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被的地理备考干货,附林线和林线倒置专题_降水_山地_森林

植 被

知识清单一 认识生物圈

1. 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 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和影响

①光合作用

②影响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15℃左右)。

1. 概述

(1)概念:把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2)类型  

还有沼泽、灌丛、草甸、珊瑚、红树林等

2. 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1)森林植被

展开全文

(2)草原植被

(3)荒漠植被

知识清单三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③地形:海拔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

2.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下功能:

图示法识记生物圈的位置特点

草甸与草原的区别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

骆驼刺生长在沙漠地区。它的叶子变成细刺,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很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

风力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树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这就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旗形树冠对当地的长期风向有指向作用。

任务清单一

阐释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情境探究

[情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四周又有高山环绕,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所以雨量很少,气候干燥。这里的气温日较差很大,尤其是夏季,白天烈日炙烤,气温很高,一到夜晚又急剧下降。正是这看似恶劣的气候,让这里生产出的瓜果色鲜、果香、味甜,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更是果中佳品。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解释新疆哈密等地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提示] 地处沙漠,气候干旱,白天云量少、光照强,光合作用强,制造的有机物(葡萄糖)多,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注意,这与温度高无关。温度高使植物生命活动旺盛,因此呼吸作用旺盛,消耗的有机物多,但白天光合作用占主导,呼吸作用常忽略不提。)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葡萄糖)少(其实白天的呼吸作用比夜晚强得多,但夜晚无光合作用,有机物处于消耗阶段)。

素养凝练

1. 化学反应式

2. 区别和联系

任务清单二

情境探究

[情境] 下图为拍摄于2019年3月的江西九江市某道路一侧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推测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简述造成图示行道树景观差异的原因。

[提示] (1)常绿阔叶林。(2)该道路绿化树种不同,紧靠机动车道的树为落叶树,冬季落叶,3月份新叶还未长出来;道路外侧的树是常绿树种,冬季不落叶,四季常青。

素养凝练

1. 主要植被及其植物的形态特征

2. 辨识不同森林植被树叶的特征

任务清单三

探究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境探究

[情境] 在祁连山地区,有一部分山地长有“阴阳脸”,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阴阳脸”现象的形成原因。

[提示] 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树木生长旺盛;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类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

素养凝练

1.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光照喜光植物:叶小且厚 喜阴植物:叶大且薄

(2)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从赤道向两极植被景观的变化

(3)降水:一般来说,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植被景观的变化

(4)风向: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树木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

旗形树冠

(5)水分: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例如,仙人掌属于旱生植物,芦苇、荷花属于水生植物。

(6)地形: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减少和水分变化,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7)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等。例如:酸性的土壤适合茶树、杜鹃的生长,碱性土壤适宜泡桐、柽柳的生长;砂质土壤适宜香椿、骆驼刺的生长,黏质土壤适合杜仲、黄柏的生长。

2. 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

(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

(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3. 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等。

4. 草原植被主要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两大类。

5. 荒漠植被主要分为热带亚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两类。

6. 自然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植被可以指示环境特征。

一、林线

山地林线:指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平地 类似于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界线)

(一)对于林线的概念,需要理解并掌握以下几点:

1、超过此界线,森林被适应高寒、大风的高山灌丛和草甸所替代。

2、通常与最热月均温7℃(也有学者认为是 10℃)等温线相吻合。

若均温低于7℃,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

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降低。

3、林线是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也称树线,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界线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二) 影响林线的因素:

1.森林生长的条件:

1、林线分布高度一般取决于气温和降水:水热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2、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

3、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高山林线高度随降水减少而降低。在干旱地区,水分的影响大于热量,林带高度一般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

4、光照、风、地形、水分、土壤、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2.影响因素分析:

(1)、纬度(热量):热量丰富,林线高(林线高度一般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副热带高山林线分布的海拔最高,向赤道与两极递减,类似雪线随纬度分布规律)

(2)、海陆位置(降水或水分):降水越多,林线越高(湿润半湿润地区,同纬度地区,越近沿海,降水越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海洋水汽来源较少,越近内陆水汽越少,降水最大海拔高度越高,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3)、坡向:

①同一山体:阳坡高于阴坡(阳坡光照、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但降水少的地区,光热充足,蒸发旺盛,土壤中水分缺乏,影响森林的分布)

②同一山体: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降水过多的地区,光照不足,土壤中水分过多,影响森林的分布)

天山迎风坡为北坡,有云杉林

阳坡和背风坡为南坡,没有森林带

(4)、其它因素:

A.光照不足且有积雪覆盖的地区:土壤热量低,不足以支撑树木生长,使得林线在同一山坡也出现了高低差异.

