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2025必须收回(没有台积电的台湾会怎么样)_台湾_康熙_施琅

本文目录

  • 没有台积电的台湾会怎么样
  • 康熙收复台湾后,为何要三叩九拜朱元璋
  • 收复台湾姚启圣居功至伟,为何有功不赏,反而重赏施琅
  • 你认为韩国能够收回战时指挥权吗
  • 农村有田亩,户囗迁出,2025年后土地承包期可以再延长30年吗
  • 202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21亿,医养结合如何破解
  • 康熙帝在众大臣都主张放弃台湾时,为什么坚持要收复台湾
  • 清朝时,为什么一定要收台湾,那时候有什么意义

没有台积电的台湾会怎么样

台湾是我国的宝岛,有美丽的风光和自然景观,台湾的经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不错的表现,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由于台湾是一个岛屿,所以台湾经济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典型的岛屿经济,资源缺乏,大宗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对岛内制造业制约较大。特别是在今天全球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台湾不可避免日益边缘化。

台积电作为世界超大型的芯片制造企业之一,是台湾的支柱,也是台湾参与全球产业链的代表。如果没有了台积电,台湾在全球产业链中彻底失去存在感,将沦为一个普通的地区。

康熙收复台湾后,为何要三叩九拜朱元璋

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关于台湾问题 我们始终坚持的态度是: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24年之后,台湾相继被荷兰 西班牙侵占,经历了残酷严苛的殖民统治时期。

1662年,明朝将领郑成功带领军队浴血奋战收回了宝岛台湾,这之后恰逢清兵入关,大明朝覆灭,大清朝顺势而起。

郑成功及其后人便依据台湾独立为王,独霸一方,之后不断派兵骚扰东南沿海。

悬孤海外的台湾可算是把东南沿海闹得海警四起。

此时大清朝北边沙皇压境 ,西边葛尔丹在蒙古为患,内忧外患的大清朝让康熙为此忧心忡忡。

东南沿海是大清朝的粮仓钱库,想要西征北战就要保证东南沿海的稳定。

康熙携众大臣共同商议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法,众大臣各抒己见,有人主弃有人主和。

康熙内心却早有主张,他觉得台湾不可弃,必须收复台湾。

收台人选他本想选择军功卓著的周培公,奄奄一息的周培公推荐了姚启圣。

姚启圣虽然傲慢刁毒,但也不失为一名忠臣良将。

他指出朝廷平台应以政略为主战略为辅,三必剿则在于剿其心 剿其兵 剿其海陆,三必抚则在抚其功 抚其民 抚郑经。

民心不可欺,也不可弃。姚启圣建议康熙恩威并济,抚剿并用。

姚启圣因地制宜提出的平台方略令康熙折服,他授权姚启圣为平台总督 全权负责平台事宜。

这期间大清朝和台湾郑经前前后后经历了10余次和谈,打完就议和,谈完之后继续打。

终于在第三年8月份收台成功。至此,台湾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康熙皇帝终于完成了华夏一统的大业。

康熙在收复台湾的同一时刻,来到了南京祭拜明孝陵。

他三叩九跪来到朱元璋的墓前,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陵,康熙为何要在他墓前宣布自己光复台湾呢?

仅仅是为了炫耀吗?并非如此。

康熙非常敬佩明太祖朱元璋,他曾说,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他来此祭拜是言明大清朝并非是推翻了明朝,而是传承了大明朝的发展。

自古以来,朝代更替实属正常,他想要表示大清朝通统治的合法合理。

其次,康熙祭拜明孝陵也是为了缓和满汉种族几十年之间的矛盾,营造天下一统 、万民一家的气氛。

其实也是为了提升强化汉民的臣服之心,让全国子民见证这个千古一帝的气魄和光辉。

祭拜明孝陵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天下万民的一种承诺,也是康熙对自己的肯定和激励。

