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边元【日本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_哲学_康德_目的性

田边元简介

田边元,(Hajime Tanabe;1885~1962),日本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

田边元生于东京。

1901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04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数学科,后转入文学部哲学科;毕业后,1913年任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部讲师,1919年转任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副教授。

1922年留学德国,接受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和M.海德格尔的思想。

回日本后,1927年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1945年退休。

1951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勋章。

田边在哲学思想上是西田几多郎的继承人。

他和西田一起创立了京都学派。

田边的哲学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5年发表《最近的自然科学》时起到1924年发表《康德的目的论》。

田边的科学论基本概念来自西田哲学的“直观”。

他认为只有在“直观”上才有“实在”。

他用这个“直观”去改造I.康德的先验论,达到了他所谓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

田边使“实在”完全脱离物质基础而走到纯粹的主观主义,以致同西田一样,把“实在”扩大为神,陷于神秘主义。

《康德的目的论》按照康德的分类法提出了3种合目的性:①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②客观的实质的合目的性;③由田边命名的所谓“自觉的合目的性”。

田边用“自觉的合目的性”综合前两个合目的性,这个综合以意志为动力,是意志的正、反、合,田边把它叫做“意志的辩证法”。

1932年田边写出《黑格尔哲学与辩证法》,1933年出版《哲学通论》,田边哲学进入第二阶段。

田边通过对G.W.F.黑格尔的研究,基本上按照西田的“绝对无的辩证法”模式构思出“绝对辩证法”。

接着,他于1937年提出所谓“种的逻辑”。

种,指的是个(个别)、种、类(一般)中的种。

田边特别重视这个种,认为它是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契机,个、种、类三者是处于以互相否定为中介的关系上的。

按照这个逻辑,世界是普遍或一般(类),国民是个别,这二者的中间环节就是种即国家(特殊)。

田边认为国家应当昌盛、发展,他用这种逻辑表示了对侵略战争的拥护。

他自从建立“种的逻辑”,便从西田哲学独立出来而形成自己的哲学,并且批判西田的“绝对无”的逻辑。

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败后,田边原来的哲学破产了。

于是他埋头忏悔,开始了他哲学的第三阶段。

1946年他的《作为忏悔道的哲学》一书出版。

他的忏悔道是以日本佛教哲学家亲鸾的思想组成的一种宗教哲学。

同年,田边又出版了《政治哲学的急务》一书,把前书的原理运用于政治,构成所谓“社会民主主义哲学”。

他这时主张借助基督教宣扬的“友爱”去建立社会民主主义。

同时,他将“无”上挂日本天皇,论证天皇的不可侵犯性来自“无的优越性”,表明了要维护天皇制度的思想。

在1947年发表的《实存和爱与实践》中,他试图综合社会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

1958年他又出版了《不要忘记死》等贯彻存在主义观点的著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