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炯【国家一级教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_土壤_中国_民国

侯光炯简介

侯光炯(1905~1996),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农村。

民国7年(1918年),入江苏省南通甲等农校。

民国12年(1923年),该农校改为南通大学农科,他获准免试直接升入大学农科学习,因成绩优异,于次年转入北京农业大学深造。

民国17年(1928年)学业期满,留校任教。

次年初,侯光炯受聘于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

曾为国际土壤学会会员,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一级教授、四川省十大英才、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先进个人、“中国健康老人”、全国人大一、二、三届和五、六、七届代表、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

专著有《侯光炯土壤学论文选集》、《土壤肥力学》、《自然免耕》等。

侯光炯在研究所里,不主张只搞土壤调查,决心改变不为中国农业服务的现状。

20世纪30年代,侯光炯带着学生,长年累月奔波于祖国各地。

侯光炯曾撰写了一篇《关于农业生产与土壤》的调查报告,但被他的洋人上司训斥为没价值的东西,再加官方冷遇,几乎被排挤出了土壤研究所。

经历许多艰辛与磨难之后,侯光炯关于大同、哈尔滨、南昌、渭河流域及中国西北部,江苏东部等地的土壤调查报告相继问世,中国开发利用和整治国土的理论于是诞生。

民国24年(1935年)7月,国际土壤学会第三届大会在英国牛津召开,侯光炯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江西省南昌地区潴育性红壤水稻土肥力的初步研究》。

侯光炯和他的同事们还以30个整段的土壤标本,10多篇论文,展示了中国土壤资源研究的丰硕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瞩目。

会后,在20多个月的游学考察中,他应邀到过英国、德国、荷兰、瑞典、苏联、匈牙利、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家,发表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论文。

一些国家以高薪挽留他,他不为所动,民国26年(1937年)2月他怀揣《欧美土壤与中国土壤异同》的考察报告踏上了归国之路。

回国后,侯光炯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任主任。

民国31年,侯光炯调到四川大学农学院担任土壤学教授。

侯光炯撰写了《土壤粘韧性研究》、《土壤粘韧曲线测定法》,被收入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论文集,再次引起国际土壤学界的关注。

抗战胜利,等待他的却是失业,只得将亲生女儿送与他人收养。

新中国诞生后,共产党为他带来了新生。侯光炯应邀接受橡胶种植园的土壤普查工作,扎根于西双版纳和海南岛,向国务院提交了《西双版纳橡胶种植规划》,使我国成功地把橡胶种植到北纬240地区,开发了第二个植胶基地。

1952年,他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56年,调任设于西南农学院内的中科院重庆土壤研究所主任。

侯光炯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20世纪70年代,他成为中央命名肯定的102名科学家之一,陈云同志亲自为他签发了《为农业工作五十年》证书。

1979年,75岁高龄的他离家别子,来到宜宾,先在江安铁青,后在长宁相岭农村开展了他对中国农业土壤科学的应用研究,一干就是17年。

到长宁相岭不久,他就着手建立了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新基地。

他在这里指导了上千名毕业生的实习和数十名博士生、硕士生完成了学术论文。

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相岭办起了农技校,他亲自任名誉校长,为农技校编写教材,为学员上课。

早在1976年夏天,他在简阳镇金乡农村工作时,已确诊患上晚期胃癌。

他谢绝了省委省政府为他联系好在上海,由具有国际威望的名医为他动手术的决定。

他从75岁时起来到长宁农村。

在这里,当他临近90岁高龄时,“旱地自然免耕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的“土壤胶体热力学理论”得到国内外土壤学界的赞扬。

这时,组织、领导、子女们都想让他回城里安度晚年。

中共宜宾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也劝他把自然免耕所从相岭农村迁到宜宾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杨汝岱亲自到相岭看望他,一再劝他把科研项目带回研究所去继续研究。

但他毅然作出不回城市的决定。

他长期坚持在相岭工作和生活了15年,13个春节都在乡下他的科研基地度过。

他前后扎根农村40年,创造了以起垄、浸润、免耕和连续植被为特点的综合自然免耕技术。

这项新技术推广后可使南方17个省市5000多万亩低产田亩产增长70公斤以上,每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

1986年,经有关部门鉴定:“水稻半旱式免耕栽培法”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他个人生活极尽俭朴,穿的是普普通通的蓝布中山服,圆口布鞋,最喜欢吃红苕玉米做的农家饭。

四川省科研分院派给他的吉普车被他退回去,有关部门和宜宾地委曾五次拨给他专用小汽车,他一部也没留下。

他将个人多年积攒的3万元稿酬以及省政府发给的10万元奖金都捐给学校,作科研教育经费。

《光明日报》曾在头版头条高度评价他不愧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脊梁”。

1990年6月9日,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为侯老执教六十周年举办了庆祝活动,省委省政府还作出了《关于向侯光炯学习的决定》。

1996年11月,侯光炯因病逝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