康熙此次祭拜的时候,允许忠诚于大明的臣子和读书人在场,他希望通过祭拜明孝陵收复江南汉人、士子 、读书人之心,也是为了稳定清朝的统治基础。

《清圣祖实录》记载: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

康熙皇帝对朱元璋可谓表示了极大的恭敬,行三跪九叩礼且于宝城前三奠酒,南京的父老百姓们十分感动,对康熙的看法也渐渐转变了。

通过祭奠明孝陵,康熙可谓是为自己打造一个充满伟大光辉的形象,也算是一场颇为考究的行为艺术吧。

不得不为这个千古一帝点赞,也为我们华夏民族能够有这样的优秀帝王而骄傲。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祖国的统一是万民之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坚持中国的领土一点也不能少。

希望在我们中国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努力下,祖国能够繁荣昌盛,全国人民能够幸福美满的生活。

收复台湾姚启圣居功至伟,为何有功不赏,反而重赏施琅

满清自从努尔哈赤起兵,皇太极建立清政府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任旧处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皇太极和顺治帝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想顺势南下将明代余孽一一授首,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清朝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平定三藩之后,康熙皇帝腾出手来准备除掉台湾岛上的明郑朝廷,也就是所谓的“国姓爷”。高晓松在节目中曾经说过,郑成功就是个大海盗,遭到了不少人的DISS,其实高的说法话糙理不糙,郑成功出生于日本,父亲郑志龙是当时有名的走私头目,常年往来于大陆和日本之间,大明朝廷曾多次欲剿灭他,都被他逃脱,不得已,选择招安。

清朝入关后,郑志龙及其走私团队成为东南地区抗击满清的重要军事力量,但他于1646年选择归顺清朝,反倒是他的儿子郑成功一直以台湾为根据地,与清朝抗衡,表面上看,郑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实则是割据一方的小朝廷,只不过是以汉人为主体,打着明朝的旗号罢了,和朱明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一心做大有为之君的康熙,自然容不下郑家躲在岛上作威作福,三藩平定以后,清廷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东南方向,郑家的麻烦就到了。

但清军是打关外进来的,对于马上作战他们很是熟悉,换做水战就真可谓一窍不通,想要成功就必须寻找擅于水上作战的将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尤其是水军主帅,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指挥经验,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可谓绝对的稀缺资源。

但这个人还是被找到了,那就是台湾反水的大将施琅。施琅原本是郑志龙的属下,郑志龙投降后又跟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因为杀了部将曾德,与郑成功决裂,郑成功一怒之下杀了施琅的父亲与兄弟,施琅走投无路,投靠了清廷。

投降之初,施琅并未受到重用,后来经出自福建的李光地和姚启圣大力推荐,才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可以说,姚启圣是施琅的伯乐。

也正因为以上原因,两人在平叛过程中配合默契,姚启圣是文官出身,坐镇大帐运筹帷幄,整个收复计划及后勤保障工作,都出自他,而施琅是武将,冲锋陷阵,自然少不了他,1682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此后施琅主动招安,台湾郑家走投无路之下选择投降。

可以说,收复台湾是施琅和姚启圣共同成就的伟业,但此后,施琅平步青云,官场得意,而姚启圣则有功不赏,郁郁而终,同样是平叛的大功臣,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

要说姚启圣如果在打仗期间毫无作为也就算了,可姚启圣却有以下几点大功:

1. 姚启圣提出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的损失,加快了剿匪的进度,并且明郑朝廷中也有被逼无奈之人,顺带也能招安一部分人才。

2. 姚启圣接任福建之后从各地调来精锐的火器和大炮,并且还调遣来擅于水战的将士,这就解决了清军不善水战的弊端,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3. 姚启圣收复厦门、金门之后请求朝廷保护这两处地方,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促进了当地的的农业、经济发展。

4. 施琅是姚启圣推荐的

按理说姚启圣本应该是夺得头功之人,可康熙皇帝就是重赏施琅,要说这里面没有隐情的话谁都不会相信,我就来说一说我的观点。

1. 姚启圣是“前明余孽”

