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在线阅读(有看过《乌合之众》这本书的,给讲讲怎么看这本书才能得其精髓)_群体_乌合之众_都是

本文目录

  • 有看过《乌合之众》这本书的,给讲讲怎么看这本书才能得其精髓
  • 《三国演义》,感觉马超就是个乌合之众,正史中马超的能力有多强
  • 乌合之众哪个译本最好
  • 如何看待《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这本著作
  • 如何评价勒庞的《乌合之众》
  • 你觉得《火影忍者》中第四次忍战中的联军是不是乌合之众
  • 15岁初中辍学职高读不下去了,里面全是乌合之众想退学,我想这次暑假出去找机会,但不知道怎么做,很迷茫
  • 读完《乌合之众》后,面对网上舆论,你还会失去理性吗

有看过《乌合之众》这本书的,给讲讲怎么看这本书才能得其精髓

《乌合之众》这本书非常之精彩!精准地解答了当下发生的一些社会群体事件。主要是四个方面:

  • 群体无意识。

乌合之众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个人是有意识的,而群众体则是无意识的。作者勒庞认为,推理、逻辑、智力这些有意识的理性因素在人类头脑中只起着很小的作用。人的绝大多数的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因素的支配。人和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教育等有意识的部分不一样,因此个性不同,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人人都有的无意识因素就会被叠加放大,而智力个性这些有意识的因素就会被吞没消失了,因此群体中的人大脑是麻木的,他们就像被催眠了一样会进入一种迷幻状态,只能进行条件反射成了无意识因素的奴隶。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文明人会退换成野蛮人,比如一个平时性格温和的泥瓦工,在孤身一人时会控制自己的本能欲望,而一旦处于群体之中,他的责任感就会消失,被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所控制,发泄出极端的情绪,退化成疯狂的野蛮人。现在的香港,很符合这样的情况。

  • 群体不关心事实

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群体没有理性,但想象力会变得非常敏感而强大。任何一个小小的刺激都能在群体中激发无穷无尽的联想,在汹涌的想象力之下,全体看不见事实,只能看见幻象群体。群体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只是因为如此,在不少群体事件中,许多传言根本不是事实,而是用丰富的想象力所脑补出的谣言。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放大和想象后,也会变成一场巨大的阴谋。所以对于群体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事实,而是群体想象中的事实。

  • 群体不接受讨论

对于理性的个人来说,任何一件事都很复杂,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都可以进行讨论,但群体没有思考能力,无法理解复杂事物,只能把任何事情都简单化,中群体眼中,一件事要么全错,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状态,一个观点要么是绝对真理,要么是绝对谬误,一切感情都是简单而极端的。所以群体并不接受讨论,对于一个道理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棒子打死,毫无讨论余地。群体的信仰像是一种宗教情感,所以勒庞认为他们偏执而极端,总要给自己造出一个上帝来崇拜他们,不接受讨论,并且把所有观点不合的人都当成敌人。

  • 群体也有道德。

乌合之众认为,群体虽然智力低下,但也会在无意间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勒庞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九月惨案,一群店主锁匠尼瓦匠等普通市民聚集在一起,在爱国主义的鼓动下,在巴黎城那展开的大屠杀,在无意识的火热氛围中,这些普通的市民丧失了理性,认为自己的屠杀不是犯罪,而是在履行光荣的爱国主义任务,甚至在杀人后还前往政府请赏。在杀人的同时,这个群体却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比如在凌迟犯人时他们非常绅士地遵循了女士优先的原则,把最好的观看座位让给女士,而且捕杀完受害者后,他们将尸体里的钱包和钻石放在会议桌上,分文未动,以示正义。所以从短期来看,全体也可能表现出道德,但这种道德和罪恶一样都来源于群体极端而偏执的情感。并且都是无意识的。

