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松恩【中国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_金陵_农业_小麦

戴松恩简介

戴松恩(汉语拼音:Dɑi Song'en;英语:Dai Song'en),中国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7年1月6日生于江苏常熟,1987 年7月31日卒于北京

简介

193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3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

历任金陵大学农艺系助教,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作物学报》主编等职。

参与选育“金大2905”、“金大26”等中国第一批小麦优良品种 ;研究明确中俄美6个小麦品种杂交后代10多个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连锁遗传关系;首次指出在严格接种条件下,中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有明显差异,肯定了选育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可能性;早期引进美国玉米双杂交种试验,明确提出直接利用美国玉米双杂交种并不能增产,必须利用它的自交系和中国国内材料合理组配才能找出适应中国各地情况的高产杂交玉米;选育出适合贵阳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烟草优良品种;探明中国油菜育种的途径和方法;主持开展了小麦非整倍体的研究工作。

先后发表了《中俄美小麦品种杂交的遗传研究》、《美国杂交玉米在我国的利用问题》、《为什么研究小麦非整倍体》等90余篇论文。

年表

1907年1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东唐市镇。

1924年,毕业于苏州晏成高级中学。

1926年6月,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

1926年7月—1928年8月,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助理。

1928年9月—1931年6月,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专业学生兼助教,获学士学位。

1931年7月—1933年12月,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助教。

1934年1月—1937年1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7年2月—1941年9月,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

1941年10月—1942年12月,任四川金堂铭贤农工学院教授兼系主任。

1942年4月—1944年3月,任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

1944年4月—1947年2月,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麦作系主任。

1947年3月—1949年1月,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

1949年2月—1957年2月,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7年3月—1960年1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60年12月—1980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

1980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1987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