姚启圣前半生是为崇祯皇帝效力(即使期间被罢官),虽说归顺了,但是姚启圣还是认为这群从关外闯进来的“野蛮人”是未开化的民族,他是看不起清政府的,而康熙皇帝曾今被他“怼”过,虽说康熙皇帝用人之秋,没有追究他大不敬的罪过,但以康熙记仇的性子,不秋后算账就不错了,山陕总督王辅臣就是个例子,当时投降的时候也说的好好的,后来还不是连本带利还回来,姚启圣怼康熙一时爽,但收复台湾后他的价值大大降低,问题就来了。而施琅虽然也是降将,但他是郑氏家族的臣子,与大明朝说不上多大关系。

2. 邀功不及时

姚启圣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功劳是有目共睹的,陶元藻就说过: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

但台湾收复后,施琅抢在第一时间派人进京报功,而姚启圣派出的报功人员迟了两天,等到他的信件送到,人家施琅获封靖海侯的诏书都下来了,所谓先到先的,迟了一步,功劳就没了。

3. 官场口碑不好

口碑不好,不代表姚启圣人不好,恰恰相反,是别人太贪,反倒显得他有问题。进攻台湾之初,姚启圣鉴于清兵军纪不严,祸害百姓,上书康熙皇帝,要求严格管束,遭到了许多清军将领的强烈抗议,其中就包括施琅,而姚启圣不但不收敛,还接二连三的上书争论,搞的康熙皇帝也对他大为不满,认为他不识大体。收复台湾后,姚启圣曾跨海视察,却因为没有提前到金门报备,遭到施琅的弹劾,其他京官,如明珠等人也随施琅一起弹劾姚启圣,康熙皇帝本就对姚启圣不满,有了这些反对意见,更加不满意,所以论功行赏也就无从谈起。

比起姚启圣的耿直,施琅就精明多了,为了招抚郑家,施琅踏上台湾第一件事就是拜祭郑成功的陵墓,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不知道的还以为郑成功是他的大恩人,只字不提当年父兄为郑成功杀害,当地人被他的演技所迷惑,个个竖大拇指,说施琅不是伍子胥,投降就投降吧,施琅有情有义。

最后说一点,姚启圣和施琅其实是亲戚,他的妹夫为清东阁大学士署兵部事的潘湖叟黄锡衮;而施琅则是黄锡衮的妹夫,也就是说施琅是姚启圣妹夫的妹夫,作为亲戚、战友、举荐人,姚启圣本是施琅的恩人,没成想却被人打黑枪!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你认为韩国能够收回战时指挥权吗

谢谢邀请:

韩国是否能够真的收回战争时的指挥权吗?
目前在韩国10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美军常年在韩国驻军近3万人左右,而美军在韩国的军事基地多达40多处。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爆发的半岛战争,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改变了战争的最终走势,最后以三八线为界分彊而治。至此美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韩国,为了维护韩国的战略安全,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了韩国各地。并且美国真正拥有了韩国在战争时期的军事指挥主导权力……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韩国军队指挥权长期由驻韩美军掌握。但韩国一直在试图努力从驻韩美军收回属于自己的战时指挥权。1994年韩国通过和美国的协商,收回了和平时期军事指挥权,但却没有收回韩国处在战争时期的作战指挥权。在2014年10月,美韩两国在华盛顿举行的第46次美韩安保会议中,美方再一次将原定在2015年底如果韩国处在战争时期,韩国将拥有战时主导指挥权又延迟到了2020年。这一决定在外界看来,事实上可以看作是无限期推迟移交时间……

文在寅在竞选总统期间,曾经亲自承诺在任期内将收回韩国的战时指挥权,这也为文在寅当选韩国总统拉了不少选票。韩国军方先前也提议力争2025年至2026年收回这一权限,其实从某种方面来说韩国军方的态度可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韩国军方一直倾向于走亲美的道路。在韩国军方看来,如果韩国一旦有风吹草动或是面临战略威胁,美军对韩国的保护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难怪邻国北边国家一旦发射个不明飞行物,韩国军方的神经将会立刻绷紧……

“水煮老牛“2019.10.17日14:405分发布 图片来源网络。

农村有田亩,户囗迁出,2025年后土地承包期可以再延长30年吗

按照最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国家保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

