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有哪些关于地理方面的冷知识_地理_南极_初中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地理知识 地理 南极 初中

本文目录

  • 地理知识
  • 有哪些关于地理方面的冷知识
  • 怎样用地理知识说情话
  • 学霸都是怎样记住地理知识的
  • 学习中国地理应注意什么
  • 初中八年级生物地理会考成绩有两个B,对上高中有影响吗
  • 我初三,最近参加了中考地理教研的考试,感觉自己回答的不是很好,很多知识点感觉自己不是很理解,怎么办
  •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区别是什么
  • 孩子刚上初一,学不好地理怎么办
  • 明成祖时期都出现了哪些地理知识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可以支持郑和远航

地理知识

为讨论形成南极臭氧洞的原因,各国科学家通过气球、飞机、火箭、卫星及地面站等多种现代化观测方法获取了大量资料,并用计算机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曾有两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工作与研究臭氧洞形成的原因有关。

如今,有关南极臭氧洞形成的科学机理已经基本厘清。陆龙骅说,形成臭氧洞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大气中存在有人类活动排放的氟里昂和溴化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春季南极平流层极地涡旋中较长时间的低温。

为制造冰箱和空调等,人类发明和使用了氟里昂和溴化烃等含氯和溴的化合物。这类污染物质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泄漏排放到大气中滞留的时间很长,在大气垂直环流作用下会从对流层到达平流层,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发生分解变得不稳定,释放出氯原子。氯原子与平流层的甲烷或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盐酸和硝酸氯。

通常情况下,这些物质被称为平流层的“氯储存库”,氯原子在平流层不具备催化循环反应的功能,因此,全球平流层并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臭氧损耗现象,但在南极冬春季极低平流层环境下发生了意外。

南极大陆冬季极夜环境异常寒冷,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的阈值时导致了极地平流层云(PSCs)的出现。在PSCs表面发生了非均相化学反应,氯气不断累积,当春季阳光出现时,氯气光解成游离态的氯原子,参与了损耗臭氧的

催化循环反应。在数月的催化反应时间里,1个氯原子可“吃掉”10万个臭氧分子。

为什么平流层的臭氧损耗在南极表现得更为强烈,这得从南极有独特“个性”的大气环流说起。

受南半球的地理特征和大气驱动力影响,南极上空的大气运动以绕极环流为主。冬季极夜期间,南极上空的绕极环流更加强盛,风速最大区在南极大陆边缘,可持续几个月。南极上空这一绕极环流被称为“极地涡旋”,其高度范围从距地面数公里直到50公里以上。因为南极四周是海,存在数月之久的南极“极地涡旋”像一堵无形的墙,围绕在南极上空,阻止南极内部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阻碍了极地平流层与中低纬度地区平流层物质和能量的交流,使得南极上空的大气属性明显区别于外部,也使得极地地区的臭氧损耗在封闭的空间里持续。

北极也有“极地涡旋”,但北极地区的地面四周海陆相交,频繁向上传播的重力波时常冲破“极地涡旋”的封闭状态,使得北极“极地涡旋”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均普遍低于南极地区,因此,北极地区春季的臭氧损耗通常远低于南极地区。

面积缩小与平流层异常变暖有关

那么今年南极的臭氧洞怎么会变得这么小,是不是臭氧洞被修复了呢?

相关机构表示,虽然世界各国在减少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使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今年相对较小的臭氧空洞主要与平流层异常变暖有关。

科研人员在分析今年臭氧洞变化原因时,同样也提到了气象因素:由于今年10月以来,南极上空异常温暖,臭氧空洞缩小至有记录以来的最小规模。这样的情况与2002年、1988年相似。同期平流层垂直剖面上的平均温度表明:温暖的年份与大气臭氧总量偏高、臭氧洞偏小密切相关,而寒冷的年份与臭氧含量低相关。他们分析认为,2019年是40年来出现的第三次由于平流层温度过高导致臭氧消耗减少。

陆龙骅指出,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不能因某一年偏冷,就认为气候在变冷,同样也不能因某一年臭氧洞偏小,就认为臭氧洞已被修复,南极臭氧洞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臭氧洞变小,是否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对臭氧层有利,那么人类继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臭氧洞会不会变得更小呢?

