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简介(你怎样评价宋真宗赵恒)_真宗_泰山_宋朝

本文目录

  • 你怎样评价宋真宗赵恒
  • 宋真宗赵恒时期的将军都有哪些人
  • 宋真宗赵恒有哪些主要事迹

你怎样评价宋真宗赵恒

宋至道三年(997),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因为他长子发疯、次子病逝,只好由其第三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对于宋真宗其人,后世的争议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他缔造了“咸平之治”,在位期间宋朝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他在宋军总体占优势的情况下同辽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宋真宗赵恒呢?

乾德六年(968),赵恒作为还是晋王的赵光义的第三子出生于北宋都城东京,因为遵从辈分的原因,他最初叫做赵德昌。如同我国古代许多帝王一样,赵恒还没出生便十分不凡,《宋史》记载:“初,乾德五年,五星从镇星聚奎。明年正月,后梦以裾承日,有娠,十二月二日生于开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

赵恒长大一点后,“幼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太祖爱之,育于宫中。”等到太祖去世,太宗继位,赵恒历任韩王、襄王和寿王,并被授予掌管刑狱的重任。而“帝留心狱讼,裁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

至道元年(995),赵恒被封为太子,当了储君,按理说地位甚至在宰相之上,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宫僚称臣,皆推让弗受。见宾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阶及门。”赵恒被其他大臣称臣时,都推辞不接受,而他见到辅佐自己的上宾,都礼待备至,可以说从品德上是非常优秀的。

太宗驾崩后,赵恒本应当顺理成章继位,但权宦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甚至太宗的皇后都勾结起来,共同谋划废掉赵恒。最终,赵恒还是在“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鼎力支持下得以继位。继位之初,赵恒任用主张“清静无为”的李沆为相,减免赋税、休养生息,社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在宋真宗实行宽松社会政策的同时,铁器冶炼技术取得进步,社会生产力提高,土地的耕作面积比上一代多出了足足一亿多亩。此外,宋朝还从东南亚引进了良种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加上一直为后世称道的宋朝经济繁荣发展,北宋进入了后世称为“咸平之治”的稳定时期。

景德元年(1004),北方辽国由皇帝耶律隆绪亲自率军二十万南下讨宋,一时间边关连连告急。鉴于严峻的情况,赵恒在宰相寇准建议下御驾亲征,在赵恒的激励下,宋军将士士气大振,逐渐在战争中占据上风。而辽军方面,作为统帅之一的萧太后多次向宋军提出议和,而宋真宗一方面畏惧辽军的剽悍,一方面厌恶战争,便同辽签订澶渊之盟,以每年的岁币换取双方一段时间的和平相处。

澶渊之盟后,赵恒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好事,便举行封禅大典,此后逐渐懈怠国事。乾兴元年(1022),赵恒驾崩。他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与民休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他好大喜功,又畏惧征战,于是签下并不牢靠的澶渊之盟,还在执政中后期沉迷炫耀自己的功业,疏忽朝政,为宋朝后来的矛盾丛生埋下伏笔。

宋真宗赵恒时期的将军都有哪些人

宋真宗朝的名将,大多是太宗朝留下来的。有的在太宗朝就大放光彩,但也有后来崛起之秀。

曹彬

首先要说的就是曹彬了,曹彬在太祖,太宗朝大放异彩,是军界的红人。

曹彬严于治军,明重军纪,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为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乾德二年(964年),参与灭亡后蜀,迁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974年),灭南唐、伐北汉、攻辽国,迁枢密使。雍熙三年(986年),作为东路军主将,跟随宋太宗攻打辽国,孤军冒进、兵疲粮乏,导致岐沟关之战大败,坐罪降为右骁卫上将军,起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鲁国公。

宋真宗即位后,迁枢密使。 咸平二年(999年),逝世,时年六十九岁,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武惠。 孙女成为宋仁宗皇后,追赠太师、尚书令、冀王。

曹彬的精力在太祖太宗朝已经释放殆尽,在真宗朝没有做过什么有利的大事就去世了。

曹玮

曹彬好像知道要给宋朝留下点什么,于是就给宋朝留下一名大将,他的四子曹玮。

曹宋真宗即位后,改知渭州,驭军严明,赏罚立决。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李继迁死后,曹玮上疏请趁机攻灭李氏政权,但未获准许。他亲自率军带回归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妄动。此后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屡立战功。

大中祥符九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斩获颇多。此后累迁至宣徽北院使、签书枢密院事,因宰相丁谓诬陷,连贬知莱州。晚年历知青州及天雄、永兴、河阳军,官终彰武节度使,封武威郡公。天圣八年,曹玮去世,年五十八。

李继隆

李继隆,在太宗朝建功最多。他打败辽国第一猛将耶律休哥,破李继迁,擒赵保忠。但是在真宗朝,被解出了兵权,澶渊之战,受任驾前东西排阵使抵御辽军。

景德二年去世,时年五十六。

杨延昭

杨延昭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年二十九岁的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

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其实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秦翰