从上面这个法律条文来看,我们可以明确得知,只要是在承包期内,不管户口是否迁出,都享有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而19大报告中也提出,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后再延长30年,保持农村土地关系长久稳定不变。

从题主的描述来看,农村有田,那就是说在第二轮土地确权过程中,已经确权,获得了土地经营权证,是合法享有农村的土地,任何个人和集体不得非法侵占,或者强制要求其退出,否则的话,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按照目前的政策法规,户口在第二轮土地确权以后迁出农村地区,成为非农户口,其仍然享有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且可以延长30年,一直到2057年截止。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如果有错漏之处,欢迎在下面留言批评指正。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敬请点赞关注。

202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21亿,医养结合如何破解

老龄化社会在香港台湾日本已经提前出现,大批老人继续工作挣钱,日本甚至八十照样招聘,医院护工多是外籍劳工。频繁出现老人孤独死于家中,生病失能住护理院。

个人加强建设健康管理,避免老年失能,中国失能平均年龄68岁,而欧日平均78岁,自理终生然后心源猝死是最好结果。

大部分人居家养老,社区需要提供支持服务。失能住医院下属护理院,等待临终。这种情况需要依靠政府,参考发达国家要有足够失能康复护理补贴,养老护理服务完全依靠市场走不通。同时,失能老人财产管理,也需要政府建立制度,避免老人因诈骗丧失财产。

还有一大批不婚不育的,六十多岁就可能部分失能长期治疗,社区支持体系目前缺失。

总之,还是需要更多资金,人均GDP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才可能解决老龄化问题,否则就自求多福吧。

我个人对策就是多挣钱,少吃多动预防疾病,已经成功减肥46斤,跑步成绩从不到一公里提高到十公里。

康熙帝在众大臣都主张放弃台湾时,为什么坚持要收复台湾

在收复台湾问题上,康熙的两个坚持,最终让台湾又重回祖国怀抱。

第一个坚持,是在是否攻打台湾时,群臣反对,但康熙力排众议,重用姚启圣、施琅等人,坚持攻打台湾。

第二个坚持,是在郑氏投降,清兵占领台湾后,朝廷上大臣主张弃守台湾,而康熙却坚持把台湾纳入大清的版图。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第一个坚持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为什么涉及到康熙收复台湾呢?这要从明末说起。1624年,荷兰趁当时明末混乱,无暇顾及台湾的时候,侵略了我国台湾。

自此,台湾沦陷长达38年之久,直到1661年(顺治十八年),南明将领延平王郑成功,从福建金门挥师东进,成功从侵略者荷兰手里收复了台湾。

不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南明将领自居,并没有归顺清朝,而是在台湾开启了郑氏家族的统治。也是这一年,刚刚8岁的康熙即位了,当时清廷内忧外患,自然没有精力顾及台湾。

不过清廷,一直通过招安的方式,给郑家施压,期望用和平手段收复台湾。可郑家却表示,想向朝鲜一样,对清廷纳贡称臣,成为清廷的藩属国,在这一点上,康熙一直没有答应。

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此时康熙已经平定三藩,擒拿鳌拜,手握重权,并成年的康熙决定出兵台湾。

当时朝中大臣反对声音很多,认为没有必要去管那个弹丸之地,对于清廷来讲,彼时的台湾只不过是未开化之地罢了。

但康熙却坚持收复台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台湾郑家是南明余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随时在清廷东南伺机而动,虎视眈眈,为了清廷的安全着想,康熙必须要剿灭这些南明余孽,打破所有反清复明人士的幻想。

第二,台湾郑家也参与了三藩之乱,这对于康熙来讲是最不能忍受的,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凡是与自己作对的,都不会有好下场。

第三,台湾郑家彼时已经陷入严重的内耗之中,郑经死后,内部发生了夺权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之位,这也直接导致了台湾地区官员内部的分化。