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保罗·纽曼说,并不完全是这样。事实证明,二氧化碳在平流层中的作用与在离地面较近的对流层的作用相反。纽曼解释说,平流层中的二氧化碳会吸热,然后散逸到太空中,它实际上会让平流层变冷。地球变暖不光是温室气体的原因,所以排放温室气体不等于拯救臭氧洞。

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缩至近40年最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2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由于南极上空出现异常大气状况,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在今年9月至10月期间缩小到1982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小值。

NASA介绍,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大小每年都有变化,9月至12月南半球进入春季后,强烈的西风会在南极大陆上造成极地涡旋,会破坏50%以上的平流层臭氧,此时的臭氧空洞应该会变大。

2019年9月8日的臭氧空洞是今年最大的

但最近,臭氧空洞的面积缩小为约1010万平方千米。今年9月8日这个面积还曾达到了1632万平方千米。而往年此时,面积约为2072万平方千米。

2019年10月16日的臭氧空洞

虽然臭氧空洞面积减小是好事,但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地球科学首席科学家保罗·纽曼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臭氧层在迅速恢复。由于今年全球气温偏高,南极上空的极地平流层云有所减少,其释放的破坏臭氧粒子的“自由基”也就减少了。

2006年9月8日的臭氧空洞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大气科学家苏珊·斯特拉恩表示,因气温升高而缩小臭氧空洞的状况,曾在1988年9月和2002年9月出现过,这种情况还是非常罕见的。

有哪些关于地理方面的冷知识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地名也是如此,有些地名的得名与其历史、地域、方言等有关,甚至与颜色也有不小的关系,今天丸子就为大家讲讲那些以颜色命名的海洋。

1.黄海(the Yellow /Huanghai Sea)

黄海是我的四大海洋之一,其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最深处在黄海东南部,约为140米。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2.红海(the Red Sea)

最近一部《红海行动》展示了大国尊严、大国责任、大国气魄,“一个中国人都不许伤害”、“一个中国侨民都不能少”。

红海是位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海域,通过苏伊士运河连通地中海,其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对于红海的得名并不是海水的颜色呈红色,据说很有可能是海洋中的红色海藻、红色的珊瑚沙或红色的贝壳使海水略呈红色,因而得名红海。不过也有说是因为古代埃及称沙漠为红地,故称其附近的海为红海。

3.白海(the White Sea)

白海是北冰洋的巴伦支海伸入欧洲的俄罗斯部分几乎被陆地围住的水域,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其面积为9万平方千米。

白海的得名则是由于其地处高纬度地区,终年白雪茫茫,海面被冰层覆盖,阳光照耀在其上产生发射,使得海水颜色呈白色,另外白海有机物含量少,海水也呈现白色。

4.黑海(the Black Sea)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内海,其面积约42.4万平方公里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接地中海,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也正是如此土耳其海峡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黑海的得名则是因为古希腊的航海家认为其海水的颜色比地中海的海水深黑,不过现在由于多瑙河的污染物排入黑海,黑海离真正变黑似乎不远。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用轻松有趣的方法,为你解读有趣有料的历史和地理!

怎样用地理知识说情话

1、一直向西走,越过黄昏线,越过日界线,回到初识你的那一天。

2、老师曾说:当寒流遇到日本暖流时,会温暖整个海域。但是我突然想起了你,后来那成了我高中三年唯一记得的地理题。

3、冷暖气团的相遇总带着泪水,而我遇见你则是一生欢喜。

4、你是陇海线,我是兰新线。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替你延伸到沙漠边缘。

5、0º经线和180º经线,分割在地球两边,永远不能见面。我从来没有害怕过,因为我知道,你永远在我身后。

6、你是摩尔曼斯克,我是北大西洋暖流,你该被抱紧,有风我来顶。

7、我本是灰头土脸的石灰岩,终有一天为你而脱变成,一块精致的大理石。

8、喜欢你怎么能够端庄,我要像冷锋过境,阴天 、大风、大雪。

9、晨昏线不会冰冷的将世界,割裂成白昼和黑夜。而是温柔的留下一片弥散的区域,让人们学会告别。

10、我是孤独的西风漂流,绕地球一圈,却始终流不进你的心头。

11、你是我永远氤氲着水汽的雾霭,越过永夜流转着你第一缕的光辉。

12、你是月亮,我是潮汐 所有的心情为你起伏。

13、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通俗点说就是我不由自主靠近你。

14、终于捱到了春分,想你的夜开始渐渐变短。

15、一边是的千年冰峰,另一边是昆仑山的恒古雪冠,隔着大草漠,两山遥遥相拜,白头偕老。

学霸都是怎样记住地理知识的

地理好不好,关键看兴趣。

一般来说,地理应该说是一门不一样的学科,只要肯花时间,有方向感,就基本能学好。

因为地理知识不像其他学科,他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实打实的,只要用心去多看地图,多了解一些科普,就能记得住。

