是和弟弟形影不离,不得不说刘邦能生出这么仁义的儿子实属难得。

刘如意不愿早起,于是刘盈自己去打猎,被吕后抓住空当将刘如意毒杀。到这里吕后心中的阴暗面全面爆发。

她将戚夫人剜目、割舌、灌耳、毒哑、砍掉四只,扔进厕所,然后让大臣和皇帝来参观自己的杰作,同时哈哈大笑。

这就是著名的人彘。


确实,戚夫人的结局太惨,她就这样在屈辱中死去了,但是她的所作所为算不算今天说的作死?

最后补一句,她儿子刘如意的赵地也是她落井下石,从吕后手中抢来的。

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前,其父亲手握兵权却为何见死不救

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戚夫人的父亲当时手握重兵,他为什么见死不救呢?

戚夫人之父戚鳃

戚夫人并非出身寒门,据说其祖上为周朝王室姬氏,其父戚鳃原本是秦朝将领,封高武侯,在和刘邦打到丹水的时候,投降了刘邦,被封为郎官。

郎官不是一个具体官职,分为很多种,但都是跟在皇帝身边的一个职务。所以,从此之后,戚鳃就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正式称帝后,戚鳃被封为中尉,掌管北军。刘邦临死前一年,又封戚鳃为临辕侯,食邑五百户,位列功臣榜116位。

以戚鳃的功劳能被封侯,且任职中尉,不能不说其中有戚夫人的功劳。史书记载,刘邦是在做汉王的时候得到的戚夫人,很快两人便生下了儿子刘如意。刘邦对这个儿子非常喜爱,甚至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因为大臣的反对而没有成功。但此事使得吕后对戚夫人母子怀恨在心,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掌管北军的中尉有多厉害

但无论如何,戚夫人的父亲戚鳃在刘邦去世时,担任的职务是中尉无疑。这个职位有多厉害,可能你根本想象不到。

汉初的军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驻守在首都的京师兵和驻守各地的地方部队,其中京师兵里面又分为北军和南军。

众所周知,西汉的都城在长安,长安城中有两大宫殿,即长乐宫和未央宫,再加上城外的建章宫,合称“汉三宫”,历代以来都是辉煌华丽宫殿的代名词。

未央即没有止境的意思,未央宫建于高祖七年。此宫建成之后,刘邦就搬到了这里,处理朝政,是西汉王朝政治统治中心。

长乐即长久快乐的意思,长乐宫也是刘邦和众多后妃的住所,但在刘邦死后,以后的皇帝就被赶到了未央宫住,长乐宫成为了太后居住的地方。

由于未央宫和长乐宫都位于长安城南部,所以守卫两宫的军队就称为南军,南军的最高统帅叫做卫尉。

除此之外,长安城及城外三辅地区的防卫工作,由北军负责,由于驻扎在长安城北部,所以称为北军。北军的最高统帅就是中尉,戚鳃当时担任的正是这个职务。北军数量有数万人之多,实力远超南军。

换句话说,南军相当于警卫团,而北军相当于近卫军。太后、皇帝首先是处于南军的护卫之下,外层才是北军。

戚鳃为何不救自己的女儿和外孙

按道理说,戚鳃掌握了数量庞大的北军,吕后要动戚鳃的女儿戚夫人,起码该有所忌惮吧,至少不可能对戚夫人肆意折磨,最后还做成人彘这么残忍。

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都是被汉惠帝元年被吕后害死的,而戚鳃死于汉惠帝四年,可以排除吕后先解决戚鳃,再对付戚夫人母子的情况。

那么,戚鳃为何对备受折磨的女儿见死不救呢?甚至后来吕后杀害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戚鳃也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戚鳃为了家族的利益,和吕后达成了妥协,放弃戚夫人母子,换取整个家族的平安富贵。

首先,戚鳃并没有把握对付吕后。戚鳃虽然贵为临辕侯,掌管北军,但如果想要调动军队,除了他自己的左半虎符之外,还需要皇帝手中的右半虎符。刘盈继位之后,吕后临朝称制,这右半虎符当然掌握在吕后手中。戚鳃想要随意调动北军,攻打长乐宫,杀死吕后,救出女儿,没有合在一起的虎符是办不到的。

