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拉德·彼得·柯伊伯【美籍荷兰天文学家_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荷兰科学院院士】_拉德_彼得_双星

杰拉德·彼得·柯伊伯简介

杰拉德·彼得·柯伊伯

杰拉德·彼得·柯伊伯( Gerard Peter Kuiper ;1905~1973 ),美籍荷兰天文学家。

生于荷兰的哈伦卡斯珀尔,卒于墨西哥城。

1927年毕业于莱顿大学,留校在E.赫茨普龙领导下工作到1933年,获博士学位。

1937年加入美国籍。

先后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47~1949年和1957~1960年任叶凯士天文台和麦克唐纳天文台台长。

1960年在亚利桑那大学创办月球和行星研究所任所长。

柯伊伯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荷兰科学院院士。

他的研究工作范围极广。

最初研究双星,并得出太阳邻近的恒星至少有一半是双星或聚星的结论。

通过对双星的测量,进一步明确了主序星的质光关系。

1937年,发表第一幅银河星团的光谱–光度图。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的注意力转向太阳系。

1948年用分光观测探测行星和卫星的大气成分,1944年发现土卫六上有大气。

同年,发现天王星的第五颗卫星(天卫五),1949年又发现海王星的第二颗卫星(海卫二)。

1949~1956年还组织了小行星巡天照相。

1949年以来,他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新学说——“原行星”演化假设。

这是一种星云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是用宇宙飞行器考察月球计划的重要成员。

是宇宙飞船“徘徊者”拍摄月球的首席研究员,也参与了“月球勘测者”、“月球轨道环行器”、“阿波罗”诸项计划。

柯伊伯组织并编辑了两套重要的丛书:四卷本的《太阳系》和九卷本的《恒星和恒星系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