你或许已经发现勒庞的观点十分激愤,甚至充满偏见,他认为群体没有理性,不看事实不接受讨论思想极端,没错,乌合之众这本书并不算严谨的,比如认为妇女是没有进化好落后物种,拉丁美洲人是较为低下的民族。书中的结论大部分都来源于经验和观察,并不算科学的研究方法。但乌合之众的价值在于它精准的描述了群体社会的种种问题,因此极具现实意义,他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在这个群情汹涌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断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

《三国演义》,感觉马超就是个乌合之众,正史中马超的能力有多强

演义中,马超从来不是乌合之众。

率狼虎之师,杀得曹操割须弃袍而逃,一时声价震天高。

更是羌人眼中的天神,所以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时,教马超镇守西平关:

老臣先知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

位列五虎,威震番邦,这样的大将怎么会是乌合之众?


一 兵败曹操,败在人谋

如果说演义中的马超部是乌合之众,可能是因为他率领气势汹汹的复仇大军,反被曹操打得溃散而逃。

可是马超之败,并不是败在军心懒散,毫无纪律上面。他们有着很明确的目标,有着强悍的战斗力,所以在前期能将曹操打得落荒而逃,一致夺船避箭。

曹操之所以能反败为胜,是赢在人谋上。

马超是一个勇猛武将,可惜他遇到了有毒士之称的贾诩。贾诩向曹操献了一条离间毒计:

马超乃一勇之夫,不识机密。丞相亲笔作一书,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超必索书来看,若看见上面要紧之处尽皆改抹,只猜是韩遂恐超知其机密事,自行改抹,正合着单骑会话之疑。疑则必生乱。我更暗结韩遂部下诸将,使互相离间:超可图矣。

曹操依计而行,马超果然中招。结果与韩遂自相残杀,才被曹操乘虚而入,一击而破之。

这是马超在演义中最大的败绩,但马超是败在人谋,败在心计上。他的部队非但不是乌合之众,反而是精锐之师,在前期更是一再挫败曹操。

归根结底,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尊刘遏曹为主旨的小说。作为刘备阵营的大将,自然会被作者多加渲染。以致民间流传:“金吕布,银马超”之说。

那么正史中马超究竟能力如何呢?我们下文来看。

正史中的马超

在正史中对马超的事迹着墨并不多,但将他与关张合传,足见他的地位与能力。我们从两段刘备评价他的话,便可见一斑:

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

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

在刘备心中马超绝对是一个能征善战,且能够坐镇一方的大将之才。

马超也对的起刘备对他的信任。

甫一归顺,便震惊益州守将,刘璋当即献城投降,使刘备坐拥西川之地。辖领凉州时,将当地势力镇的服服帖帖,无有敢冒犯者。这都是马超的能力跟威望所致。

由此可见,在正史中马超同样不是泛泛之辈,更不是所谓的乌合之众。

Ad说 虎将的遗憾

尽管马超是一个不多得的虎将,可是不管是演义还是正史中,马超都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归顺刘备后再没有大放异彩的机会。

他不能像关羽一样对战魏吴两家,死也死的轰轰烈烈,也没有像黄忠一样在定军山一战斩夏侯。

所有的辉煌都是在他归顺刘备之前创下的。

归顺之后,在演义中虽被晋升为五虎将,可同样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一代虎将,就此潜伏爪牙,至死也没能报得父仇,甚至再没出现在战场上。

对马超而言,无疑是一生憾事。

乌合之众哪个译本最好

《乌合之众》,全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方方面面,被誉为了解群体心理的入门级经典,也是学术殿堂光芒万丈的名著,在全球以20多种语言出版,成为各行各业精英领袖的必读之书。

在国内多个版本的《乌合之众》中,名不见经传的江西人民出版社组织翻译的这个版本,可能是最好的一个译本。这真是给人惊喜。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译本的出版时间最新,译者可以充分借鉴前几个版本的不足,也可能是因为译者陈天群本人就是多个著名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更能理解勒庞的原著精神。最难能可贵的,译者的语言非常好,非常精彩,值得一读。比较几个版本后,更有感触。

