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为何韩信经典的“背水一战”不能被列入三十六计_韩信_项羽_汉军

本文目录

  • 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 为何韩信经典的“背水一战”不能被列入三十六计
  •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 从“背水一战”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收获
  • 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意义上有何不同
  • 韩信“背水一战”以少胜多,为何后世很少被人使用
  •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 韩信当时为什么用“背水一战”后面怎么样了
  • 有人说后世无人能成功运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战术,为什么
  • 在历史上,同样都是背水一战,为什么韩信成功了,马谡却败了

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项羽和韩信是楚汉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天才,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作为军事天才的他们精通兵法,战必胜攻必克;他们在战场上都是胜利的名词,但在政治上却有点力不从心了。

要说到古代最勇猛的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了,力拔山兮气盖世。让项羽一战成名的要属巨鹿之战,这本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秦朝名将王离和章邯率40万秦军攻打赵国,赵国不敌,像楚国求援。楚国任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宋义没想过救援赵国,只想着秦赵两国两败俱伤之后坐享渔翁之利,并处处刁难项羽。项羽本就看不惯宋义为人,趁着此刻杀了宋义。军队由项羽统领,在渡过黄河时,命令所有人砸掉船只,烧毁帐篷,只带三天干粮,只许胜不许败。大军以闪电之势,以一当百之勇迅速击败秦军。项羽的勇猛和必胜的信念对军士们起着绝对性的作用,自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被后世称为“兵仙”的韩信,战必胜攻必克,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王侯将相的职位都集于一身的人。他的背水一战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韩信在攻打赵国的时候,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如果硬碰硬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他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就是先派一部分士兵去佯装进攻,目的是引出赵国的士兵,等敌人都过来以后,然后在派出骑兵到赵国的军营里插上汉军的军旗。这样回来的士兵以为城被攻破了,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韩信开始发动攻击,还捉住了赵国的赵王,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两者都是敌我实力相差太大,不用非常之法根本取得不了胜利,如果固步自封两人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不同之处在于项羽是靠勇取得胜利,韩信是靠谋取得胜利。故此,项羽是勇战派代表人物,韩信为谋战派代表人物。

每天都会更新,记得关注哦,不然下次找不到了

为何韩信经典的“背水一战”不能被列入三十六计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关于这个题目,以史为鉴首先说一点:

三十六计只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一种,而且是属于没有明确作者、没有明确时代的著作。虽然背水一战没有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中,但并不是说背水一战不重要,而是背水一战中运用到了多个“三十六计”中的计策,无法用一计来形容这一战的惊心动魄罢了。

下面听以史为鉴详细介绍一下


一、三十六计来源

《三十六计》虽然现在名气极大,其实这本所谓的兵书只不过是明清时期的有心人,通过总结、寻找历朝历代各种记载和战例,最终按照民间非常流行的数字取名编撰成《三十六计》。

现代许多书中故意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排列到一起,让人误以为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的一部分,这其实是大谬。

中国历史上的兵书其实很多,比如先秦时代就有据说是姜子牙所著的《六韬》,司马穰苴的《司马法》、孙武的《孙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尉缭的《尉缭子》……这些著名的兵法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到了秦汉之后,韩信据说也留下了《韩信三篇》,曹操、诸葛亮也写过兵法,唐代李靖的《卫国公兵法》、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都是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所著作。

但是不同于上述著作,《三十六计》此书到底是谁在何时编撰,这个已经不可靠了。大概率是没有经历战争的文人根据历史战例汇集而成。

二、三十六计都是哪些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共分为六个部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每个部分共有六计,从第一计瞒天过海开始,到三十六计走为上结束加起来共计三十六计。

前三个部分是我强敌弱时候采用的计策;后三个部分是我弱敌强时候采取的计策;这六个部分,三十六计分别是: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背水一战中的谋略

虽然说“背水一战”在三十六计中没有单独列出来,但是背水一战战例中,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多个计策,并不是简单的一计,而是多种谋略的体现。

