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没有保住戚夫人的命呢,其实他是有心无力?丁公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但是丁公向刘邦要一个官职,说完刘邦为什么杀了丁公_刘邦_项羽_夫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吕泽 戚夫人 刘邦 项羽 夫人

本文目录

  • 刘邦为什么没有保住戚夫人的命呢,其实他是有心无力
  • 丁公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但是丁公向刘邦要一个官职,说完刘邦为什么杀了丁公
  • 吕雉为何要拉谋圣张良
  • 我姓吕,吕姓里有比吕布更出名的人吗
  • 为什么一定要等吕雉死后,才开始诛吕
  • 相对于异姓王,晚年时期的刘邦为什么更戒备自己的妻子吕雉
  • 吕泽,功勋比肩汉初三杰、十八侯,为何史无记载
  • 吕泽是刘邦害死的吗

刘邦为什么没有保住戚夫人的命呢,其实他是有心无力

保住戚夫人?刘邦可不是什么情种,他的第一个身份是大汉天子,喜欢戚夫人和刘如意不假,要巩固刘氏统治,让刚刚建立的大汉长治久安下去是更大的愿望。人都需要完美,但恰恰完美是人能力所不及的,无论人位置有多高,能力有多强,他都会留下一些遗憾,刘邦也是如此。

刘邦做了天子后,又有点飘了,认为自己是天子就可以为所欲为了。看着人老珠黄的吕雉和唯唯诺诺的刘盈,刘邦很不屑的哼了一声,回过身看着貌美如花的戚夫人和刘如意,刘邦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对于吕雉这个糟糠之妻,刘邦是有点看不上眼了,要什么没什么,除了凶悍就是刁钻而已。自己这个天子还要像做贼一样处处小心,生怕被老婆吕雉抓到把柄,提心吊胆的日子我不想继续下去了!但是吕雉可不是能随便搞定的,诸吕都是有功之臣,在群臣中有极高威望,尽管自己是皇帝,但还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功臣们的意见还是要充分考虑的,萧何大人不吭气,刘邦也没有什么底气。这位萧丞相,本来也是刘邦要清理的对象,不过刘邦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身边的宿卫之人,也有不少是萧何的耳目,因此他只好无奈放弃,你只要做好你丞相的本分就行了,不和我争夺帝位就好,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戚夫人并不是完全没有依靠,他的父亲也是有功之臣,且手握兵权。但和吕氏相比就差的太远了,本来刘邦当初就是个吕雉的大哥吕泽一起打天下,刘吕之盟是刘邦起兵的基础,吕泽并不受刘邦节制,他有自己的部队,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跟随吕泽立下汗马功劳而被封侯的就是几十个人,这个数量并不比刘邦的旧部少。可以这样说,刘邦尽管是天子,但是权力却被吕氏外戚和功臣集团所分割,他并不能全部说了算。削弱外戚和功臣的势力,本来就是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必须,因此刘邦才动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戚夫人的命能不能保住,不是刘邦说了算,而是吕雉说了算。当刘邦将天下交给吕雉的那一刻,就已经把戚夫人的命运交给了吕雉,吕雉并不是怨妇,但戚夫人不仅是轻敌,而且是政敌,她不仅要争宠还要夺权,这样的人吕雉一定不会放过。当戚夫人想要为儿子刘如意争夺储君之位时,就应该有不成功便成仁的觉悟,政治斗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如果她获胜了吕雉也绝对没有活路。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丁公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但是丁公向刘邦要一个官职,说完刘邦为什么杀了丁公

丁公确实在楚汉战争时,放过了刘邦,也算是救了刘邦一命。但刘邦杀丁公,和丁公本身是否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刘邦这样的人来说,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顺应时变之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同样的事情,他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这就叫做顺势而为或者说顺应时变。

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如果在楚汉争霸期间丁公来投,刘邦不仅不会杀死他,反而会给他加官进爵。因为在那个时期,刘邦要团结所有可团结的力量,达成自己唯一的目标,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刘邦要向天下人做出一个姿态,你们背叛项羽投靠过我,我绝不会亏待你们,项羽能给你们的我都能给,不仅如此我还会加倍,我刘邦要与天下人共利。

因此,无论是韩信还是陈平,以及其他很多从项羽帐下投靠到刘邦手下的人,都没有被刘邦杀戮,而是加官进爵、量才施用,这也是刘邦最后击败项羽的重要原因。可以说项羽不是输给了刘邦一个人,而是输给了刘邦所代表的利益群体。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那么丁公是什么时候来投靠刘邦呢?是天下已定,项羽已经被击败,刘邦已经成为天子之后,丁公才来投靠。而这个时候,刘邦对于丁公的态度就和楚汉争雄时有所不同,刘邦的政治策略也从进取便为了守城成。这个时候刘邦最需要的就是臣子的忠诚,而丁公背叛项羽投靠自己,就成了反面教材,这样的人不杀,天下的人都要仿效他不忠于自己的主公,那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国家秩序如何建立。难道让这些叛臣贼子得到利益,让那些治世之臣寒心吗?