如何看待《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这本著作

我们总是以数量来作为判断正误的标准,日常可见的“少数服从多数”、“投票决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但是,勒庞却颠覆了这一观点,并且清晰地告诉你“群体=白痴”。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勒庞首先介绍了群体的心理,包括情感、道德观、观念、理性、想象力与信仰。认为独立、理性的个体在加入一个群体之后,就变成了一群智力低下、头脑简单、性格冲动且易于被掌控的乌合之众。首先,什么是群体?勒庞指出,群体并非只是简单的许多人凑在一块,这一群人的感情与思想关注同一件事,并且他们的个性消失,这时,他们就成为了群体。

群体形成的三个原因也是群体的特点:1.当人群数量大到一定程度或情绪激动到某种程度时,群体的本能就会主宰其行为,摆脱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承担责任,肆意妄为。2.在群体中,感性、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冷静、理智丝毫不起任何作用,它会引起催眠式的反应,摧毁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且情感越不合常理就越易传染,使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虚幻的强大3.群体中的人处于缺乏认知的无意识状态,类似迷信、无自控能力,而要进入状态,最大的力量是暗示的影响,群体只接受暗示,对明确的告诫置若罔闻。

随后探讨了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及群体意见的变化范围,认为群体意见主要受民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等间接因素,以及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等直接因素的影响,群体的意见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个人的意识消失,任凭本能和暗示的作用行事,听起来多不可思议啊。但是文章中所说的群体的特点——智力低下、冲动、易变、急躁、极端、无所畏惧、易受暗示与轻信、总是处于期待状态……都是我们每个身处群体中的人可以感受到的。除去勒庞所说的他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的暴行、文革期间的批斗、津巴多的监狱实验、假借励志的名义实际是推销的宣讲、网络上的键盘侠们的争吵、英国的脱欧以及川普的当选……勒庞的每一个观点,总能够让读者自觉地去寻找一些对应的案例,并且在成功找到之后对作者的观点更加深信不疑。

那么,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群体的一部分呢?勒庞指出:教育,尤其是向人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它让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信息传递非常迅速,人们的想法改变也是转瞬的事情。关于女权的问题、关于丁克的问题、甚至是前不久关于死刑的问题,人们都并没有知识的堆积,只是跟风进行讨论和站队。就拿江歌的案件来说,对于死刑是否应该废除的讨论,只有很少一部分讨论者有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废除死刑前后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大多数人也并不知晓。这正是其可怕之处,“所有人都在这样做,所以这样做一定是对的”的想法,灌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只要有一点小小的煽动,就可以引起轩然大波。其中的个体却都缺乏自己的评判与思考能力、缺乏对主流的反抗精神、也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

更让人五味陈杂的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是不是也是乌合之众呢?我清楚地看到群体中的人的愚昧之处,但是我不能感到一丝优越,因为我深知,我们只要身处于群体之内就必然会收到群体带来的影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能仅仅以自己的想法作为标准,这让我想到从众实验,虽然我具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当身边所有人都质疑我的回答的时候,我还能不能做到坚持自己?亦或是,我自己本身的价值观也来自于群体?

如果说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什么。一个角度是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要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知晓了群体的不足后,在思考的时候,把群体的劣性列入考虑因素。即便不能一直保持清醒和理智,起码可以知道自己可能会是愚昧的。另一个是作为领导的时候,怎么样的领导更能受到簇拥。如果少数派的观点永远都不会成功,那么历史就会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但是当群体中清醒的那一部分少数派想要成为领导时,他不能过于偏离群体规范,而是要站在多数派一起谨慎地施加自己的力量,通过运用群体力量。

通篇看下来,可能会让我们觉得群体是不好的,使我们的观点极化,压制异议,做出最糟糕的选择。但是我们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在志趣相同的群体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安全感。 “慎独”和“慎群”只是需要注意的两个方向,并不极端。