于是,清朝出兵台湾了,在施琅的带领下,战况出奇的顺利,很快就占领澎湖,随后台湾郑氏家族宣告投降,自此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可是,1683年7月,郑氏投降后,康熙并没有立即宣布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而是足足等了10个月之后,1684年5月,才正式宣布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为什么要等10个月才宣布呢?这又不是10月怀胎,一份声明不至于搞10个月才搞出来啊!说到这里,我们就引出了康熙的第二个坚持。

第二个坚持

康熙收复台湾后,在是否把台湾编入清廷领土的问题上,朝廷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其中占压倒性优势的声音是,劝康熙放弃台湾,另一种声音正好与之完全相反。

为什么这些大臣要劝康熙弃守台湾呢?因为台湾孤悬海外,土著人口远多于汉人,大多没有汉化,与清廷本土的交通极不便利,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把台湾编入领土,成本高于收益,得不偿失,是劳民伤财之举。

而众多大臣认为,攻打台湾最主要的目的,是剿灭南明余孽,威慑四海,显示大清国威,既然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就没必要在那个不毛之地浪费时间精力了。

就在康熙犹豫不决之时,施琅坚决主张守台、留台,并于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上书《恭陈台湾弃留疏》,逐一批驳弃台说法的荒谬论点,详尽阐述了留台、守台的必要性以及任官设兵的办法。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是武统台湾的积极倡导者和具体实施者,他说话的分量在康熙心中非常大,最终康熙在反复权衡利弊后,决定把台湾纳入大清版图。

可以说,康熙对台湾的收复,有效避免了台湾的进一步割据,也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减轻了当时在东南沿海地区驻军的负担。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巩固了当时清朝的中央集权,有效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永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朝时,为什么一定要收台湾,那时候有什么意义

康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入主中原的顺治帝去世后,康熙帝继位,他亲政后即智擒鳌拜,巩固了皇权统治,接着,康熙帝平定“三藩”,击败了吴三桂等藩王的割据势力,使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稳固,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得到了大大加强。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对于康熙来说,收复台湾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朝中也有不同意见,有的大臣认为台湾远隔台湾海峡,又是一个岛屿,而且,台湾郑军水师作战经验丰富,而清军主力八旗军不熟水性,要收复台湾难度很大,而且有不值得。但是,康熙帝玄烨对收复台湾很热心,也很有信心和决心。随后,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任命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到当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已组成了出具规模的水师,收复台湾的条件逐渐成熟。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第一,郑氏集团一直是侵扰清朝的军事力量,但在“三藩之乱”后期,清廷也已为收复台湾采取了一些措施。

清朝入关之初,八旗军队因忙于打击农民起义军和清剿明朝的残余军事力量,而且,入关不久,对明朝降清的汉将还不敢放手重用,所以,还无暇顾及收复台湾之事。而康熙继位之后,清朝内地的反抗力量逐渐被平息,清廷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固。但是,在当时,明朝的逃亡力量联络了在台湾的郑氏集团,想反清复明,因而,台湾军事力量也经常对清朝采取军事干扰,郑成功甚至还率兵想攻打南京。可是,郑成功在收取台湾之后,于次年便病逝了,由他的儿子郑经继位。郑经利用康熙初年“三藩之乱”的机会,曾率军渡海攻击福建、广东沿海等地。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叛乱,为了保住他在福建的统治,与郑经协作,提供战船给郑经,以换取郑经出兵支援福建。在郑经强大水师的威慑下,泉州、漳州、潮州等陆续投靠郑经。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广东尚之信遭受郑军的打击,战事失利,尚之信便加入了吴三桂的反清联盟,并且将惠州割让给郑经。到了“三藩之乱”后期,清军逐渐占据优势,郑氏在闽粤沿海的势力逐渐被驱逐出去。

郑氏集团虽然在闽粤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但是,仍对清朝有严重干扰和一定的威胁。其一,郑氏不断对东南沿海的侵袭影响到清朝东南赋税之地的稳定,而且对南方民心的稳定有很不利的影响,不利于与民心归顺清廷;其二,台湾的郑氏集团的存在,被认为是明朝正统势力的留存,成为反清复明的最后基地,明朝残余势力便是以台湾为希望,继续进行反清活动;其三,台湾继续孤悬于海峡对面,不利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统一。所有这些状况,使康熙皇帝感到,收取台湾势在必行。