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因此,刘邦命人将丁公五花大绑推出辕门斩首示众,他要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立场:现在天下已定,我需要的是忠于主公,替我治理国家的忠顺之臣。而像丁公这样吃里扒外、背叛主公、见利忘义之徒,不是我所需要的,但现在想凭借这种方式,获得入仕的途径,对不起,此路不通,反而会丢掉你们的性命!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吕雉为何要拉谋圣张良

吕雉为何要拉谋圣张良?

  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虽然朝中大臣们反对,但刘邦并没有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为了保住太子,吕雉想了很多,可是她自己想来想去也没想到好办法,于是她找到了张良,张良最后给了她建议,让她去请商山四皓,后来吕雉成功地请到了他们,并因此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吕雉为什么要拉谋圣张良?(剧照图)

  其实原因也不难猜,因为张良最合适,张良最看得透。

  张良是谁呢?张良是刘邦最不可缺的智囊,是刘邦的头脑。汉家天下之所以能成功,没有张良不行。有多少次他挽回刘邦大军的颓势,败局?数不清,所以,有了问题去找这样一个人,是最正确不过的了。吕后作为刘邦的妻子,共过患难,所以,张良也会愿意帮她这个忙,何况他帮的,其实是太子刘盈。

  对于张良来说,正统是最重要的东西。张良出身六国旧贵族,是根正苗红的正规军的首脑,他就是刘邦的一面旗帜,有了他,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吸收各方力量,之后入主关中,一统天下,正统这个东西,是他最看重的。对于刘邦来说,哪个儿子当皇帝都行,如果能是自己喜欢的当然最好,可是对于张良等人来说,刘盈和刘如意那就太不一样了,吕后是正统,刘盈是正统,出于道义,他也是会帮的。

  何况对于张良来说,吕后虽是一介女流,却极具有政治家的头脑,杀伐果断,和男人没什么两样,这样的人又偏是个护犊子的,根本不用担心她要谋位,她想的就是儿子的位置,帮就帮了。就戚夫人那头脑,根本不够看,他为何还要帮刘如意呢?

  张良本是功臣,刘邦也会很重视他的话,他又刚好是刘盈的支持者,不找他出主意找谁?

抛砖引玉了,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我姓吕,吕姓里有比吕布更出名的人吗

吕布之所以名气大,完全是因为《三国演义》,虽然挂了一个温候的名头,其实他的地位并不高,也没有过多大的作为。

历史上比吕布更出名的,起码有周朝开国第一功臣、并在封神台上分封诸神的姜子牙。姜子牙为姜姓、吕氏,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规矩或习惯是,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以姜子牙名吕尚比姜尚更加准确。

而战国末期的吕不韦,汉朝的开国皇后吕雉,上八仙之一吕洞宾,在名气上并不低于吕布。

如果不单论名气的话,在历史上比吕布地位更高,或者比他有更作为,而且又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那就更多了。

首先是吕尚后人、齐国第十五代国君齐桓公吕小白,他不但是春秋五霸之首,而手下还有三位名臣,其中管仲、鲍叔牙为他开创了霸业,易牙则把自己的儿子煮成汤给他裹腹,并且到最后一代霸主竟被易牙囚禁到无食无水,发臭生蛆后很久也没人知晓。

然后是在位五十八年的齐景公吕杵臼,跟他有连系的也有三位响当当的历史名人,第一位是说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的晏婴晏老夫子;第二位是赖着不肯走,想让他给封官的孔老夫子,但却被晏子给劝阻了;第三位是大名鼎鼎的丑女无盐,不但成了齐景公吕杵臼的第一夫人,而且还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另外那个著名的“一桃杀三士”的故事也与齐景公和晏子有直接的关系。

再后来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白衣渡江”,偷取荆州,害死关羽的“吴下阿(吕)蒙。北宋名臣吕蒙正、吕端、吕夷简。

明末清初有一代大儒吕留良,以及传说中吕留良的女儿叫吕四娘,在她取走雍正项上之物时,并未取得雍正的首肯。

到了现代,有让日寇闻名丧胆的开国上将吕正操。

总之,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吕姓名人举不胜举。

为什么一定要等吕雉死后,才开始诛吕

因为规矩。

吕后是谁?

刘邦的嫡妻,汉惠帝的亲妈,汉少帝的祖母。就算她滥权,甚至违反白马之盟给吕家子弟封王,她也是有资格的。

尤其开国将军里面的吕泽,是吕后的哥哥,更是功勋卓越之辈。

从法理上说,西汉可看作一个店铺,刘邦是创业东主,吕后是老板娘,汉惠帝是法定的二代继承人,汉少帝兄弟是三代继承人。东主和二代继承人死亡后,老太太可不可以代孙子管理家产?

