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年有些人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走亲戚拜年?形容回归故乡的词语_花木兰_木兰_北魏

本文目录

  • 为什么过年有些人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走亲戚拜年
  • 形容回归故乡的词语
  • 《木兰辞》中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十二卷军书上,每卷都有她爹的名字
  • 城里买房后,农村的老宅翻新住好,还是推倒重盖呢
  • 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

为什么过年有些人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走亲戚拜年

为什么有些人不願回家过年和不願走亲戚?各有各的具体原因,是经济条件不理想,回家过年要花好多钱的,七大姑,八大姨要去看望有小孩也要分红包…。二是在外建立了家庭,有了孩子,就不願意回家过年了。三是老家父母没有了不願回去了,有妈才有家。

形容回归故乡的词语

【告老还家】:告老:因年老而告退;还:回,返;家:故乡、故里。因年老而辞职回归故乡安度晚年。

【归全反真】:回归到完善的、原本的境界。

【归邪返正】:返:回归。指改正错误,返回正确道路。

【还乡昼锦】:同衣锦昼行,指富贵时穿锦衣回归故乡。

【锦衣还乡】: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衣:衣裳。穿着锦绣衣裳回归故里。旧指得志后回到故乡。

【锦衣行昼】:富贵了须回归故里。

【久客思归】:久客:长期客居在外。指长期客居在外,想回归故乡。

【绝圣弃知】:绝:断绝;圣:智慧;弃:舍去,抛开;知:通“智”,智慧。指摒弃聪明智巧,回归天真纯朴。

【认祖归宗】:①寻认祖先,并归还本宗。②喻指回归故土。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衣锦之荣】:显贵后回归故乡的荣耀。

【昼锦荣归】:大白天穿着锦绣衣裳回归故里。比喻做官后重回故乡,显耀之极。

【庄舄思归】:庄舄:战国时越国人。庄舄期望回归故里。形容不忘故国。

《木兰辞》中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十二卷军书上,每卷都有她爹的名字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三十三年,讲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次数也应该有几十次吧,我们约定统一的解释都是虚指,与后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十二”一样的意思。

文言文中表示虚指的数词有“三”,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见这里面的“三”都是虚指。后来的成语“三番五次”“三令五申”都是虚指,表示次数多。

“九”也在文言文中表示虚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其中“九皋”指深远的水泽淤地,而后把水的最深处称为“九渊”。

贾谊在《吊屈原赋》里有言“袭九渊之神龙兮,汤深潜以自珍。”“九死一生”、“九泉之下”、“九霄云外”和“九牛一毛”现在还在用,都是极言多、大、深、远。

可见《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也应该是虚指,形容军情紧急,刻不容缓。至于“卷卷有爷名”,表现的是命令不能违抗,也表现木兰的担当。

当时父亲已经年老,弟弟还年幼,那父亲肯定不会让尚未成年的儿子去奔赴前线。木兰知道,让年老的父亲去出征,很可能九死一生,一别就是永诀。想到这些,木兰就选择了挺身而出。

木兰从军是发生在北魏到隋朝之间的故事,这时候实行的是府兵制度,府兵制士兵用服兵役的方式来免除一定的赋税。但是士兵要自己准备战争所需要的一切物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样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木兰的准备工作做得从容充分,也是因为有这样精心的准备,木兰才会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残酷斗争中幸存;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府兵制下的真实写照。

府兵农忙时节耕种土地,农闲的时候参加训练,训练的时候每年都有花名册。战争爆发的时候根据需要确定征兵的人数,这样就可以减少国家的军队开支。

一般来说,训练的时候只要是成年的男子都要参加训练,有的家可能有多个。

但木兰家“阿爷无大儿”,所以平时参加训练的只有木兰的父亲,所以“卷卷有爷名”。前些年都有征兵,但因为木兰家男丁少,木兰家没有被征,这次战争规模很大,全面征兵,每一户都得派人。

木兰深感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所以主动请缨从军,表现了木兰申明大义。

“巾帼不让须眉”,从花木兰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她危难时刻显身手,她“位卑未敢忘忧国”,更可贵的是战争中有谋有勇,能够凭借女性的细腻化险为夷,真是女性的骄傲。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城里买房后,农村的老宅翻新住好,还是推倒重盖呢

这个嘛,看你自己的经济实力了,有钱的话就可以推倒重新盖,毕竟住了那么久了,房子也旧了破了,通过这次疫情终于明白了在老家有一座房子的重要性,城里有房农村的才叫家,建一个新房子也是可以的,如果手上拮据还要还房贷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在城市安家基本上是,工作的重心在城市,回家也只是偶尔住几天。不要给自己增加没有必要的压力。

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

这个问题难度非常大。要搞清楚花木兰的敌人是谁,首先就要搞清楚花木兰是什么人。她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人。

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是民间文学的创造的艺术形象。随着脍炙人口的《木兰辞》,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木兰辞》中的诗句,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

那么花木兰到底是什么朝代的人呢?

《木兰辞》中有一些线索。

第一,《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由此可知,花木兰不会晚于南朝陈代。另外,唐朝大诗人杜牧,曾专门写诗颂扬花木兰。也从侧面证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家喻户晓。

第二,花木兰从军,是因为她的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就是职业军人,士兵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其特点是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府兵不纳税不纳粮,但必须自备武器,勤练武艺,随时准备听后征调,出征打仗。类似于明朝的军户。

花木兰她们家就是军户。她父亲是府兵。所以征兵的“军书”上,卷卷都有他的名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花木兰替父从军,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战马和马鞍马鞭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不买刀剑、弓弩、盔甲?因为她们家里本来就有。

这是典型的府兵制。

而我们知道,府兵制府兵制从西魏开始,到唐朝中期结束。

所以,花木兰肯定是这个时间段的人。

第三,从“可汗”这个称呼看,木兰应该是北魏人。

“可汗大点兵”。很明显,汉族人不会把自己的皇帝称为可汗。隋朝、唐朝都叫皇帝,不叫可汗。花木兰的国家很可能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花木兰极有可能是北魏人士。

搞清楚了花木兰的身世,她的敌人的身份就容易判断了。

线索还是来自《木兰辞》。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从这一段叙述可以看出,花木兰的家在黄河以南不远的地方。骑马就是一天的路程,可能是一二百里。她渡过黄河,向北进发,一直到达燕山。敌人是燕山胡骑。

诗中的地名,应该都是艺术加工,并不一定是确切的方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花木兰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不是与南朝作战。因为敌人是“胡骑”嘛。北魏鲜卑族自己就是游牧民族,但是他们自称是黄帝后裔,而且已经深度汉化,入主中原。草原上的柔然在他们眼里自然是胡人了。

那么在北方草原能够威胁北魏政权的游牧民族有哪些呢?

强悍的柔然

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鲜卑的奴隶,拓跋猗卢时,柔然首领摆脱鲜卑人的控制,率百余亲信逃到了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402年,柔然可汗社伦统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征服敕勒诸部、匈奴余部,其势力范围“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北魏平城时期,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到孝文帝泰和十八年(494年)柔然一直是北魏在北方的劲敌。

据《魏书·列传第九十一》中记载,从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对北魏主动发动战争十次。北魏也不是好欺负的,挨打的多了。终于发了脾气,抄起家伙跟柔然干了起来。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两路主动出击。柔然猝不及防,大败。“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北魏穷追猛打,“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经过这一番打击,柔然一蹶不振。

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年。与《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高度吻合。

花木兰是一个勇武的鲜卑族姑娘,她的敌人是北方草原上强悍的柔然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