假如说你想找个地方,你没有去过,打开地图找到它,你就能知道它所在的位置跟你现在所在位置的关系。像这种情况,都是会看地图的结果。

学习中国地理应注意什么

我那个时候是小学五年级才有地理课,但我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就能熟练地背出中国每个省、自治区的首府和直辖市。对地理的兴趣最早是在家翻到一张重庆市区地图,了解了自己家乡各个地方所在的位置,觉得地图这个东西还有点意思。后来又看中国地图册,把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形状都记下来了,有兴趣地浏览,不靠死记硬背就把很多东西都熟悉了,中国的主要铁路干线都记下来了,当然那个时候国内的铁路线还不像今天这么多。看中国地形图了解了有哪些大山。家里看地球仪又简单地了解了一下世界各国的位置。

当然小学五年级学的地理只是简单了解一下,上初中时学的地理就要详细一些,从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了更多的地理知识,比如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沪宁杭的宁是指的南京而不是宁波……

当然,如果对地理没有兴趣的人学习中国地理,多看地图,熟悉各省的省会和位置,了解长江、黄河主要流经的地区,主要的几条铁路干线要搞清楚,大致的地形要了解,中国有哪些海和最重要的海岛以及几大半岛要知道方位。

初中八年级生物地理会考成绩有两个B,对上高中有影响吗

其他省市不了解,据我所知,在天津中考时,多数重点高中,对于会考成绩是有一定要求的,应该是要求至少两个良好以上。

当然,总成绩还是首当其冲的硬指标。

关于考试的问题,最好还是与班主任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如果孩子其他各科尤其是主科非常好,有机会冲重点高中,则千万不能大意,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全力以赴,备战中考,冲刺重点高中。

到了高中,这些课程依然要继续学习,并且在高一第二学期(不同地方可能有时间差异),学生需要进行选科,在物理、历史两科中二选一,在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四选二。其他没有选择的科目,依然需要通过会考,取得高中毕业证。

现在很难判断,将来如何选择才是孩子发展的最佳,所以,如果时间允许,还是让孩子把不太好的课程补一补,免得到时候为难,也算是有备无患。

马上九年级了,孩子人生的分水岭很快就会到达,中考是他们一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考试,一定程度上,甚至比高考还要重要。

祝福所有努力读书的娃娃们,愿他们学业有成。

关注行学组,给你不一样的观点。

我初三,最近参加了中考地理教研的考试,感觉自己回答的不是很好,很多知识点感觉自己不是很理解,怎么办

我初三,最近参加中考地理教研的考试感觉自己回答的不是很好,很多知识点感觉自已不是很理解!怎么办?

我从你上述的语言中可以清楚的知道一点就是你很不自信。对地理的某方面的掌握不是很清楚!有模糊感,似对非对的感觉。对地理的某一部分知识点掌握的不太透彻,全面。其实上这也不是什么问题?

我觉得学习地理这门课还不能死记硬背,这样记的快但忘的快!要理论结合实际去学习。首先第一步要看地图,熟悉世界地图。把地图在划分大的几个区域,在每个区域里要掌握以下五点

一要熟悉这个区域的地形地貌,

二要熟悉这个区域的气候特点。

三要熟悉这个区域的风土人情。,

四要熟悉这个区域的主要产的农作物。

五要熟悉这个区域的主要矿产资源。

我们熟悉地图,会看地图,按我说的记住这五个特点。然后在翻开书在掌握哪些国家属于哪个区域在大致一划分它在哪个区这样就和公式一样一套进去自然什么都知道了,在稍微掌握一点细节就可以了。这样用理解去记忆就容易的多,而且不容易忘记,条理清楚!