而且,戚鳃之所以能封侯并担任北军统领,是沾了女儿戚夫人的光,在军中的威望必定不高,和当时的名将周勃、樊哙等人无法相比,肯跟着他公然造反的将领和士兵不会很多,如果戚鳃贸然动手,很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

其次,家族利益远远大于个人利益。刘邦死后,戚夫人已经失去依靠,她所有的权势也失去了依仗。在戚鳃看来,戚夫人的利用价值已经很低了,而吕后的势力则很强大,哥哥吕泽、妹夫樊哙都是手握重兵的将领,戚鳃既然没有把握对付吕后,不如利用手中的筹码,用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命,换取整个家族的利益。

事实上,戚鳃死后,他的儿子戚触龙继承其爵位,此后一直传到汉武帝时候才被削爵,汉宣帝时又被复家,一直传到了汉平帝时期,之后史书中再无记载。

吕后连刘邦的儿子都杀了好几个,对自己死对头戚夫人的家族却没有任何迫害,实在不符合吕后的性格,对此结果,我们只能猜测,在杀害戚夫人和刘如意时,吕后和戚鳃家族达成了协议。

机关算尽,终究无用

汉高祖十一年,刘邦让戚鳃担任北军中尉一职,其实是为立刘如意为太子做准备,后来改立太子一事失败,刘邦也没有解除戚鳃的北军中尉职务,其目的恐怕是为了让吕后有所忌惮,从而起到保护戚夫人母子的目的。当然,除此之外,刘邦还做了很多防范措施,比如早早的让刘如意到赵国就国,让最耿直的大臣担任刘如意的相国,临死前派陈平、周勃去杀樊哙,等等。只是,刘邦没想到,他的所有安排,都敌不过利益两个字。

陈平因为害怕吕后报复,临场放过了樊哙一命。戚鳃为了家族利益,放弃了女儿和外孙。周昌独木难支,也救不了赵王刘如意的小命。最终,戚夫人被关进永巷,终日舂米,受尽折磨。刘如意虽有哥哥汉惠帝刘盈的保护,但最终还是被吕后毒死了。如意死后不久,戚夫人便被做成人彘,数日之后才惨死于长乐宫中。

但是,天道有轮回,吕后临死前,为了吕氏家族的利益,也作了很多安排,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自己的侄子吕禄统领北军,命吕产统领南军,以为万无一失。但是,吕后一死,诸吕群龙无首,周勃胁迫吕禄交出了北军的兵权,并最终统帅北军诛杀诸吕,吕氏家族无论长幼,全部被杀。

对于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很意外?从古到今,亲情抵不过利益,人算比不上天算!

为什么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后,非要强迫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去看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也曾一度疑惑过,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悲惨的样子让人不敢直视,明知自己的儿子生性善良,吕后为什么非要让他去观看呢?以至于让自己的儿子,从此一病不起,最终英年早逝?如果有人就此而指责吕后,她以这样的方式谋害自己的亲生儿子,实现自己掌权干政目的,那么笔者只能说,您对这段历史还不甚了解,您对吕后这个人认识还不彻底。

吕后,原名叫吕雉,出生于大户人家,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曾温柔,也曾善良,本性并不坏。她后来的恶毒和疯狂,完全是环境所逼。所以,吕后逼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去看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绝非想要谋害自己的儿子来夺权。那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她这样去做呢?让晨风晓月慢慢为您道来。

想告诫刘盈要坚毅强大

刘邦自沛县起兵以来,带着一帮沛县子弟和亡命之徒,长年在外东征西讨。吕雉嫁给刘邦后,只能独自带着刘家的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乡,在艰难、危险和恐惧之中度日。生逢乱世,人命贱如草芥,刘邦反秦起事,秦朝的官吏和刘邦的政治仇敌,随时都可能窜入沛地,找刘邦的家人复仇,吕雉及其家人,随时都有命之忧,时时都处在惶恐不安之中。儿子刘盈,长期没有父亲的陪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爱,又长期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造成了刘盈的性格柔弱,没有胆识和魄力。当刘盈还是太子的时候,刘邦就曾经因为这个方面的原因,几次差点废了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理由是刘如意的性格“如意类我!”。