秦翰是个宦官,但绝对算得上个名将。

宋太宗、真宗时,屡次参与抵御契丹以及讨伐赵保忠等军事活动,作战勇教,有谍略,又善于领兵和团结将帅,功勋显著,很受太宗、真宗的赏识信用,一再给予嘉奖提升。

由于他久在边疆,宋真宗特置皇城使一职由他担任,表示对他的特别宠幸。官至入内都知、昭宣使、群牧副使,加领平州团练使。死后一再追赠贝州观察使、彰国军节度使。

历代宦官中参与军事活动的并不少,但像秦翰这样有勇有谋,四十九次受伤,在捍卫边境中屡立大功,而不居功,不揽权,不谋私利的,实不多见。秦翰可以说是宋代宦官中在军事方面最杰出的人才,即使与一般的将帅相比,他亦是相当出色的。

王德用

少时随父出击李继迁,担任先锋,沉着应战,使宋军全师而还。此后历任巡检、指挥使、刺史、团练使、知州、观察使等职,颇著政绩。

嘉祐二年(1057年),王德用病逝,年七十九。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武恭”。王德用有谋略,治军有方,善以恩抚下,颇得军心。他率军临边,未曾亲临战阵,却名闻四夷。因其体貌雄毅,面黑,故有“黑王相公”之称。

真宗时期,宋朝名将很多都凋零了,由于重文轻武的国策,不过输入新鲜血液,导致名将越来越少。武将处处受到压制,没有地位,这是宋朝武将之殇。

宋真宗赵恒有哪些主要事迹

宋真宗赵恒,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宋朝第三位皇帝。

一、幼年成长及遭遇。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封韩王,并改名元休。

  端拱元年(988年),封襄王,改名元侃。

  淳化五年(994年),进封寿王,任开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因其长兄赵元佐发疯、二哥赵元僖无疾暴死,于是被成为太子。

  至道三年(997年),宋光义驾崩,太监王继恩和李皇后合谋宫廷政变,宰相吕端及时察破,以宋太宗的生前意愿为依据和李皇后理论,最后拥立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二、发展经济,整顿吏治。

初时即位,任用名相李沆等人,把全国分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又积极推广铁制器具,引入暹罗良种水稻,使农作物产量倍增,开辟贸易集市,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

真宗时在吏部建立了官员档案,凡犯贪污罪者都记录在案。有过档案的官员,每次晋级或调动职务时,都要向吏部主动申报,并规定,此类官员不得随意更改姓名,这种措施,有效利用了官场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同时真宗实施了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明确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并且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被保举的官员转正后若有违法,保举其的官员也要连带受罚。

为了给天下官员一个良好的廉政理念。真宗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要求百官清心、奉公、修德、务实、明察、勤课、革弊。

真宗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经济贸易繁荣,史称“咸平之治”。

三、御驾亲征、檀渊之盟

自咸平二年(999年)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北宋的都城东京,真宗问百官退敌之策,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迁都。只有号称北宋第一角斗士的寇准,极力反对,谏言道:“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

真宗同意御驾亲征,寇准随同指挥。行到韦城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返回。寇准严肃劝谏:“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陛下驾到,必定能使我河北抗敌军队的士气壮大百倍,假如陛下后退则将使军心不振,百姓离心。敌人若趁势进攻,汴京乃至金陵都将失守,我大宋危矣!”真宗这才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远近各路抗敌宋军见到赵恒的黄龙大旗,山呼“万岁!”,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宋军士气大振,寇准亲自指挥宋军出击,士兵群志高昂,势不可当,这场战争在士气鼓舞下大获全胜,辽后见辽军陷入被动,只得要求议和,真宗认为战争消耗巨大,不宜再战,于是宋真宗服软,接受和谈,并划分条款。史称“檀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檀渊之盟,虽是真宗妥协的产物,为耻辱条约,但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并且低价购买宋朝急缺的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朝,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在一定程度上为北宋经济发展提供的时间。

四、东封泰山、四祀汾阳

澶渊之盟后,寇准被排挤出朝,真宗重用王钦若等人,为了粉饰太平,真宗刻意营造了一种海内生平、国泰民安的现象,向世人昭示自己是真命天子,来加强统治,真宗和王钦若在国家各个地方,制造了很多祥瑞之兆,以此来表现太平盛世。为了奉迎皇帝,王钦若与一些大臣就伺机行事,请求宋真宗东封泰山。于是真宗于景德五年(1008年)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伪造天书”在前开路,并有文武百官随从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历时十七天始到达泰山,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宋真宗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终于前后花了四十七天时间,泰山封禅才结束,虽然泰山封禅结束了,那些阿曲意逢迎之徒也仍然不断向他“竞献祥瑞”,三年以后,真宗又到山西汾阳“祭祀后土”。

天书封祀对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财政产生了重大影响。东封泰山,就耗费八百余万贯;西祀汾阴,耗资更增二十万贯,其劳民伤才,使百姓苦不堪言,为日后宋朝的财政危机种下了隐患。

五、崩逝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节,真宗下诏册立八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即宋仁宗)。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于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 十月十三日,葬于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庙。

纵观真宗赵恒一生,前期真宗皇帝任人为用,鼓励农商,发展经济,整顿吏治,提倡节俭:后期宠信奸佞,好大喜功,追求享受,劳民伤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