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任总统,1913~1921,191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_威尔_美国_托马斯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简介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汉语拼音:Wei'erxun;英语:Wilson, Thomas Woodrow;1856-12-28~1924-02-23),美国第28任总统(1913~1921),民主党人。

生于弗吉尼亚州一个英国移民家庭,卒于华盛顿。

16岁进入北卡罗来纳州戴维森学院。

1879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

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期间发表著作《国会政体》(1886),获哲学博士学位。

从1886年起,威尔逊开始了长达25年的教学生涯。

1902~1910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期间,倡导和推行了一些有影响的改革,包括后来在美国得以推广的导师制。

1910年,威尔逊竞选新泽西州州长获胜。

在两年州长任内,对该州教育体制和市政进行了一些革新,促使通过了初选法、鼓励公共事业法、制止选举舞弊法和雇主责任法等,并对党阀干预州政作了一定抵制,从而赢得了声誉。

1912年,威尔逊利用共和党两巨头W.H.塔夫脱和T.罗斯福的分裂,提出把“新自由”奉献给美国人民的竞选口号,赢得中小资产阶级的支持,获得大选的胜利。

1913年威尔逊就任总统后,采取了一些内政改革措施:改变共和党的保护关税政策,以增加美国对外贸易和扩大美国海外投资领域;制定联邦所得税法,确立累进税原则,以增加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建立联邦储备体系,以加强美国金融资本在海外的竞争能力。

这些措施都是适应实力日增的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和促进其发展的。

此外,威尔逊还制定了铁路工人8小时工作制和限制使用童工等立法,罢工权利也得到确认。

但是,美国工人阶级长期斗争得来的这些成果,又很快遭到威尔逊的一系列反劳工反民主行动的破坏。

1919年9月,他亲自干预36.7万名钢铁工人的大罢工;1920年1月,他批准司法部在全国70多个城市进行大搜捕,被捕者达6,000多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头两年中,美国利用“中立”地位从交战双方谋取巨利。

1916年11月,威尔逊宣布美国已从债务国变为世界债权国。

民主党利用这一形势,提出“他使我们置身战争之外”的竞选口号,迎合选民心理,使威尔逊于1916年获得连任。

在第二个任期中,威尔逊积极插手欧洲战局。

利用德国采取的“无限制潜艇战”在美国激起的愤激情绪,于1917年4月6日正式对德宣战。

1917年11月签订损害中国权益的蓝辛-石井协定。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提出结束战争的十四点计划(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9月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等五项声明,强调美国对战后世界承担的特殊责任,各国应服从美国安排的战后国际秩序。

协约国对此甚为不满。

威尔逊经与协约国和德国艰难交涉,最终才使“十四点计划”和“五项声明”成为和平谈判的基础。

1919年1月威尔逊亲自率团参加巴黎和会(1919)。

巴黎和会在1919年4月28日通过《国际联盟盟约》,该盟约成为1919年6月28日签字的《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

在巴黎和会中,在山东问题上偏袒日本,牺牲中国利益。

1920年1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可美国参议院于3月19日否决了《国际联盟盟约》,使美国没能成为成员国。

在同年美国大选中,民主党失败,共和党的W.G.哈定当选第29任总统(1921~1923)。

1919年威尔逊获诺贝尔和平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