比如《三十六计》中的第四计的以逸待劳,第六计声东击西,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等等都在背水一战中有所体现。

1、韩信帅军背水陈列,误导赵国人认为韩信不懂兵法,犯了轻敌的错误;

2、韩信瞒天过海,派遣小分队声东击西,专门等待韩信主力和赵国主力倾巢而出大战的时候,悄悄攻占赵军空营。

3、韩信欲擒故纵,在和赵军大战的时候,故意佯装败退,丢下大量旗帜、辎重,让赵军认为汉军不堪一击,然后倾巢而出。

4、韩信佯装败退的时候,背水陈列的军队正是以逸待劳,而且置之死地而后生,士气高涨。赵军虽然占据优势,但是无法彻底击败汉军。

5、等到赵军无法击败汉军,想回营修整再战的时候,却发现自家大本营已经插满汉军旗帜,于是军心大乱,在韩信的主动出击之下大军崩溃。这又是上屋抽梯之计的典型做法,让对方没有退路,置于死地。

所以说虽然“背水一战”貌似很简单,不过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罢了。

但是实际上韩信在战前派遣间谍侦查对方决策,提前准备夺取大营的小分队;战争前期故意战败,抛弃辎重,而后又背水一战,以逸待劳,让赵军优势兵力疲于奔命而不得胜;战争后期乘着对方以为大营已失,军心崩溃,乘机两面夹击击破赵国……

可以说这一战完美体现了韩信用兵入神的战术技巧,并不是区区一计可以形容的。


以史为鉴评曰:中国历史上经典战例虽然层出不穷,三十六计虽然很经典,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概括所有军事战争中面临的不同局面。

每一次战争战役都会有其特殊的情况。虽然历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要是我们以为有了这么多的兵法谋略就能万无一失的话,这岂不是又犯了纸上谈兵的错误?

这也是《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根本原因。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项羽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为人自大又残暴,又不懂笼络天下百姓。当年破釜沉舟,是因为天下苦秦久已,得到百姓拥护和各路诸侯的拥戴,因而得以做强做大。后来斩秦婴,焚咸阳失了民心。自己称西楚霸王时又分封几十个王,大家都是王,起码感觉大家地位平等,可见其建立的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倒像是联盟,足以体现其糊涂。再就是自以为是,不信任任何人,自以为自己无所不懂,因而天下英才都被对手笼络而去,或者昔日盟友被逼无奈投奔刘邦,如此焉有不败之理。至于后来突破四面楚歌后不渡乌江,绝不是良心发现对不起江东父老,而是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不死也得死了,起码不是受辱而死,也烙下一个悲壮英雄美名。

从“背水一战”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收获

背水一战讲的是朝信率军濒临绝境,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奋勇杀敌而战胜赵军的故事。与破釜沉舟的故事相映成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不可能全是一帆风的,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我们只有正视困难,勇往之前,努力奋斗才能战胜困难,争得胜利。

背水,意味着没有退路,不战就会被敌人消灭。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能不战吗?狭路相逢勇者胜,取得胜利的关键是勇气,意志和毅力。

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意义上有何不同

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意义上究竟有何不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顾一下历史上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来解释一下两个典故字面上的意思。破釜沉舟,意思是砸坏了吃饭的锅,凿沉了回去乘坐的船。背水一战,意思是,背后靠着一条河,没有了退路,和敌人战斗。

这里应该说明的一点是,无论是破釜沉舟,还是背水一战,都是把自己一方的部队置于毫无退路的绝境中,尽管字面上不同,从战术上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但从两次战争的性质、意义上说,却有着本质差别。

项羽和韩信都是秦朝末年人。秦朝末年,由于连续的修筑浩大工程,又是阿房宫,又是秦始皇皇陵,加上越来越沉重的赋税,弄的老百姓民不聊生,无法生活,因此全国各地,群雄并起。

咱们先说破釜沉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巨鹿,原本是秦、赵之间的战斗,对于项羽来讲,是一个救援战。秦朝末期,名将王离、章邯、涉间等人率秦军主力40万,攻打赵王歇。赵王抵敌不过,急忙向楚国求援。

