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凿壁借光有什么启发(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_和尚_南海_条件

本文目录

  • 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 《匡衡凿壁借光》这个故事,得到什么启示

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读文言文《蜀鄙二僧》选自《白鹤堂文录》原题是巜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我们先来看文言文《蜀鄙二僧》说了些什么?译文为: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从上文可以理解: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这么远的路富和尚无法达到,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从而告诉我们应该明白如下两个道理:

一是人穷志不短。蜀鄙的穷僧能只身到南海,凭的就是“志”。相反,人富了却能丧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吗?看来,决定事物成败的,是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而客观条件是内因的一种外在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头脑却空空的富僧,而要学习穷僧矢志不移、不畏艰难的精神。

二是人不仅要树立志向,还要付出行动。在付出行动的同时,要凭主观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给我们的启示:只要肯做,多么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多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匡衡凿壁借光》这个故事,得到什么启示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坚持读书,创造条件达到目标。要坚持不懈。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外因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扩展资料: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

匡衡是一个爱学习,勤奋的孩子。长大以后,他成了中国古代有名的大学问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