这本书当然不是完美的。从角度上来说,由于时代的限制,作者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观点上的不正确,比如性别歧视:“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从写法上来说,重复累赘的部分有点多,他侧重描述现象,揭露本质,而却没有更深层次的剖析。但是这些缺点依然不能够掩盖这本书中所蕴含的内容的重要。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发现,我借到的这个版本的封面上,用小字印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让我想到《乌合之众》中的一个例子:“在亚洲一些野蛮人的部落中着这样的风俗:当他们将骁勇善战的对手击败后,往往会吃下这个人的心脏,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他的全部力量和勇气。”只要我们有,身体置身于群体之中,思想飘浮出群体之外的力量,便不惮会生出这种悲剧。

如何评价勒庞的《乌合之众》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说的挺对,很多观点结合现实确实能引发思考。但是深入一下就会发现也存在观点偏激且片面,并且这些观点的真实性无法考证,更像是来源于作者的经验判断和对历史的主观解读。

相信下面这50点总结能让你更好的理解

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2、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3、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5、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6、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7、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8、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9、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10、数量,即是正义。

11、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12、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

13、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

14、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那些乱象在洋面上的表象。

15、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

16、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17、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18、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只是人类思想无形的变化造成的有形的后果而已。

19、孤立的个体具有控制自身反应行为的能力,而群体则不具备。

20、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

21、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22、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善行感动!在他们看来,仁慈善良只不过是软弱可欺的代名词。

23、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24、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25、从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

26、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

27、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28、但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

29、结群后,由于人多势众,个人会产生一种幻觉,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不可战胜,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

30、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

31、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也许还是会愿意接受传统教育当中所有的弊端,因为尽管它只会培养一些被社会所抛弃的人、心怀不满的人,但起码,对冗繁知识的肤浅掌握,对成堆教科书的完美背诵,或许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但事实上它真的能提高智力吗?不可能!在生活中,判断力、经验、进取心和个性,这些才是取得成功的条件,这些都不是书本所能够给予的。书本是可供查询的有用字典,但倘若把这些冗长的词条都装在脑子里,那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32、文明赖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时,它的最终瓦解总是由无意识且野蛮的群体来完成的。

33、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

34、群体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从。他们如此甘愿听从别人的意志,以至于只要有人自称是它们的主人,他们就会本能地听命于他。

35、尽管在那一天的那两个小时里他们做到了或者几乎做到了,到一个月以后他们却不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无法再次通过考试。他们脑中不断丢失大量过于沉重的知识,而且没有新的知识来填充。他们的思想活力开始衰退,促进成长的才能渐渐干涸,这时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诞生了,但此时的他早已疲惫不堪。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陷入某种循环,并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他将自己封闭在狭隘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仅此而已。他们最终变为了平庸之辈。

36、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37、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38、人们经常说起那家大众剧院,它只演令人压抑的戏剧,散场后,必须保护扮演叛徒的演员,免得他遭到观众的暴打。他所犯的罪行,当然是想象出来的,引起了群众的巨大愤怒。我觉得这是群体精神状态最显著的表现之一,这清楚地说明,要给他们什么暗示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假与真几乎同样奏效。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真假不分的倾向。

39、群体也许永远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强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绝对服从本能的生物,其行为会复杂得让我们不敢相信。理智是人类新近才有的东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们揭示无意识的规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们的行为举止中,无意识部分占的比重很大,理智所占的比例却很小。无意识现在仍作为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40、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不会记得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人是谁,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疑,广告能有令人吃惊的威力,这就是原因 。

41、名望的产生与若干因素有关,而成功永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42、在决定人们历史地位上起着更大作用的,不是他们的“真实”面目,而是后人对他们的认识和感受。

43、群体会让每个人在其中的错误缩小,同时让每个人的恶意被无限放大 .