年轻气盛的项羽,秉着为父亲项梁报仇的决心,主动请缨,率领楚军5万兵力去解巨鹿之围。但是,面对秦军40万大军,项羽明知不敌,只好以大无畏的决心,命令军队破壶沉舟(砸了吃饭的锅,凿沉了回去的船),怀着决一死战的决心,在其他各路军队畏缩不前的情况下,率先带领楚军发起对秦军的冲击。致使参战所有军队声威大振,人人奋勇当先,大败秦军主力,收降了章邯,秦朝失去了战斗力,为加速秦王朝的覆灭立下了首功。

巨鹿之战后,秦朝主力已经不存在了,其实已经名存实亡。项羽此战以5万楚军,面对秦军40万主力,以少胜多,一战成名,成为了各路起义军的统帅。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这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的来历。

接下来再说一下背水一战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楚汉之争时期的井陉之战。故事出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手下大将韩信,原来本是项羽手下人,但由于项羽不重视他,韩信转而投奔到刘邦手下,被刘邦拜为大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了魏国。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韩信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韩信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赵军统帅陈余听到这个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天亮以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指挥赵军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只好回身死战,猛扑敌军。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无法取胜,准备回营,忽见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赵军立刻失去了斗志,四散奔逃。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历。

无论是项羽的破釜沉舟,还是韩信的背水一战,同样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两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两次战役从战术上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同的是,项羽的破釜沉舟一战,击垮的是秦王朝的主力,基本上瓦解了秦军的力量,使秦王朝名存实亡,为加速秦王朝的最后灭亡立下首功,推动了历史前进。

而韩信的背水一战,是攻赵时期的一场战役,它让刘邦在争夺王权的天平上迅速倾斜,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大功。但是韩信的背水一战,这是义军之间的权力利益斗争,同反抗暴秦的战争相比,人民参与性、积极性都不高。

因此说,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尽管同样是两次经典战役,从战术意义上来看,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然而,这两次战役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起义部队之间的利益相争;而项羽的破釜沉舟是具有人民战争性质,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无论是性质上,还是意义上,都有根本区别。

韩信“背水一战”以少胜多,为何后世很少被人使用

“背水一战”不是孤立的,它是韩信在“井陉之战”所用一系列战计中的一环,单独拿出来很难复制。后世效仿背水之战的案例并不少,其中也有成功的,只是不如韩信的典型。

“井陉之战”中,韩信不止使用了背水阵这一计,还有与之配合的“调虎离山”计——主动攻击之后佯装失败,引诱赵军脱离阵地;“浑水摸鱼”计——预先埋伏2000精兵,在赵军倾巢出动后抢占营垒;“反客为主”计——占领敌营后遍插2000面汉旗,扰乱赵军心智;最后还有前后夹击的“瓮中捉鳖”。这些计策无所谓主次,只是背水陈兵的形式更新鲜、更受关注一些。

以上也不难看出,韩信取胜的关键在于各计的配合。如果单纯使用背水计,打败10倍于己的赵军可能性基本为零。后世许多战事都效仿过背水阵,只是流于形式的很难成功,比如隋唐时刘黑闼在永济河背水陈兵,结果被李建成、李元吉的追兵击溃;而与其他计策配合使用的则效果明显,比如东、西魏的渭曲之战,宇文泰摆背水阵的同时又在两翼设了伏兵,最后把东魏的军队包了饺子。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他人生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综合体现。背水一战又细分为以下三战是逐步展开的:情报战,神经战,心理战。

一,情报战

刘邦起兵讨伐项羽的时候,赵王是站队在项羽这边的。于是,刘邦派韩信和张耳一起领军攻打赵国。赵王派心腹大将陈余率近20万大军迎战,陈余在战略要地井陉口安营扎寨。以逸待劳,等待汉军的到来。

