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茨堡【俄罗斯理论物理学家_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_射电_理论_莫斯科

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茨堡简介

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茨堡

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茨堡( 俄文:Виталий Лазаревич Гинзбург ; 拉丁文: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1916~2009 ),俄罗斯理论物理学家。

生于莫斯科,卒于莫斯科。

1942年获莫斯科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0年起在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1971年起任室主任。

1945~1968年兼任高尔基大学教授,1968年起兼任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教授。

1966年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

后为俄罗斯科学院顾问。

1940年金茨堡提出瓦维洛夫–切伦科夫效应的量子理论。

1945年建立了铁电现象的热力学原理。

在射电天文学的萌芽时期,他就以宁静太阳射电理论为基础,于1946年作出关于日冕本质的一系列推断。

同年,他和A.H.弗兰克一起预言了跃迁辐射。

1952~1961年,深入研究了太阳射电辐射的偶现部分的理论,提出一系列的射电天文方法。

如用观测月球边缘的衍射来研究分立射电源等。

1958年同皮塔耶夫斯基合作建立了超流的半唯象理论。

1969~1971年完成脉冲星射电辐射及其大气方面的研究,并研究出引力场的量子涨落在广义相对论与宇宙论中的重要意义。

1950年,金茨堡与L.D.朗道一起,提出了一种新的超导唯象理论,被人们称为京茨堡–朗道理论。

该理论选择描述超导电子的有效波函数作为有序度参量,得出了两个重要的联立方程。

从这两个基本方程出发,京茨堡和朗道成功地获得了超导体的许多特性,特别是超导体为薄膜形状时的一些特性。

为此,金茨堡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