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宗教学家、语言学家、陈三立之子】_陈寅恪_日本_光绪

风云人物本文相关内容:陈寅恪 陈寅恪 日本 光绪

陈寅恪简介

陈寅恪[kè](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祖籍江西省修水县,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宗教学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社员,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近代同光体诗派代表陈三立之子。

清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十七日(1890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光绪十九年至二十年(1893年-1894年),陈寅恪幼年就读私塾,曾在名儒周大烈门下学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陈衡恪东渡日本求学,回国后在上海复旦公学就读。宣统二年(1910年)年陈寅恪考取官费留学,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欧美多所著名大学学习各种学科,重点研究梵文等东方语言,掌握蒙、藏、满、日、梵、英、法、德等十几种语言。归国后,陈寅恪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岭南大学等。1950年8月,陈寅恪受邀成为中国历史学会广州分会的委员之一,这是陈寅恪第一次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术机构的职务。1952年底,陈寅恪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后拒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1956年1月,陈寅恪担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之一,之后又担任第三届和第四届委员。1969年10月7日晨5时30分,陈寅恪病逝,享年八十岁。

陈寅恪一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的研究,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等中古佛教史、西域民族史、中国中古史等课题的研究有重要贡献,他的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等。陈寅恪运用“诗史互证”方法研究历史,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被国学⼤师吴宓评价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他还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主要经历: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1900年(光绪26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刘翼谋、周大烈等。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陈寅恪第一次1902年春季来日本。第二次1904年冬季来日本,14岁的陈寅恪随长兄陈衡恪经上海吴淞码头离岸东渡日本。父亲陈三立相送并作一首《十月二十七日江南派送日本留学生百二十人登海舶隆寅两儿附焉遂送至吴淞而别其时派送泰西留学生四十人亦联舟并发怅望有作》。自费入东京弘文学院就读。查中国的《清国留日学生名薄》和日本《弘文书院清国留学生名薄》等诸多原始档案文献和学籍记录名单,无“陈寅恪”之名。有“陈衡恪(26岁)”、“陈隆恪(17岁)”之名。陈寅恪研究专家刘梦溪著作中认为“陈寅恪考入日本庆应大学”。东方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陶方宣、桂严二人所写的《鲁迅的圈子》一书称“鲁迅和陈寅恪是留日同学还曾经同室居住”。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作为大学预科学校的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学习。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到中国。

1918年冬获得江西教育司官费资助,再度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兰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后因时局不稳,官费停寄,生活至为艰苦,每餐吃炒腰花(猪肾),省下的钱买书。性情孤僻,很少社交。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马克斯·

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颇具意味的是,陈寅恪四处求学,学贯东西,可一生中没有一张文凭。

陈寅恪主要作品:

《柳如是别传》(1965年)、《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0年)、《唐代政治史述论稿》(1941年)、《元白诗笺证稿》(1950年)、《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书信集》、《诗集》、《寒柳堂集》

陈寅恪社会荣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哈佛期间,汤用彤与吴宓、陈寅恪被誉为“哈佛三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