陈余军中有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将军叫李左车,他向陈余建议:*韩信最近打了很多胜仗,锐气很盛,现在又和张耳合兵一起来攻打我国,我军应该避开汉军的锋芒。汉军千里而来,他们的粮草一定跟不上。井陉口的道路很窄,行军的速度肯定很慢,军需粮草也会远远的落在后面。请你给我3万军队,我率兵从小路截断汉军的粮道。将军在这死守,不要和汉军交战。汉军前进不能交战,后退,又有我的大军阻挡,不出十日,韩信和张耳就不战自败。请将军采纳我的计谋,否则,我们是没有把握取胜的*。陈余是个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经常自称是仁义之师,打仗从不用阴谋诡计。他说:*兵法上说军队人数是敌人的十倍就可以包围敌军了,如果是敌人的两倍就能作战。现在韩信率领不到一万人的军队长途跋涉跑了上千里来攻打我国。我军拒绝和汉军交战,以后比汉军更强大的敌人来了怎么办?各路诸侯会看不起我国的,以后都会来欺负我国的*。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正确建议。

韩信在攻打赵国的前一个月,派出了大量的间谍化妆成普通的老百姓,到赵军的军营附近和赵军接处,收集赵国军队的情报。他听说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采纳,高兴地说:*是天助我也*,率兵急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二,神经战

汉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安营扎寨的当天夜里,韩信把将士们叫醒,挑出2000名精锐的骑兵,每个人手里拿一面红旗,从小路绕到敌军营寨的后面。韩信对他们说:*赵国的军队见我率领的军队离开后一定会全军出动,你们从进赵军的营地,把赵军的军旗都换上我军的*。韩信命令传令兵们:今天歼灭赵国的军队后,我军杀猪宰羊,还有美酒佳肴,请将士们喝酒吃肉!*大家都不相信,但是表面上都响应。韩信率领一万大军,渡河而去,背对着河水安营扎寨。赵国军队的将士们看到后都哈哈大笑,都认为韩信是徒有虚名,这样的排兵布阵不等于把羊放进狼群吗?等于白白的送死。赵军官兵们原先绷紧的神经都放松了,都认为韩信率领的汉军不足为虑。

三,心理战

天亮后,韩信率领汉军直扑井陉口,韩信号令传令兵们给汉军各个大营喊话:*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后退就得被河水都淹死,我们维一的出路就是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打败赵军才是我们的维一活路*。汉军的将士们听到后,都向猛虎一般冲向赵军的大营,赵军打开营寨应战,双方激烈的撕杀起来。打了很久,韩信和张耳诈败开始撤退了,把部队引到水边的大营。驻扎在水边的部队前来增援,和赵军又互相的撕杀成一团。赵军的大军是杀红了眼,大军全部冲杀出营寨。这个时候韩信事先布署好的2000骑兵突然杀尽赵军的大营,把赵军的军旗全部换上了汉军的军旗并且都大声的高喊。赵军将士们回头一看,军营里都是汉军的军旗,知道自己的老巢被战领了,汉军的主力援军杀过来了。顿时大乱,再也无心恋战了,粉纷逃跑了,赵军的军官们斩杀了很多逃跑的士兵们,也没有能阻拦住士兵们逃跑。汉军们是前后夹击,赵军主帅陈余也被乱箭射死,赵王是稀里糊涂的当了俘虏。

韩信下令生擒李左车者赏千金,不久就有士兵们押着李左车来领赏了。韩信亲自为他松绑,还恭恭敬敬的让李左车做上座。

在全军的庆功宴上,有个喝得醉眼朦胧的军官问韩信:*兵法上说扎营要背对山岭,面朝江河。而这次大将军却背道而驰,却取胜了,是什么原因呢?*韩信看了看他说:*在这种敌人是我数十倍的情况下,如果不把部队放在死亡的境地下,让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的话,那就全部逃跑了,还能打赢吗?*大家一听都非常的佩服韩信的奇葩用兵。