B.强风:海拔高、风力大的山顶无森林分布,另外风也会影响热量、水分.

C.地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峡谷开口向西南,印度洋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和热量.

D.高大的乔木树冠遮挡阳光:使自己生长区域的土壤温度较低,限制了自己的生长海拔上限,而一些低矮的树木,则能够拥有更高的土壤温度,从而分布更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E.地下水、冻土、土壤、火及人为因素等对林线的影响也很显著。

全球部分山脉、山地高山林线海拔高度示意图

二、林线倒置

当森林出现下限,即低于该海拔就没有森林分布时,林线呈腰带状环绕在山地上,这种情况称为林线倒置。可能导致林线倒置的原因有:

(一)、逆温:山麓地带气温低,不利于森林发育(在一些有雪山或冰川的山谷地带,受冷空气下沉影响,冷空气汇聚到河谷底部,形成了“山上气温高于山下”的情况)

(二)、焚风:可能导致干热河谷的出现或导致低海拔地区水分条件差,植被稀少(如金沙江河谷地区,(背风坡)由于下沉气流带来的干热风,使得海拔低处的水分较少,因此山麓地带并不是森林,被干热河谷替代)

(三)、地下水:湿润地区地下水埋深浅的区域排水不畅,长期积水而不能发育森林;干旱地区森林则可能分布于此。

(四)、土壤:(1)地下水丰富的寒冷地区冬季冻土广布,不利于森林发育。(如我国东北平原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存在冻土层,森林也只能长在山坡成为林带) (2)土壤质地为碎石、砾石则不利于森林扎根。

(3)易返盐碱的地区不能生长森林。

(五)、最大降水带:干旱区山地的森林范围限制于此最大降水带(例如天山)

西藏八宿怒江大峡谷

三、我国林线分布规律

(一)我国高山林线高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变化,总体趋势是:

1. 在北纬30°以北,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升高而下降

2. 在30°N以南,则表现出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在东部,高山林线高度变化不明显,西部则随纬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相似的纬度上,高山林线高度呈现出从东向西升高的趋势。

3. 我国林线高度大体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最大值出现在藏南地区。

高山林线在藏东南的洛隆、丁青、工布江达一带(29°32°N,94°~96°E)达到4600m,为世界最高林线高度,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降低

(二)影响高山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

1. 生长季温度条件。

2. 降水对高山林线高度有显著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相同纬度上干旱区域的高山林线高于较湿润区域,降水量是通过温度间接作用于林线高度的。

3. 土壤和风、纬度、降水、坡向、风、海拔高度

4. 在干旱气候区,高山森林带一般分布在半山腰,表现出荒漠、草原(草甸)、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

5. 非地带因素

一是逆温的原因。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是这种原因使得森林的 林线倒置,出现了下面的林线。

二是降水的原因。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多的坡向能够较好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较高。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 林带缠山腰的现象。

三是地下水和冻土的原因。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

四是焚风的原因。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森林的限制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土壤的原因。森林出现在轻质的土壤上,比如沙土、沙壤土、砾石土,不出现在黏土、黏壤土上;而因干旱、排水不畅形成的盐碱地,森林也不会出现。

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山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山的阴坡披满郁郁葱葱的森林,山的阳坡则是青青的草地,一棵树都没有,山的脊线就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这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找到专家的解答,只好猜测:我猜想是因为蒸发量阴阳坡不同所致。在干旱区,降水稀少,山上降水增多,但也在森林生长的临界范围,由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土壤水分蒸发强烈,超过了森林生长所需的极限,因此阳坡成了草地。

四、林线位置变动的几大因素

1. 明显影响林线植被生长的因子: 温度、湿度、生长季长度等。

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基地乌拉尔高山地区林线动态变化表明:林线上侵发生在冬季薄雪覆盖区,冬季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将促进林线扩张。

2. 山体本身的物理特征: 地形及微地形、基面高度等。

Triedrich-kari证明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地形的凹凸、坡度陡缓均对林线斑块分布和动态有影响。

3. 外在干扰: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主要指风、火、冰、雪、病虫害等自然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直接机械损伤。

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放牧、森林采伐等人为活动的损伤。

干扰引起的生长或生物量损失虽然不是林线形成的关键因素,但可能 影响林线植被的生长速度从而影响林线动态。干扰虽然难以成为林线形成的关键因素,但是却可以 影响到林线的位置、格局、物种组成、生理生态等林线动态。