作为掌柜的丞相,家丁的将军,仆役的大臣们,他们有没有权力,对老太太的具体管理资格提出异议?

毕竟这家店铺还姓刘,就算老太太给娘家侄儿一些好处(封王),周勃陈平这些也没有法理去提出反对。

也就是只能等,等老太太死亡之后再灭了吕家,杀了汉惠帝的子孙,换老东主的其他儿子当家主。因为勋贵的地位来自于汉高祖刘邦不是汉惠帝,只要是刘邦的其他儿子当家都可以。

相对于异姓王,晚年时期的刘邦为什么更戒备自己的妻子吕雉

我们知道刘邦有首大风歌,这是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写的:这其中的威加海内归故乡,安得猛士守四方

正是刘邦在平定了燕王藏荼,韩王信,以及陈豨和英布的叛乱之后写的,既表达了他对平定这些异姓王反叛的豪气,又表达了对身边这些人的不信任(比如萧何)

都说诗歌用以咏志,那么在刘邦的另外一首是鸿鹄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另外一种心境: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诗歌(或者叫赋)的背景是:刘邦想废掉他和吕雉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位,换上他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但吕雉为人刚毅,采用了张良的计策,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使得刘邦的想法未能实现。

因此看上去高祖刘邦作此歌劝慰戚夫人,以说明无力更换太子的道理。

但我们冷静的想一想:刘邦如果真铁了心的要废掉吕志以及他们的儿子刘盈,谁能拦得住?

很多人都觉得吕雉有手段,有背景,有军队的支持以及张良萧何的支持,所以刘邦不敢动她。

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有点不靠谱。理由就是刘邦是一位开国皇帝。而且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

对于这样一位开国帝王来说:只要他下定决心想做的事情,谁都拦不住。他连天下都能掌控在自己手中,何况杀几个人。甚至何况杀几千人,几万人?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皇功成万将枯。

要不怎么能有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的说法呢?所以刘邦的这首诗就是安慰戚夫人的。别当真。

那刘邦为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把戚夫人儿子刘如意扶起来当太子呢?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刘邦亏欠吕雉的。

作为刘邦的原配妻子,吕雉无论是孝道还是父道,以及夫妻情分上,都让人没话说。

刘邦在外征战,上有老下有小,都是吕雉在养着。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不利,吕雉作为人质,在项羽军营中待了三年。

这是情分,天大的情分,皇帝也是人。虽然他的人性往往只针对于他的原配妻子与嫡长子。

现在拍的很多连续剧,都将刘邦描绘成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形象。将刘邦建立大汉归结为是时势造就了英雄。

秦汉交替,楚汉争霸的特殊年代英雄人物如过江之鲫,项羽,张良,萧何,韩信,英布,陈豨,项燕,章邯,范增,樊哙,这些人哪个英雄?

为什么只有一个文不如萧何张良,武不如韩信项羽的刘邦得了天下呢?一句天命所为是否太单薄了?

实事确实造就英雄,但英雄也能改变历史。刘邦,朱元璋以及太祖都是中国历史上白手起家的三位皇者,也是帝王中仅存人性的三位皇者。

吕泽,功勋比肩汉初三杰、十八侯,为何史无记载

很简单,吕泽无传,是汉大臣灭诸吕的后续效应。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及《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对吕太后之兄吕泽的定语是“发兵佐高祖定天下“。但仅有此定语,而无实际战功,则不足以服众。

是否因为吕泽是吕太后之兄而享有了其不应该享有的名望呢,抑或另有隐情,其实际战功被人为地淡化了?细考《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吕氏战功受到人为淡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吕泽于汉定天下后受封为令武侯,说明他在武功一道上建树可观。而在《史记》的主要篇章中,吕泽的这一称号并没得到有力的材料支持。幸亏司马迁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时,录用大量朝廷档案,从而为吕氏的功劳,保留了一些蛛丝马迹。

所以

1、虽然记载不多,但记载还是有的。

2、司马迁记载不多,估计是因为他收集不到太多的资料,毕竟吕氏被灭族,资料的收集必然不易。

3、现有记载,应该存在较大的偏差,比如认为吕泽协助保刘盈,应该是牵强附会了。

吕泽是刘邦害死的吗

不是,吕泽是自然死亡。吕泽是吕雉的长兄,刘邦的大舅子。跟随刘邦打天下,功劳极大,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周吕侯,高帝八年卒,谥“令武”,称周吕令武侯。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被执政的吕后追尊为王,谥曰“悼武王”。

吕泽的死亡是自然规律,和刘邦没有关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