后来,韩信在李左车的帮助下,又打了很多的大胜仗。

当然历史上最成功的有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失败的案例三国马谡的*失街亭*。

韩信当时为什么用“背水一战”后面怎么样了

背水一战是韩信的成名战,常常与项羽的破釜沉舟相提并论,两者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两种战法。

战后诸将问韩信怎么胜利的,韩信答:置之死地而后生。但真的是这样吗?不尽然。

韩信的“背水一战”并不是单纯的置之死地,而是有后手——埋伏在外的骑兵。这个骑兵才是取胜的关键。“背水一战”是表面计策,实际上却是由一系列因素辅助的。

韩信大张旗鼓出井陉,这是告诉赵国:我韩信在这里,快来打我!韩信以自己为诱饵,吸引赵国注意力。

韩信在吸引赵国军队注意力的同时,悄悄派出一支骑兵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当赵国主力同韩信开战的时候,拿下赵国大本营。

最后,韩信背水一战不假,但他提前建好营寨。韩信率领的士卒依托水上营寨同赵国交战,而不是“野战”。有营寨和没营寨完全两种概念。

没营寨是完全的死地,而有营寨尚有一线生机。

当韩信依托营寨同赵国大军周旋的时候,事先埋伏起来的骑兵夺取赵国大营,将大营插满汉军旗帜——古代军队旗帜越多,人越多。

赵国大将知道汉军没那么多人,这只是韩信的疑兵之计,但小兵可不知道啊。小兵一看大营插满汉军大旗,只觉得后路被抄了,还不跑等死吗?一个跑,两个跑,很快就是一群人逃跑。

军心一乱,赵国大军不战而溃。

最关键的一点没提,就是韩信提前知道赵国主将有开战的想法。赵国人数多,又占据地利,远道而来的韩信不仅人数少,而且补给也跟不上。

若两军对峙时间稍长,赵国不用打,拖都把韩信拖死了。

有人说后世无人能成功运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战术,为什么

【井陉之战是“以多打少”,韩信背水列阵是为掩护张耳十几万汉军主力渡河。】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军事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彭城之败后,楚汉相争的战略形势。】

前205年3月底,刘邦彭城之败后,汉军败兵迅速回撤荥阳布防。同年4月,韩信所率联军主力30万会兵夹击项羽来迟,刘邦VS项羽的彭城之战已经结束。赵王歇、陈余所率10万赵、代之兵自行撤回赵代之地,韩信率10余万汉军主力撤退,到荥阳和刘邦会合,在京索之间(荥阳东南100公里)阻击了一下楚军追兵,楚军追击作战结束,韩信和刘邦终于在荥阳会合。

彭城之败后,刘邦主导的反楚联盟解体破产,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赵王歇、代王陈余,加入项羽反汉联盟;齐王田广、西魏王魏豹脱离刘邦反楚集团,在自己的封地做“壁上观”;庸王章邯再次反叛刘邦,樊哙、周勃、曹参等人率军征讨,樊哙灌废丘章邯自杀。随后,刘邦重新布置荥阳防线,项羽也在整军备战。

反楚同盟解体之后,刘邦重新制定战略方针,刘邦亲率10余万汉军守卫荥阳,韩王信率数万守卫成皋,荥阳、成皋形成掎角之势,吸引项羽楚军主力30万来攻。张耳、韩信率10余万汉军精锐开辟第二战场,对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余各个击破。荥阳战场是楚汉相争的主战场,楚强汉弱刘邦采取守势;韩信开辟第二战场,魏、赵、代是杂牌军较弱,张耳、韩信所率为汉军精锐采取进攻之势。

彭城之败后,西魏王魏豹错误估计形势,率领自己的3万魏兵撤回了西魏国,屯兵在夏阳(运城)防范汉军。前205年秋9月,韩信、张耳、曹参、周勃、灌婴等率汉军10余万,木罂为船偷渡夏阳,迅速包围了安邑。围城之后,魏王豹一看大势已去,就举城投降了,曹参、灌婴活捉了魏王豹,并把他送往荥阳。刘邦觉得魏王豹是个勇士,没有杀他留在了荥阳守城,把西魏国属地设置为郡县,韩信收编了魏王豹的3、4万魏军。