1855年以来,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一直处于上移过程,且1890年以 前的上移速度较快,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演替;189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海拔升高,演替速度受外部恶劣环境的限制,此阶段林线上升速度较慢;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为因素的气候变暖,岳桦再次加速上移。长白山林线上移是自然演替和气候变暖的共同作用。

例1,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 D C

(1)森林茂盛的地区水热组合条件好。纬度差异表现在南北方向上,气温较高的位置为南坡;太阳辐射强,不一定气温高;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应该没有森林分布;在山地迎风坡,水热组合条件好,有利于森林的生长。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据此分析D正确,故选D。

(2)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据此分析,C正确,故选C。

例2,(2020年全国卷Ⅲ) 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解析: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例3(2020全国卷I)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答案】

1.A 2.C 3.D

例4,(2022届西南名师联盟调研考试)下图表示我国某山脉的垂直自然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5.关于该山甲、乙两坡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坡积雪量较大

B.甲坡山麓无绿洲

C.乙坡绿洲种棉花

D.乙坡发展畜牧业

36.自然带谱Ⅲ最有可能是(  )

A.山地针叶林

B.山地落叶阔叶

C.山地常绿阔叶林

D.山地季雨林

37.造成甲、乙两坡自然带谱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风力

答案:D A B

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如图是将广东省甲山(24.5°N,113.1°E)、乙山(24.6°N,112.9°E)、丙山(24.9°N,113.2°E)林线高度与坡向分级图叠加,得到的林线高度随坡向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由图可以推测出( )

A. 甲山南坡林线高于乙山

B. 丙山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

C. 纬度高的阳坡林线较高

D. 经度数值小的阴坡林线最高

2.乙山处在南岭山脉的南麓,冬季其阴坡为迎风坡而阳坡为背风坡。与甲山和丙山相比,乙山阳坡林线分布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 纬度低,气温较高

B. 风力弱,局地多雾

C. 暖湿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

D. 光照强对植被生长不利

【答案】 1. B 2. B

【解析】(1)甲、乙、丙三座山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都为阳坡,北坡都为阴坡。据图可知,丙山阴坡(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B正确;甲山阳坡(南坡)林线低于乙山阳坡(南坡)林线,A错误;纬度最高的山是丙山,其阳坡林线较低,C错误;经度数值最小的是乙山,其阴坡林线较丙山低,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

(2)乙山纬度在甲、乙、丙三座山中并不是最低的,气温并不比其他山高;乙山阳坡为背风坡,风力较弱,局地多雾,蒸发小,土壤湿度大,适宜森林生长,故阳坡林线分布较高;西北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不会带来丰富降水;光照强对喜光植被的生长是有利的。综上,B正确。A、C、D错误。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清远市英德西北部本区山地面积大,其山顶多呈现灌丛或草甸景观,而森林能分布在距山顶还有一定距离的高度,从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山区“林线”景观。下图为“假林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平均海拔,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与2011年相比,2015年“假林线”的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 )

A. 东坡

B. 南坡

C. 西坡

D. 北坡

4.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顶多呈现灌丛或草甸景观,其原因是( )

①风力大②降水多③土层薄④海拔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3. D 4. A

【解析】3.读图可知,2011-2015年“假林线”的高度北坡上升接近20米,南坡上升接近10米,东坡上升不到10米,西坡下降了5米左右,因此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北坡。故选D。

4.降水多有利于高大植物生长,并不是灌丛和草甸在山顶生长的有利条件,②错,即可排除C、D。根据地理位置看,广东一袋海拔不能算高,且海拔高意味着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不足以支撑树木生长, ③对,④错。而因风太大,其他高大植物会被大风吹折,只能生长低矮灌丛和适应恶劣生长条件的草甸,①对。故①③正确,故选A。

左图为我国新疆地区雪线高程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右图为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乔戈里峰、博格达峰和友谊峰雪线高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

B. 降水量

C. 纬度

D. 海拔

6.影响甲处等值线数值特征及弯曲的主要因素( )

A. 坡度和坡向

B. 大气环流和地形

C. 海陆因素和洋流

D. 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

7.图中数字对应山地自然带正确的是( )

