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要务是读书做圣贤吗?圣贤会不会有过失你怎么看_圣贤_孟子_孔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圣贤 圣贤 孟子 孔子

本文目录

  • 人生第一要务是读书做圣贤吗
  • 圣贤会不会有过失你怎么看
  • 古代圣贤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都有个子字,这个子字究竟是何含义
  •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
  • 15.老子是不是圣贤
  • “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怎样应用于生活中
  • 据说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经常烧杀劫掠,曾国藩身为饱读圣贤书的大儒,为什么不制止呢
  • 婚后,越来越后悔结婚想离婚,你有过这种想法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
  •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说的对吗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现在看来正确吗

人生第一要务是读书做圣贤吗

第一要务是读书,但不一定要做圣贤。读好书,做好人,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础。

圣贤会不会有过失你怎么看

一,圣贤会不会有过失,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何谓圣贤。

一种解释,圣贤就圣人和贤人。司马迁说:“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二种解释,圣贤就是圣君和贤臣。韩愈说:“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第三种解释,圣贤是指神仙菩萨。《维摩诘经讲经文》说:“圣贤弥勒一雷同。”

上面第一、第二种解释,圣贤都是人。无论什么样的人,是人就会有过失,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产生过失和改正过失的过程。“发扬成绩,修正错误,以利再战。” 就是过去人们对这个过程的具体态度。

至于第三种解释,神仙菩萨之流到底存在与否,那是科学界研究的问题,本文无法说清。就算天上有神仙,神仙也会犯错。比如说《西游记》里的天蓬元帅就是个神仙,他犯的错误是调戏妇女嫦娥,让自己变成了猪八戒。

二,圣贤会不会有过失,这个问题的提出,大概是基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

有人说这话是孔子说的。就我所知,孔子好像没有说过这话。

有人说是士季说的,但士季的原话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姑且不去考证这话的来源。腾出点时间来分析这句话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很浅显,就是人不是圣贤,怎么能没有过错呢?人不是圣贤,反过来说,就是圣贤不是人。那么圣贤是什么?

估计这话里面的圣贤,是指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和亚圣。似人非人。

就拿孔子和孟子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吧。

三,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会不会有过失。

孔圣人也是有过失的。比如他杀死少正卯。

孔子是教书匠,门下有三千弟子。但少正卯也是教书匠,他的书教得比孔子好,孔子的许多弟子就跑到少正卯那里听课去了,许多次弄得孔子的教室里空荡荡的,没有了学生,孔子很是生气。后来孔子当了大官,立即罗织罪名把少正卯杀了。

孔子以权力报私怨,这不就是过失?

当然有不少搞考据的人说孔子没有杀少正卯。那如同许多“红学”考据家说《红楼梦》不是曹雪芹写的、许多考据甲骨文的,说我国历史上没有夏朝那样,是很难扯清的问题。这里不去辩驳。

再说亚圣孟子。

冯梦龙说:

乞丐何曾有二妻? 邻家焉得许多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这四句话都是说孟子,前两句是说孟子的《攘鸡》和《齐人有一妻一妾》两篇文章,我们姑且不去分析。后两句“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金庸老爷子说,起孟子于地下,他自己也说不清。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圣人维护的封建秩序的儒家纲领性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作为亚圣的孟子必然是遵从的。

既然孟子遵从君君臣臣思想,那么当时周朝的天子的确还在,亚圣孟子为什么屁颠屁颠地到魏国和齐国去游说,而不去辅佐周天子呢?这不是亚圣孟子的过失?

有人说,孟子的时候,天下已经礼崩乐坏了,孟子只能去游说魏国和齐国,即使辅佐周天子也无济于事。

“礼崩乐坏”本来就是儒家老祖宗孔子说的,本来也就是儒家极力反对的现象,作为亚圣的孟子居然以此为理由,不去辅佐周天子。岂不是很滑稽?

结论:我的看法是,圣贤也会有过失,不管什么样的圣贤。

古代圣贤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都有个子字,这个子字究竟是何含义

谢邀答题!