其次也可以用每个区域和每个区域对比记忆,也可以联系自己家乡的气候特征去记忆,这样掌握的知识点牢固而且也全面。

所以学习地理这门课要活学活用,要熟悉地图。要理论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要梳理知识架构,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区别是什么

一、版本不同

初中地理大多数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有些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的教材版本,人教版教材共4册,供初一、初二学生使用。还原湘教版、商务星球版、中图版、仁爱版、粤教版、晋教版等7种。

高中地理现行的版本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这是用得最多的几个版本。至于省份,比较混乱,一个省份不同学校可能会用不同版本,比如陕西,大部分学校用人教版,但有少部分学校用中图版和湘教版。

二、内容不同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其中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涉及的难度不深,都是记忆性的知识点;例如地球与地图、陆地与海洋、气候、大洲与主要国家、中国疆域(位置、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交通、农业、工业、四大地区及自然特征、典型地区等。

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个部分。1.自然地理:地球在宇宙中(总星系-太阳系、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地球运动)、大气、水、地貌、土壤、植被、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等;2.人文地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3.区域地理:区域差异、区域开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区域环境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另外还有选修地理——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

三、教学目标不同

初中地理教学首先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地地理的兴趣,教学目标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高中地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实例等。

四、难度、能力要求、学习方法不同

首先是难度不同。初中重在培养学科兴趣、建立学科框架、形成学习习惯,以了解地理区位,地理现象为主,知识点较少,内容比较基础,难度不大。高中地理重在地理现象及地理规律的分析和应用为主,对于解决地理问题有很高要求,内容也比较多,主要是解释地理事物形成及其演变原因,其理论性更强,大多数属于理解型知识。同时有了明确的学科分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所以比较难。

再次是能力要求不同。 初中地理主要是了解、识记、简单理解,极少应用。初中地理偏向于基础,大多数是地理常识,侧重知识的识记,如铁路线名称、城市名称、大洲大洋名称、世界著名海峡、主要地区和国家地理位置、温度带等。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事物形成及其演变原因,以认识和掌握地理原理为主,重于理解,理论性更强,更注重理解能力的考察,要在各种基础知识如气象、自然要素、行政区域等记忆的基础上对材料、图表的分析和知识应用,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高中地理,尤其是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更是难倒一大片,这是很多文科生的头疼之处。时差的计算、时区、洋流等知识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能学到很好得心应手的并不多。

再次是学习方法的不同,初中地理主要讲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特点,是对地理知识进行感性的认识,大多数记忆型知识,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记忆,比如初中地理讲“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而高中地理则是研究地理知识的本质,注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再认识过程,学习的主要方法是理解和分析,地理知识面就扩展到了全局甚至全球的地理信息,会从全局、全球的角度阐述或概述地理信息,比如,那高中地理就讲“为什么长江会成为我国的黄金水道”。

五、案例分析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差异

在地球运动这一节教学中,初高中的差异尤为明显,首先初中地理《自转》这一内容中只需要掌握其运动方向:俯视――北半球顺时针,百度南半球逆时针,侧视――自西向东;周期――一天;绕转中心――地轴。在地球“自转”现象这一知识初中学生只要知道地球自转会产生“时差及昼夜交替”即可,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之外,还需掌握地方时、区时的定义、计算以及他们的区别,而且还需要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并对其在生活实例中的运用。

而在《公转》这一知识点上,初高中的差异更加明显,初中只需要掌握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1年;现象则只需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而导致日昼夜长短在一年中的变化,昼夜长短只要掌握二分二至当天的昼夜情况:如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也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冬至日相反。

而高中则需要掌握的内容就比较多也比较杂。

1、要知道地球公转产生近日点、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的变化。

2、理解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由于地轴倾向的,地球在自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一一即地球斜着身子自转。因此地球自转产生平面一一赤道平面,公转平面一-?S道平面,它们形成夹角一一黄赤交角其度数为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度数。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进而产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五带划分,这之间的前后关系需要高中学生的理解。

3、在昼夜长短的变化高中学生除了掌握四个节气昼夜情況之外,还需要掌握随着时间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因此就需要掌握晨昏线的定义,并根据晨昏线来计算各地日出日落时间,进而计算出各地的昼长、夜长时间以及不同时间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4、初中地理关于公转现象中的“五带”这一知识点,只需掌握五带的名称、范围以及各温度带的现象,如热带有太阳直射、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而高中则还需要掌握随着黄赤交角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发生什么变化。

5、高中地理还需要掌握公转现象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内容在初中并没有要求,知识粗略涉及到影子的长度变化。而在高中而学习中首先就要掌握太阳高度的定义即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而正午太阳高度则是各地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进而学习在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中南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情況: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及其以北的地方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陽达一年中最小值。

6、除了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之外(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外)高中地理还要求学生学会太阳正午高度的应用。如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楼间距、影子长度的计算、楼房顶部太阳能热水器面板与楼顶平面的夹角的计算及房屋朝向的确定等都。

