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_萨特_存在主义_巴黎

萨特简介

萨特

萨特,J.-P.(汉语拼音:Sɑte 出;拉丁文:Sartre, Jean-Paul;1905-06-21~1980-04-15),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

卒于巴黎。

中学时代开始接触A.叔本华、F.尼采、H.柏格森等人的著作,这对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他对文学也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1924年,萨特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随后在勒阿弗尔的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933~1935年,他在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受教于现象学创始人E.胡塞尔门下,并研读德国存在主义者M.海德格尔的著作,接受存在主义观点。

回国后继续任教。

从1936年起发表哲学著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萨特曾于1940年被德军俘虏,关入集中营,次年逃出,并与M.梅洛-庞蒂、S.de波伏瓦等左派知识分子一起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1945年他主持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的思想。

50年代,他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曾于1955年访问中国。

1968年5月,巴黎爆发反政府学潮,萨特站在造反学生一边,并且先后担任“极左派”报纸《人民事业》和《解放》的主编。

70年代以后,萨特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仍坚持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并继续保持其激进的政治立场。

1964年瑞典文学院曾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但被其本人谢绝。

萨特的作品很多,主要通过小说、戏剧、评论等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

他的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