早在康熙初年,清廷就与台湾郑氏集团有了一定的交流。在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病逝不久,清廷就派使者前往厦门,表示要招抚郑经。但是,当时郑氏集团正发生内斗,郑经与其叔父郑世袭矛盾激烈,郑经担心清廷趁机出兵攻台,造成内外受困,因而,郑经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应对策略,他表面接受招抚,但实际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虚以应付。第二年,郑经击败了他的叔父,便向清廷提出“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剔发易衣冠” (魏源:《圣武记》卷8《康熙勘定台湾记》)。而清廷要求的是郑经必须登岸、剃发、易服,因而双方形成对峙。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和清朝的战争失利,全面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主张趁势进攻台湾,但遭到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支持万正色的看法,而康熙帝当时仍在指挥清军对付西南的吴世璠,因而便赞同暂缓进攻台湾。

姚启圣与施琅(剧照)

第二,郑经去世,清廷趁台湾政局不稳,抓住机会收复台湾。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找到了一位非常合适率领清军水师的重要将领,这就是施琅。施琅原是郑氏集团中的人,是深谙海上作战,非常厉害的水师将领。施琅因与郑成功有矛盾,后来降清,曾率领清军经历过一些战事。经朝廷重臣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推荐,康熙帝授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官施琅为靖海将军,令其统帅水师,率水师征剿郑经。

施琅率曾水师先后三次渡海,想攻下台湾,可是,皆因中途出现台风,征战未能获得成功。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又派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先后两次渡海至台湾招抚郑经,但郑经仍顽固地坚持要依“朝鲜例”而不登岸、不剃发、不易装,因而,招抚仍没有能成功。康熙七年(1668年)初,清廷令施琅到京师,仔细商议进兵征讨台湾的整体策略。施琅到京师后,向康熙帝及朝中大臣详细报告了他关于武力统一台湾的整体设想。但是,当时康熙帝刚逮捕鳌拜,“三藩”尚未平定,南方割据力量尚未完全清除,沿海人心不稳,所以,清廷还没有精力和兵力能武力统一台湾,因而,施琅的设想没能被康熙帝采纳,更没有可能付诸实施。不过,康熙帝已经意识到武力统一台湾将是他不仅将实施的军事行动。于是,康熙帝命施琅为内大臣,留在京师,以备收复台湾时能重用。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突然中风而死,郑氏集团又再次发生内斗,这一次,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为延平王。可是,当时郑克塽根本掌控不了局面,郑氏集团的大权实际上被冯锡范、刘国轩所掌握,而郑氏集团中的官员出现了向心力动摇的状况。在这非常时期,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感到郑氏集团前景堪忧,于是,他想当清廷的内应,准备与清朝水师暗中合作。此时,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极好时机,主张向台湾进军。可是,当时的水师提督万正色却反对立即出兵,觉得时机未到。而姚启圣对施琅非常了解,知道施琅与郑氏集团有大仇,必能帮助他出兵击败郑军,于是,姚启圣便向康熙帝推荐施琅,请求让施琅到东南前线来率领水师。当时,康熙帝对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出兵征讨台湾的态度很不满意,于是,康熙帝便接纳了姚启圣的建议,派施琅到福建,担任水师提督,并将万正色调任为陆师提督。

清统一台湾之战示意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十四日二十二日早七时,施琅率领清军水师,发动了对台澎的总攻击。施琅将舰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左路军共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此路军意在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处登陆;中路军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进攻娘妈宫的主力;右路军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率队,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会同中路军从侧面夹攻郑军。此外,施琅还留下约80艘作为后备队,以备应急之用。

决战即将开始,可是,海面上突然刮起台风,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很大的西北风,这风向是施琅没有料到的。风势对郑军有利,刘国轩令郑军趁有利的风势猛攻清军,清军处于十分被动状态。清军船队将朱天贵被炮火打死,舰队阵营有些稳不住。