孔子,孟子,庄子……

说几句题外话吧。

古代官场书面语中的“子”,最初、最通常的释义是指男人,譬如孔子即孔男人、孟子即孟男人等等。但是这个“男人”,绝非普通男人,而是指有思想,有作为,有建树,有担当的男人。反之则称之为“民”或“百姓”。

而至于后来的狗子、猫子、蚊子、棍子等等,均为引申义。因为民间有人表示不服: 切, 有本事的就是男人?那咱们是什么?咱们难道还是女人吗?

于是就恶搞,把猫、狗、蚊、虫通通冠以“子”的称呼。

但是“子”的原声调是第三声,毕竟可称“子”的人都是名人明星,把名人明星作为动植物名词后缀,自己都缺乏底气,所以狗子猫子的“子”,姑且念轻声,意思是只能小声地、轻轻地发声。

一个字,一幕人性活闹剧,一部文化演变史。

谨此,答毕,谢谢!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只有古代才能有圣贤,现在不可能有了,我认为圣贤得具备这几个条件,淡泊名利《现在哪个不贪》,归隐林间的高人《现在哪都是人》,学识臻化境,不用学习,自己的语言成为一派,太难了,有谁能做得到呢,老子,孔子,朱子,阳明,没有了吧,况且我们是和谐社会,知识经济,没有人在意搞这些老的学问。

15.老子是不是圣贤

有一段话是这样评价老子的一一老子是公认的百家之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前些年我参与过书法赛。内容深邃不懂处甚多,“老子“这部著作其实很早就涉猎过,只因琐碎冗繁,粗粗翻阅早已不甚了了,但知道其为巨人,难以望其项背,道德经就子丑寅卯不知所以了!

但老子在心目中超越了孔子,尤其老子的旡为而治简直视为旡上。佩服之至!

才疏学浅,不敢言说,不当之处恐有亵渎。

老子不聖贤谁聖贤?

“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怎样应用于生活中

“不为圣贤,即为禽兽”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二句话,看似很高大尚,但并不是真心的话,而是一句自我标榜的话。

曾国藩说了“不为圣贤,即为禽兽”,但他是圣贤呢,还是禽兽呢,这得站在不到立场上看。如果站在当时的统治者清王朝的立场上看,他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被清王朝誉为“中兴之臣”,他就是“圣贤”。如果站在当时的劳苦大众立场上看,他极力维持一个腐朽没落,以使大众民不聊生的政权,为此而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用百姓的鲜血换取头上顶戴,那么他就是“禽兽”。

顺应了历史潮流,并为大多数人谋幸福者,才称得上“圣贤”。

“只问耕耘,不为收获”。但扪心自问,世间真有这样的人吗?人活在世上,首先为生存,为生存肯定会为收获,没收获你喝西北风呀,喝西北风你能活在这个世上吗。农民种地是为收获粮食,工人做工是为挣工资,这都无可厚非,是人之常情。

人在世上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果实,就是高尚的人。只怕世间有些恶人,挖空心思,掠取他人血汗,却还装出一幅高尚的样子。

据说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经常烧杀劫掠,曾国藩身为饱读圣贤书的大儒,为什么不制止呢

曾国藩位列晚晴四大名臣,也是饱读诗书的鸿儒,这一点是人尽皆知的。不过,有些人或许会感觉奇怪:一个修习孔孟之道的大儒,为何会纵容湘军屠戮太平天国军民呢?

可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也正因曾国藩信奉修、齐、治、平,满脑子想的都是“忠君”,所以才会对反清的太平天国尤为痛恨。

说起曾国藩这个人,或许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不过,要理解他屠戮太平天国军民的行为,倒也没有那么复杂,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曾国藩是科举出身,读圣贤书不假,但被灌输的更多的却是忠君理念。

曾国藩的父亲,便曾想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然而终其一生,他也没能实现这一宏愿。所以,这个份期许最终落在了曾国藩这代人身上。曾国藩自幼读书就很刻苦,一心考取科举。而发展到明清时的科举,已经成了典型的八股取士。