刘邦去世以后,刘盈继承皇位,是为汉惠帝。惠帝刘盈的羸弱性格,成为朝廷面临的最大隐患。大汉王朝建立时间不长,各种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外部环境是,匈奴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犯境;内部环境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一帮功臣悍将,都在蠢蠢欲动,随时都有可能举起反叛的大旗,夺取刘氏的江山。作为母亲的吕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总有一天会老去,不可能永远保护儿子,她是多么希望儿子能尽快成长壮大起来,承担起大汉的江山社稷。

因此,身为皇太后的吕雉,实际掌握朝廷大权后,将刘邦生前最宠爱的女人戚姬,制成“人彘”,并叫让惠帝前去观看,她是希望儿子通过这件事,内心变得坚毅强大,成为一代雄主。

想告诉刘盈皇权争斗的残酷

惠帝刘盈,生性善良,从他对待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的态度,就很清楚地看得出来。知子莫如母。吕后对自己儿子的性格,太清楚不过了。但,后宫斗争的残酷,皇权争夺的你死我活,都容不得善良、容不得仁义。吕后一直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机会,让自己的儿子真正明白这一点,从而变得坚硬、变得血性、变得果决。

吕后让刘盈观看戚夫人变成“人彘”的样子,就是想告诉他,如果当初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被立为太子,而刘盈的太子之位被废除,那么如今的皇帝,就该是她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如今的皇太后就是她戚夫人,被囚禁就该是你刘盈,被制成“人彘”的,就该是你的母亲吕雉。如今虽然我们与戚夫人的争斗胜利了,但在巩固皇权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已知和未知的敌人,他们就如同潜伏在黑暗树林中的猛虎和恶狼,随时都有可能窜出来,将你吞噬或将你撕咬得血肉模糊,你只有成为强者,将所有的敌人彻底打败,你才会安全。

想警告刘盈已无退路

刘邦驾崩之后,刘盈登上皇位。但由于惠帝年少,且性格柔弱,皇太后吕雉实际执掌了朝政大权。吕后当权后,迫不及待地清算刘邦生前宠爱的女人,谋害刘氏宗亲。吕后首先对付的,就是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但,让吕后失望的是,自己的儿子惠帝刘盈,并没有与她站在同一战线上,反而公开反对她的所作所为。

吕后为了谋害赵王如意,三番五次派人将其从封地赵国召来长安。惠帝刘盈听说自己的母亲将弟弟如意召来,马上就明白了母亲的用意,是想对如意下毒手了。刘盈很同情和可怜这个年幼无辜的弟弟,下定决心要保护好他,保护好刘氏的血脉。于是,他计算着如意来长安的日子,派人沿途严加保护,并在赵王刘如意进入长安的这一天,亲自来到长安城外迎接。接上赵王后,直接将其带回自己的宫室居住,起居饮食都在一起,时时守在弟弟的身边,让吕后的人没有机会下手。但时间一长,刘盈不免放松了警惕。一天早上,惠帝起床出去打猎,看着正在熟睡中的弟弟如意,想想自己很快就会回来,在犹豫中最终没有忍心叫醒他同往。一次的大意,终于给了吕后的人可乘之机,用毒酒将如意给毒死。惠帝打猎回来,如意早已毒发身亡。看着年幼兄弟的尸体,望着弟弟稚嫩的脸,刘盈痛苦不已,放声大哭。同时,对自己的母亲吕后,不仅有意地疏远,而且还有了丝丝的恨意。

作为母亲,吕后对儿子刘盈的心理变化了如指掌,她是想通过让刘盈观看戚夫人的惨状,告诉儿子,你的母亲已经将事情做绝了,而你又与母亲又是命运共同体,你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起心肠,勇往直前!