【以强示弱和以弱示强,才是用兵的至理名言。】

《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用兵之法,是诡异而狡诈的艺术。兵强则要向对方显示兵弱,兵弱则要向对方显示兵强,目的都是迷惑敌人。战祸很近了,则要向敌人显示战火还很远:战火还很遥远,则要向敌人显示战祸已经迫在眉睫。用唾手可得的利益引诱敌人;敌人容易发怒,则要激怒敌人出战;敌人很自卑不想打,就要骄纵敌人来战;敌人很亲密很团结,就要离间敌人。攻打敌人所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张耳、韩信率10多万兵,于205年10月搞定魏国52个城池,收编魏王豹三四万人马,韩信、张耳的兵力已经达到十七八万。之后半年时间,汉军和赵、代一直在进行政治、外交的斡旋,张耳、韩信多次向赵、代派遣特使,其中就有很多张耳的劝降信。张耳在赵、代经营多年,在燕赵大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以前张耳是常山王。赵王歇、代王陈余自从击败张耳就合流了,赵代之兵有十五六万,号称二十万。半年的政治外交攻势,赵代军队中的四五万常山兵,就陆续投降了张耳汉军,汉军总人数上升到20多万,赵代兵下降到10多万,井陉大战前汉军已经占据明显的优势。

韩信、张耳进攻井陉前,对外一直在示弱,就是隐瞒汉军的强大,这样可以让赵代放松警惕,兵法云:“强而示之弱”。赵代兵弱所以号称20万,在给韩信示强,兵法云:“弱而示之强”。井陉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假如,韩信兵强更要示强,赵代兵就会坚守不出战,那么张耳、韩信一年半载也攻不下来。韩信是懂兵法的人,向赵王歇、陈余示弱,就是要对方放松警惕,觉得对方很弱走出井陉关决战,汉军的优势就可以发挥了。

司马迁不懂军事,历史上的很多重大战役,司马迁自己都弄不清楚。但是,司马迁有明显的个人倾向,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二次拔高重塑。司马迁记载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不真实的,比如:牧野之战、钜鹿之战、彭城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这些战役都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司马迁因为喜欢就刻意的拔高,手法就是春秋笔法,拔高自己所喜欢的一方,只讲喜欢一方的先锋部队,隐瞒喜欢一方的总兵力;刻意扩大不喜欢一方的总兵力,弱势的一方按照兵法,总会夸大自己的总兵力,司马迁就当实际兵力而记载。

这样就造成错觉,牧野之战周武王仅5万人;钜鹿之战,项羽仅5万人;彭城之战,项羽3万。井陉之战,韩信仅3万人;潍水之战,韩信5万人。而实际情况是:牧野之战,周武王总兵力67万,殷纣王总兵力70万;巨鹿之战,项羽楚军兵力15、6万,各诸侯的军队25万以上,诸侯联军总兵力40多万,章邯、王离秦军40万;彭城之战,刘邦和韩信分兵,韩信合齐赵代兵30万,刘邦合五路诸侯兵26万,项羽楚军30万,司马迁只写楚军骑兵3万;井陉之战,张耳韩信总兵力20多万,赵代之兵10万多一点,为了吓唬韩信号称20万;潍水之战,韩信汉军20多万,龙且楚军仅10万多点,为了吓唬敌人号称20万。

【井陉之战并非“以少胜多”,背水列阵为掩护汉军主力渡河。】

前204年5月,井陉大战开始后,韩信是这样部署的:“曹参率数万兵围困东邬,一则围歼代将夏说,阻止夏说和燕王臧荼向赵代增兵,解除井陉之战的后顾之忧。”韩信先率3万汉军精锐先锋挺进,渡过了绵蔓水(一条小河),然后在河岸边背水列阵。历代的历史研究者,都认为韩信背水扎阵的目的,是要和赵代兵死拼曰“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并非这个样子的,韩信背水扎营的目的:其一是要保护登陆场,等待张耳的十几万汉军主力过河;其二,是向赵代兵示弱,3万人就敢攻打井陉关,诱骗赵代10万主力出关决战,好乘机夺取井陉关。