44、束缚个人行为的责任感一消失,人便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45、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这是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46、偶像崇拜的五大标识:

第一,偶像总是凌驾于信徒,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有着决定性地作用。

第二,信徒总是盲目服从偶像的命令。

第三,信徒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

第四,信徒有着狂热的愿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加传播。

第五,信徒倾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

当群体符合第一条,其形式就等同于宗教,而这种情感就变成了宗教信仰。

对群体来说,也许最不合理的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47、群众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作最有价值的东西。

48、所以不要轻易地成为集体的一份子,这样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即使你以为自己只不过是随声附和了一下而已,实际上你已经成了帮凶。

49、群体的夸张倾向只作用于感情,对智力不起任何作用。

50、群体不善推理,却又急于行动。

 

你觉得《火影忍者》中第四次忍战中的联军是不是乌合之众

感谢邀请,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大魔王。

在火影当中第四次忍界大战忍者联军出动了一共八万人,这些人大部分的实力应该都不是很强但是觉得不能用乌合之众这种词语来形容他们,他们都是真正的忍者。

第四次忍界大战中忍者联军方面一共是八万兵力而带土的白绝军团则是有着十万的兵力的。所以要是没有忍者联军的话那五大影村方面肯定是会输的。而且忍者联军方面里面每一个队伍都是有着很多的强者的。

忍者联军是分成了五个队伍的,每一个队伍里面都是有着强者的。而忍者联军里面的普通忍者实力应该也都是不弱的,基本上面都是中忍起步的级别,所以大部分的实力都是很强的。这一点事可以从他们的对手上面看出来的。

白绝都是通过柱间细胞制造出来的,白绝的实力大部分都是蛮强的。因为白绝也是中忍级别的实力,而大部分忍者联军里面的成员在面对白绝的时候都是有着很大的优势的。

因为忍者联军和之前每一个忍者村的实力是不一样的 之前忍者村的忍术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而现在忍者联军组成了之后忍术是互补的了完全是可以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的了,自然的他们实力就很强了的。而且除了柱间和班这种绝对的强者之外其它人应该也很难抵抗忍者联军的人海战术。

15岁初中辍学职高读不下去了,里面全是乌合之众想退学,我想这次暑假出去找机会,但不知道怎么做,很迷茫

去读蓝翔技校,那才是正儿八经的职业学院,里面管理严格,可以学到真技术,毕业就有工作,最适合你这种有理想的人了。

读完《乌合之众》后,面对网上舆论,你还会失去理性吗

不请自来。如题所述,通过阅读《乌合之众》,获得个性与群体的区别,以及盲目从众失去理性的后果的相关知识后,面对网络舆论是否还会失去理性?那么是失去还是拥有理性,这就因人而异了。毕竟道理懂,不一定就做对,这就看个人的是否拥有明辨是非、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了。或者说,是否拥有约束自己行为的自控力。

那么,从三个方面分析吧――

1.语言的绑架力与煽动性

纵观当下的语言环境,恶言频出,而盲目者众。我想,这与现代人早已松绑的心理是脱不了关系的。当某种声明,或声讨或指责某人在网络上公示出来,借助于“众目睽睽,人言可畏”,借助于“数量即正义”之名行不负责任之事的时候,若长此以往,那么,我们在网络上便对此习以为常。慢慢的,少数人便逐渐认同多数人的声音了,只有一小撮人选择了沉默,明哲保身。

2.心理上的缺陷

倘若一个人先天性的拥有心理上的某种缺陷,比如冲动、易暴躁或情绪化。当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他人心理上的缺陷,加以引诱、蛊惑,那么受利用之人便会逐渐的迷失自我,情绪便会压倒理性、盲目冲动代替思考,个人的有意识行为变成无意识,受他人所支配。就像“一头领头羊在前面奔跑,后面便跟着一群羊,那怕前面的羊奔跑的方向正是陷阱,后面的羊也会不假思索的跟着。”

而当舆论制造者学会了心理之术,那么,他几句漂亮的话语便足以挑动所有人的心。

3.个人的行为

一个拥有约束自己行为自控力的人,多少是有原则的,面对舆论或任何之事,他不会不经过思考便发出恶声与谩骂,更不会轻易的随波逐流。

以上为个人的一些浅见。其他没分析到的欢迎大家补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