但,吕后这三个想法都没有实现,自己的儿子在看了戚夫人被制成“人彘”的惨状后,不仅没有强大起来,反而从此心灰意冷,一病不起,直接导致英年早逝!这也算是,冥冥之中的因果轮回吧。

《甄嬛传》长街受辱后,甄嬛讲人彘只想报复富察贵人,为何非要拉上曹贵人旁听

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一特点在早期的甄嬛身上表现尤为突出,本来只是想在宫中祈求“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平稳度过余生的她在得到皇帝的盛宠后,也不免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甄嬛小产失势后,一向看她不顺眼的齐妃和富察贵人便伺机而动,在长街上使甄嬛受辱,这也让甄嬛的心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于是在后来她重获荣宠后,便在御花园给曾经欺负自己的富察贵人讲人彘的故事报复她。另外,她还刻意喊曹贵人旁听,这是为什么呢?

杀鸡儆猴,暗示曹贵人别打陷害自己的主意

前期甄嬛刚刚得盛宠,便被华妃视为眼中钉。作为华妃的党羽,曹贵人串通了浣碧,在圆明园用木薯粉来陷害甄嬛。最后在端妃帮助下,甄嬛才躲过了这一劫。这件事幕后主谋是曹贵人和华妃,甄嬛自然也知道。

随后在探望眉庄的时候,浣碧给曹贵人报信,早已知晓一切的甄嬛将计就计,反将一军。后来,牡丹花会,富察贵人小产的事件中,也是曹贵人将她从人群中推出去,将她置于风口浪尖。

因而,甄嬛打心底里防备着曹贵人。很多事情虽然看着没有她的参与,却都是她的主意和挑拨。所以,甄嬛借吓唬富察贵人这一机会,也是提醒曹贵人,到底谁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尽管自己一时失势,但今后一定有仇必报。

富察贵人纵然有着齐妃撑腰,正如曹贵人背后有华妃一般,但是此时的甄嬛已经不似从前那般善良天真,所以她这一举动就是间接提醒曹贵人,如果她还是一而再地陷害自己,不管她身后的人是谁,下一个有着富察贵人这般结局的就是她。

展露锋芒,拉拢曹贵人来自己阵营

曹贵人是华妃的心腹,华妃陷害后宫嫔妃、勾结前朝多是曹贵人的主意。如果说华妃是一把锋利的匕首,那么曹贵人就是匕首上淬满的毒药,更能够致人于死地。所以要想对抗华妃,最好的办法就是瓦解她的内部关系网。

曹贵人常年居于华妃之下,没什么家世也没什么地位,唯一拥有的便是自己的女儿温宜公主。身为母亲是一定想要为自己的女儿搏一个好前程的,但是在华妃门下,温宜公主却常被其当作争宠的工具,完全不顾公主的健康,曹贵人也是经常沦为华妃的出气筒。两人早已面和心不和了。

当下,年羹尧在前朝肆意妄为,很多罪行已开始逐渐显露,皇帝也有心除去他。抓住皇上心思的甄嬛想要趁此时机游说曹贵人,便邀她一同赏雪,在其间吓唬富察贵人,让曹贵人明白自己的谋略和胆识,也向她展示了自己的诚意,随后又以昭瑰公主和亲之事来动摇曹贵人,让她能够为了温宜公主,加入自己阵营一起对抗华妃。

作为人证,摆脱自己吓傻富察贵人的嫌疑

甄嬛有心用人彘的故事吓疯富察贵人,以此来报复她在长街上使自己受辱之事,但如果仅自己一个人和她在亭子里说话,没有人能够证明自己没对富察贵人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她们说什么便是什么,自己只凭空口白牙,事后难免会和自己脱不了干系。

但是邀请曹贵人与自己一同,三人以讲故事聊天为理由,如果真的让皇帝知道此事,也有曹贵人在旁边作证。

三个人一同讲故事,甄嬛与曹贵人又属于不同阵营,这种事情众人皆知,所以两个人是不会做什么加害富察贵人的事情而不被对方告发,更不会联手害她。

而且富察贵人的侍女就在亭子外,里面什么情形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曹贵人和甄嬛都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也没人看见或者能够动什么手脚,富察贵人吓傻了,也只能是她自己心里有什么事儿或者其他原因,跟她们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再要继续追问,可能又会牵扯出长街上其羞辱甄嬛一事,富察贵人心怀愧疚才会导致这样的后果,所以有曹贵人在场证明,最后无论告不告到皇帝那里,富察贵人和齐妃都不会落到什么好处,而甄嬛这边,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甄嬛这一举可谓是黑化的第一步,展现了她有仇必报的性格,不为人鱼肉的决心。同时,联手曹贵人除去富察贵人,也让曹贵人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动摇她加入自己这边,也能够十分巧妙的摆脱自己吓傻曹贵人的嫌疑,可谓是一举多得,思虑颇深。