看到韩信背水扎营,赵代兵都笑了,真个不知死活的韩信。井陉关里的赵王歇、代王陈余、李左车,看到眼前的情景,就被韩信给彻底迷惑了,忘记自己只有10万兵力,号称20万的目的,是要迷惑韩信的汉军,其实赵代兵和汉军不对称。赵王歇、陈余主张乘机出关攻打韩信,李左车对此看得比较清楚,贬低汉军人数和战斗力,要求给他3万兵马袭击汉军的后方,如此一来汉军可破。当然,李左车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赵王歇、代王陈余力主全军出战,则井陉关就空虚了。

《淮阴侯列传》如实记载:“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成安君于泜水上,禽赵王歇。”

这段文字,多次提到汉军的“水上军”,这个“水上军”就是张耳率领的十几万汉军主力,十几万人渡河不是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汉军主力昼夜渡河集结,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力挽狂澜而击败赵代兵。陈余、李左车率赵代军10万主力倾巢而出,赵代兵发起攻击后,韩信、张耳的3万先头部队支撑不住,向后退却进入“水上兵”,在“水上兵”的推动下,汉军再次发动进攻冲杀,赵代兵支撑不住,汉军2000骑兵乘机偷袭井陉关得手,赵代兵被全歼,陈余被杀,赵王歇、李左车被浮,井陉之战结束。

在军事战争原理上来讲,假如没有外援和后续部队跟进,“背水一战”是不成立的,如果一支军队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低于敌军的情况下,以劣势兵力背水列阵而战,这支军队的命运只能是灭亡,“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不成立的。一支军队置之死地后,可能会激发将士拼死的决心,但是人的体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二战,德军把4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假如,不是英国组织船队跨海峡营救,40万英法联军只有覆灭的下场。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在历史上,同样都是背水一战,为什么韩信成功了,马谡却败了

无意翻到这个问题,那我就来回答一下吧。史书上多有记载马谡是个精通兵法非常聪明的人,但记载归记载,下面咱们说的街亭之战,一点儿也没有体现出他的聪明和才能。

街亭是蜀军重要的粮道,诸葛亮就派他心目中非常喜欢的爱将马谡出战。临走时诸葛亮还不忘叮嘱马谡怎样怎样作战,可到了街亭马谡就不按诸葛亮的套路出牌了,老感觉自己的小聪明和思想战术才是最可靠的,以至于被魏军围困于山上几乎全军覆没,马谡战败逃回去之后诸葛亮也是大发雷霆,此等失去街亭对未来蜀国作战是个重大打击。

后来诸葛亮把马谡打入了大牢,马谡也知道这次在劫难逃了,但想起自己的家室,就向诸葛亮大打感情牌说,您像我的爸爸一样……这么长那么短等等!诸葛亮心一软便应允,将来马谡的家室会继续享受他的退休待遇,可军令如山诸葛亮就是再爱惜马谡,这次马谡的死也是免不了了,最后还是挥泪下令将马谡斩首。

上面咱们简单说了一下斩马谡的经过,其实刘备死前是告知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那么这句话放到现在我们怎么理解呢?小编感觉通俗的讲应该就是这个人爱吹牛皮,说出来的理论浮夸不实,想象和看着很美好,但是很难实施。后来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刘备所担心的情况是真实的,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史书上会有记载马谡精通兵法,非常聪明呢?那么小编感觉就是诸葛亮的用人识人观的问题了,马谡的一些策略和想法大多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可能偶尔一次和诸葛亮纸上谈兵的情况下一次建议的好评,比如胜雍闿一战诸葛亮尝到了马谡建议的甜头,就把对这个人的认知观全面化了,过于偏执的认可就是一场灾难。

个人的一点看法,说的不好还请包涵!

如果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喜欢的点个关注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