总结

由于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学生、版本、难度、教学目标、考试要求等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因材施教,对于初中地理注重培养兴趣,打好基础,在很多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有很大的影响,为高中地理学习做准备,良好的初中地理学习基础也会让同学们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事半功倍;高中地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最后,地理学习的方法如下:

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初、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二、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什么?”“在哪儿?”“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历史)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中考、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三、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知识是相通的,能力是互补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孩子刚上初一,学不好地理怎么办

自我介绍

我是大学地理老师,平时在大学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初中地理教师,对孩子上初一觉得地理特别难,学不好地理,我能提出一些有效解决办法。

前言

首先,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在上初一的时候,所学的地球和地球仪、大洲和大洋、天气与气候,是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部分,所以孩子学不好这部分内容是正常的。

学好这一部分的方法

(一) 首先,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这一部分内容非常考验老师讲课的功底,老师必须多采用视频或动图介绍的方式,才能把这部分内容讲明白。比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地球本身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如果仅是用静止图片展示这部分内容是无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真实情况。另外,由于地理属于小科,很多的学校不太重视地理,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源来学习。我自己也录制了初中地理同步课,你们也可以去试听一下,其中,着重采用了动图或视频的方式讲解。

(二)当基础知识夯实以后,就要多做题,这里一定要强调,一定要多做历年真题,历年真题是往年各个地区出过的考题,这些考题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要多做历年真题的原因是我们未来要参加地理中考或会考,平时必须要以地理中考会考考题作为平时的练习题,这样在上考场之后,才能熟悉考试难度,了解出题方向和角度。对于历年真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历年真题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见我头条另一篇回答。

全国各地区的初中地理中考会考历年真题可以去市面上购买比较有名的练习册,这些练习册都是根据考点进行分类的。

我也录制了初中地理的考点视频课,主要讲的就是考点以及考点对应的历年真题,这些考点都是我多年经验总结出的高频考点。整个初中地理考点课一共300多个视频,讲了260多道考题。简单的考点配备了三道真题的讲解,困难的考点配备了五道到七道历年真题的讲解,我讲解的非常的详细和细致,真正可以让学生做到学完我的课程以后,无需再学习其他任何资料。只要孩子喜欢听我的课,地理高分问题不大,感兴趣的同学或家长可以试听一下。

明成祖时期都出现了哪些地理知识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可以支持郑和远航

说到我国造船技术的巅峰,必然要提到宋朝。宋朝,我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造船规模、船只质量、造船数量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区。

宋在广州、杭州、明州设市舶司,合称“三司”,类似近代的海关。当时海外贸易是国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由于宋代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增多,进入流通领域,有一部分投入国内市场,另一部分拓展到海外市场获取利润。造船业的发达,促使远洋航行技术不断进步,正为同国外的商品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

唐宋海上航线图


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比以前具有更多特色:船体更巍峨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装修更为华美,特别是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开辟了航海史的新时期。宋代舟船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每只船上都有大小两个锚。行船中也有探水设备。这些极适合于远洋航行。

  宋代造船业从设计到施工,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了一套科学化的工作程序。能把载重多少作为设计指标,没有相当纯熟的工艺水平,显然是办不到的。当时设计船舶主要以载重多少石为准,再依据行江航海等实际需要,计算长度、宽度等等数据,画成“船样”(图纸)。

泉州发掘的宋船估计载重为200吨,约折合宋时3636料,由于计料都用整数,应是三千六百料的海船。《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一般大船载重约275吨,比这艘船更大,五千料决非大船的极限。北宋神宗时,荆湖地区有一艘内河“万石船”,“钱载二千(应为‘十’)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其载重约660吨。南宋时,内河车船有长达三十六宋丈的,约合111米,载重1100吨以上。

另外,车船也是中国古代人民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是由唐代荆南节度使李皋最早设计制造成功的,可称是现代轮船的始祖。车船是一种战舰,它有两个木轮桨,每侧一个,一轮叫一车,以人力用脚踩踏,带动轮桨转动,使船行驶,前进速度很快。宋朝时轮桨增多,有4轮、6轮、8轮、20轮、24轮以至32轮之多。车船不仅能航行浅水,也能用于航海,其优点是速度快。车船装备了最原始的螺旋桨,是近代明轮汽船的祖宗。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从唐宋就开始,并在宋代发展到顶峰,这也是能够郑和下西洋的基础,但是郑和走过的路线依旧是宋朝留下的海图,并未能够开拓新的航线,人们只知郑和,却忽视了古代人们的劳动成果,忽视了古人的开拓精神,未免有些可悲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