A. ①山地针叶林带②山地草原带③高山草甸带④温带荒漠带

B. ①温带荒漠带②山地草原带③山地针叶林带④高山草甸带

C. ①山地草原带②温带荒漠带③山地针叶林带④高山草甸带

D. ①温带荒漠带②山地针叶林带③山地草原带④高山草甸带

【答案】 5.. C 6. B 7. B

【解析】

5.图中三座山峰的雪线总体自南向北降低,属于纬度差异导致的温度和降水差异,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故C正确,AB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6.图中甲处等值线向东弯曲,说明甲处的雪线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受西部阿拉山口的缺口影响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深入内陆,遇到山地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故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7.图中为我国新疆博格达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从纬度推断,该山的基带是温带荒漠带,山腰降水较多,形成针叶林,所以,自下而上的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冰雪带。故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木线,简称为林线,亦有人称之为“森林界线”。该线是指分隔森林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长的界线。在该线以内,森林植被可如常生长;然而一旦逾越该线,大部分森林均会因水分、气温或其他气候原因而无法生长。林木线有时也会受地形影响。

材料二:高山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下图为我国高山林木线海拔等值线分布图及阴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单位:米)。

(1)描述图中90°经线以西林木线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甲地为阴山,分析阴山南北坡林线高度差异及其原因。

(3)分析阴山对南侧河套平原种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8.【答案】

(1)大致呈东西走向;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或纬度或热量),越向北热量条件越差。

(2)南坡高(或北坡低、或南坡高于北坡)。南坡为向阳坡,获得热量多,气温偏高;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或:北坡为背阳坡,获得热量少,气温偏低;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

(3)阴山阻挡了南下的寒冷气流,削弱了河套平原农作物受冻害的威胁;阻挡了南下的沙漠入侵,保护了耕地;阴山阻挡北上的暖湿气流,增加南麓的降水补给;山脉内部及山前地带的森林(及湖泊)涵养水源,通过地下水对河套平原进行补给。

【解析】

(1)读图,图中90°经线以西林木线大致呈东西走向,数值由南向北递减。这种纬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或热量,越向北,纬度越高,热量条件越差。

(2)读图,阴山林线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北坡分布的海拔低。影响林线海拔高度的主要是气温、降水等因素。主要因为南坡为向阳坡,气温偏高。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北坡为阴坡,气温偏低。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

(3)阴山对南侧河套平原种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从山地对气温、降水及土地荒漠化的影响。阴山位于河套平原北侧,可以降低寒冷气流的影响,不易发生农作物冻害。且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增加南麓的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河套平原。阴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土地荒漠化严重,阴山对沙漠的南侵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山体效应对山体的雪线和林线有显著影响,山体内外温差越大,山体效应越强。青藏高原作为亚欧大陆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5000m,其山体效应显著,甚至比西欧的多阿尔卑斯山脉(平均海拔3000m左右)更强。下图为山体效应模型图。

(1)从山体效应原理对比分析青藏高原边缘与内部山地的整体林线高低。

(2)根据“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原理,分析山体效应的形成机制。

(3)推测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脉更强的原因。

(4)最热月气温10℃等温线一般与山地林线相重合。但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不与该线重合,而且位于藏东南部。请说明原因。

9.【答案】

(1)林线高低与气温成正比,内部山地的山体效应强,气温更高;因此,边缘山地林线低,内部山地林线高。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仅有一小部分为大气所吸收,大部分为地面所吸收;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反馈给大气,使山体内部的气温显著上升。

(3)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阿尔卑斯山脉位于西欧沿海地区,受西风带影响,空气湿度较大,增温幅度较小。

(4)林线的高低除了受到气温(热量)的影响之外,还有降水;藏东南部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水热条件充足,故出现最高林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

(1)林线的高低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林线越高。根据材料信息“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可知青藏高原边缘气温低于内部山地,所以青藏高原边缘林线低于内部山地。

(2)太阳辐射中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大气直接吸收,绝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后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经大为减弱。进而形成了山体效应。

(3)由于两个山地的规模明显不同,青藏高原无论是在高度、面积还是体积上都远大于阿尔卑斯山的。高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山体效应越明显;体积和面积越大,山地内部和边缘差异越大,山体效应越明显。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纬度位置对山地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有较大的影响,青藏高原纬度位置低,接受的太阳辐射多,从而导致山体效应大;海陆位置,阿尔卑斯山位于沿海地区,空气湿度更大,山体效应增温效果较小。

(4)林线位置的高低除了受到气温的影响之外,降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藏东南地区因为位于夏季盛行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西侧多,导致林线位置更高,所以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位于藏东南部。

综合自中学地理研究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