可以说,曾国藩所学、所写、所信的东西,都是忠君的那一套。从这一点来讲,曾国藩对清王朝是有着浓厚的感情的。面对太平天国军民,曾国藩并不心慈手软,而是将他们视为仇敌。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具有反清的进步性,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殃及了许多无辜百姓。

在洪秀全发动起义、四处征讨时,曾国藩正在家丁忧。当时,清朝的八旗军队日益腐朽,故清廷允许地方组织团练。面对太平天国的“作乱”,曾国藩决定招募乡勇,誓死镇压这些乱匪。

所以,在曾国藩和湘军头目眼里,镇压太平天国,也有复仇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如此一来,曾国藩势必不会手软。

再者,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为了鼓励士兵的战斗热情,放任掳掠也是一种手段。

这个问题是比较好理解的。在战乱年代,封建统治者要让底下人跟着拼命,有一个最直接的法子,那就是让允许士兵在获胜后进行一定的掳掠。这一点,不仅曾国藩采纳了,洪秀全的太平军也是如此。

婚后,越来越后悔结婚想离婚,你有过这种想法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

谢邀回答,钱钟书围城“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婚后就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围城,只有不断地和自己和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才能将困苦的日子活出质感来。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婚后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也不喜欢,因为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毕竟婚后的日子过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如何经营,并不在于婚前爱得多么热烈。哪怕一地鸡毛?为了孩子还得继续。即使再好的婚姻都有离婚的念想,能走完一辈子的婚姻,应该是没有一方出轨、家暴的,否则大部分都会让婚姻解体,难以承受。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也是 。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说的对吗

这句话是教导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读书的孩子,学习时不分心罢了!没别的意思!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现在看来正确吗

说说读书这件事

读书的历史渊源

中国人从古至今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学而优则仕,忠君报国思想世代相传,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科举制度自隋唐至清晚期有1200多年的历史。读书成为中国学子们的报国之门。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便应运而生,也是一种必然。

专心致志读书的重要性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的本意在教导读书的重要性,是一种学习的启蒙之说。是劝导学子们要有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才能学好古圣贤书中的学问和智慧。它并没有死读书,读死书的意思在里边。所有不要错解其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中华学子的理想与归宿。圣贤之书,总体囊括了古人对这四点的整体智慧。所以读书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是一个人提高个人智慧的最佳途径。

先读书,后实践,是人生成长的逻辑

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死读书的代表。认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是正道。当然他说得没有错。但人生的成长有其规律,人智慧的成长也有其规律。

三字经中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专心读书的重要性在三字经开章明义,说得很清楚。窗外事,纷繁复杂。如果没有先行在头脑中导入一定的智慧,就会真的成为一种“习相远”的状态,从而长大后变成了“性相远”的地步,人生可能便会误入歧途,耽误了大好年华。

所以专心致志读书是学子的必然途径,一点不为过。当你头脑中有了一定的智慧,再去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才能建立正确的看法和有所建树。

读书的意义

1、搭建起优秀的世界观

世界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通过读书可以建立起一个基本的雏形。

你的家,你的社会,你的国家是什么样子?通过读书可以让你认识一个曲折而辉煌的伟大中国,你可以认识事物的发展有着起伏波折的轨迹和优美婉转的旋律。

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通过读书你可以认识世界滚滚洪流,浩浩汤汤,有着核心的推动力量。认识到核心力量是什么,才能定位未来自己的能力导向。

2、搭建起优秀的人生观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角色是什么?通过读书,建立起世界观的雏形之后,带着智慧去思考,你会逐渐地认识人生是什么。你会给自己想好一个在社会中的角色,并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一个人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通过读书,你会看到和读懂各种能力是什么。这些能力哪些是你需要的,它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和过程。这样,你就能明白怎样给自己确定能力成长的道路,不会迷路。

3、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方法论

成长的阶段性特点是什么?通过读书,建立起世界观和人生观,你已经变成了一个有智慧的人,进而走上你自己的路。一条路有直线,也会有曲折,有各种交通工具,需要各种驾驶技术。因此通过吸收前人的智慧和你面临的实际情况,你就能为自己找到行走的理论。通过读书,你也能看遍风雨沧桑和之后的阳光灿烂。让你始终能够唱着歌走过人生之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