抢岳父小妾,害正妻成人彘,被雍正扳倒的隆科多真的死有余辜吗

说到隆科多,他出身实在显赫。

他是一等公佟国维的次子,他的姐姐孝懿仁皇后又是康熙的最爱。因此,在康熙掌权时,他便颇受器重,官居九门提督,在九子夺嫡中,更是众皇子争相拉拢的对象。

康熙去世后,隆科多又为雍正顺利继位,出力颇多。

因此雍正对他极感激,公开称他为“舅舅”不说,还常赞他是“朕之功臣,国家良臣”。并且凡是朝廷事务,均要听他建议。

可是,风光无限的隆科多万万没想到,没过多久,雍正就开始清算他。让隆科多更没想到的是,在雍正清算他的时候,最先站出来弹劾他的,竟然是自己的嫡子岳兴阿。

(隆科多剧照)

按说父亲倒霉,儿子该全力营救才是,为何岳兴阿却落井下石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说说雍正为什么要清算隆科多。

雍正清算隆科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擅权结党。

隆科多任吏部尚书时,主管人事任免,按说官员的提拔和免职,最后都需要雍正确定,但是隆科多为了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在很多时候,他都没有经过雍正便直接对官员的任命做出决定了,因此朝中有人将此称为“佟选”。

二、居功自傲。

隆科多由于被康熙指命为托孤大臣,于是他经常把自己比作诸葛亮,说什么“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之类的话。既然他是诸葛亮,那么,雍正难道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三、说话无遮无拦。

隆科多还说在康熙去世时,他曾带刀以防不测。

民间本来就对雍正继位议论纷纷,他此言不但不能替雍正洗白,反而让朝野愈发认为雍正之所以继位,有弑父之嫌。

总之,隆科多的种种行径,已经对雍正的皇权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雍正对他猜疑心日甚一日。终于,在雍正三年,待隆科多主动辞去职务后,雍正便开始发起对他的清算。

(雍正剧照)

那么,隆科多的儿子为何在这时候出来凑热闹,跟着告发隆科多呢?

这就要说到隆科多的嫡福晋和小妾之争了。

据史书记载,隆科多迎娶嫡福晋后,看中了岳父的侍妾四儿,两人不免暗渡陈仓。隆科多受不得怂恿,一心想让岳父把四儿转送给自己。

偏偏隆科多嫡福晋从中作梗,因此隆科多一直不能如愿。

由于隆科多是朝中权贵,又使了种种手段,最终还是促使岳父不得不把四儿转送给了他。

自从进了隆科多的府中后,四儿仗着宠爱,丝毫不把隆科多嫡福晋放在眼里,甚至对她多有讥讽辱骂。隆科多呢,反而处处偏袒四儿,于是,这也就助长了四儿骄纵跋扈的个性。

据史书记载,四儿驭夫有术,她嫁给隆科多30多年,虽然容颜早衰,但她却把隆科多治得服服贴贴,处处对她言听计从。

(小妾四儿剧照)

据《永宪录》记载,隆科多曾“娶红带之女为妾,(四儿)逼勒自缢”。也就是说,四儿要了红带之女的性命,隆科多竟不予追究。

四儿不光不容隆科多纳妾,心比天高的她,还一心想取代嫡福晋的地位,因此对嫡福晋从讥讽到凌虐,最后竟致其死亡。

据隆科多的堂兄夸岱说,隆科多的嫡福晋,的确死于非命,其状极惨,简单地说就是“致元配若人彘”。

正是这样的原因,岳兴阿对隆科多和四儿痛恨之极。所以当隆科多遭雍正清算时,他立刻告发了隆科多和四儿惨无人道的罪行。

此事,果然引起了雍正的高度重视。经过拷问,又牵出四儿收受贿赂,而隆科多“听其指挥,不违颜色”的罪行。

随后,隆科多数罪并发,被雍正幽禁于畅春园附近,次年病死。

(参考史料:《清史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