可是,到了中午,老天爷突然保佑清军了,因台风受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转而刮起南风,风向变得对清军非常有利。施琅见有了风势,立即令清军全面反攻。清舰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围攻郑军船队,郑军被突然改变的风向弄懵了,原本就已贴近清军船队,风向一转,成了近距离的打击目标。激战了不久,郑军全面崩溃,郑军将领江胜战死、邱辉自焚,伤12000人,被俘5000余人;被毁、被缴的战船达190余艘。

刘国轩眼见郑军船队大溃败,知道战局已定,再也无力抵抗了,他急忙率着残余部队从北面撤往台湾,澎湖各岛余下的郑军,皆向施琅投降。此次决战,清军仅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施琅大胜。

施琅在澎湖郑军归降后,禁止杀戮,发布《安抚输诚示》,安抚百姓,以稳定澎湖战后秩序;其次,施琅特意派人医治受伤的战俘,并配发给他们衣服、粮食,而后,再将痊愈的士兵送回台湾;再次,施琅指派原刘国轩的副将曾蜚赴台,劝说刘国轩归降,并拉拢郑军将领,劝其作为内应。此举果然有效,台湾军队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暗中与施琅联络,并劝说其他将领归降施琅。

施琅收复台湾(绘画)

其实,此时守在台湾的郑军人心全乱了,精锐部队在澎湖决战中全折了,战败消息在台湾越传越广,兵无斗志,民不安心。

关于下一步该怎么办,掌权的冯锡范和刘国轩出现了矛盾,冯锡范赞成有的将领提出的进攻菲律宾的建议,但遭到了冯国轩的极力反对,因为远征军只想抢劫,并想逃往海外,这是死路一条。

后来,在刘国轩的力劝下,延平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全心归顺清王朝。至此,郑氏王朝宣布正式灭亡。

第三,清军收复台湾后,施琅力主设府管理,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清廷统一台湾意义重大。

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已经被清军所控制,但是,朝中却出现了争议,关于台湾是否把台湾并入清朝的版图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朝中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台湾孤悬大海之上,朝廷若要安全防守台湾和把台湾治理好,要耗费许多银两,因而,倾向于主张将其弃守。

可是,以施琅为代表的一些大臣,特别是参与平台的大臣,都主张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施琅认为,台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台湾资源丰富,是自然风光很优美的岛屿,势必当纳入大清版图。其实,台湾原本就是中国的岛屿,只是当时清取代明,而郑氏集团一直向明朝称臣。施琅收复台湾之后,清王朝将台湾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区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设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台、膨隶属于福建省。从此,台湾和大陆在清朝又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施琅因平台有大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两岸同根”

清朝统一台湾意义重大:

首先,清政府统一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虽然说清廷是从郑氏集团手里收取了台湾,但是,若是从抵御外敌的角度来看,其实,施琅等是继承了郑成功的事业,台湾归属于清政府,荷兰殖民者等不不再敢卷土重来,沿海诸省也没有外敌入侵的危患。收复台湾,使台湾和东南沿海数省从此得到了将近二百年的安宁。

其次,清政府统一台湾,加紧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沿海数省和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发展。清政府为了割断郑成功和沿海数省的联系,曾实行海禁,造成沿海地区土地荒芜,民众十分困难,甚至流离失所。而统一台湾之后,解除海禁,招民垦荒,沿海一带的经济又开始繁荣起来。此外,台湾民众不少家族的根就在东南沿海,比如,郑成功当时把福建沿海的一些民众带到了台湾,台湾的风俗,很多与福建沿海地区是一样的,说闽南话,保持着闽南风俗,生活习惯是一样的,而台湾统一使这些同根、同缘、同习俗的传统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台湾不仅在政治管辖权上,在地理版图上是中国的台湾,而且,台湾在文化和习俗上也是中国的台湾。

现在,美国想通过在台海挑起军事事端,通过唆使、诱惑台湾的“台独”势力搞独立,这是痴心妄想,台湾属于中国,绝不允许独立,更不允许成了外部势力的附庸。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不容任何势力侵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