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uding(历史上的华夏九鼎真的存在吗)_秦国_史记_周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jiuding 秦国 史记 周朝

本文目录

  • 历史上的华夏九鼎真的存在吗
  • 夏朝的九鼎分别代表哪九个州
  • 西周的九鼎在洛阳,为什么不放在丰镐
  • 史记记载嬴荡举鼎有何深意,秦武王求九鼎的真相是什么
  • 古代的九鼎到底是什么
  • 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

历史上的华夏九鼎真的存在吗

豹眼认为,华夏九鼎是真实的存在,只不过后来搞丢了,现在不清楚在哪里。但不该据此怀疑它曾经的存在。

夏九鼎

《史记·封禅书》记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命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了九鼎。以九鼎烹煮牲肉祭祀上帝和鬼神。

豹眼认为此事是可能的,理由是,夏朝初期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青铜铸造业已经相当发达。各州进献青铜不难,而且具备了青铜冶炼和铸造的技术,铸造九鼎也是现实的。

《越绝书》记载:

“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既然能以铜铸造兵器,那就能以铜铸造九鼎。

《墨子·耕柱》记载:

“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按照墨子的说法,夏朝开国帝君夏启命蜚廉开采铜矿,在昆吾铸造九鼎。这与九州贡献青铜铸鼎的说法不同。

豹眼认为,这并不矛盾,很可能九州贡献的青铜不够,只是象征性的进献一部分,而主要是由蜚廉采矿为主。

有说法认为,夏朝不具备铸造那么大鼎的技术,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能造小的青铜器,就能制造大的。到底能制造出多么大的,九鼎就是最大的,最顶级的技术。

究竟多么大,绝不是后世认为的那么大,大到铸造不出来的地步。

现存商朝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目前发现夏商周时期最大的,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后母戊鼎不足一吨,豹眼认为,九鼎也不会比他大很多,绝不至于几十万人都搬不动的地步。

《左传》记载了九鼎铸造的情况:

大禹划分九州,夏启命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九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派精工巧匠将其刻于九鼎之上,以象征九州。

这的确是天才的想象,以九州鼎象征天下九州,昭示天下一统及王权的高度集中。

九州鼎成为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也成为取得全国政权的代名词。

但是,九州鼎究竟是指一座鼎还是九座鼎,存在争议,有待考证。

豹眼认为,这个质疑很有道理。因为既可能每一州铸造一鼎,九州就铸造九个鼎,但也可能将九州风物铸造在一个鼎上,将此鼎命名为九州鼎,简称九鼎。

商周时期九鼎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

商汤灭掉夏桀以后,就将九鼎迁移到商都。盘庚定都殷之后,就把九鼎再迁移到这里。

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夏启安置九鼎的地方,并不是铸造九鼎的地方。这里就有一个移动的过程。

既然夏启能够移动,商朝时期运输技术更为发达,自然也能够移动,这不足为奇。

但究竟是九鼎还是一鼎,依然不能确定。

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鼎的使用,曾有严格的规定:

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只有天子才可以用九鼎。

这是礼制的规定,明显是指鼎的数量,但这个鼎在规模上就与夏启所铸造的九鼎大不相同了。无论天子、诸侯,还是士大夫,他们日常使用的鼎在规模上就小多了。

就算是天子,在祭祀祖先、鬼神时行九鼎大礼,也不可能频繁使用镇国之宝的夏九鼎。因为搬来搬去不方便哦,再铸造一些规模小一些的鼎是很可能的。

夏九鼎已成为王权的象征,未必就是常规使用的祭器,更不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器皿。

《墨子·耕柱》记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殷商继承了夏朝的九鼎,周人又继承了殷商的九鼎,但是不是原样接受而没有任何改变,并不清楚。

豹眼认为,商、周继承了前朝的九鼎之后,也有可能将其镕毁,重新铸造了新鼎。

成语“镕古铸今”、“革故鼎新”就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把旧的镕掉重新制造新的。

但这些成语并没有直接说明,夏商周三代是把前朝的鼎毁掉而铸造了新鼎。或许仅仅说明制造新鼎时,所采取原料的一种方式。

这不影响九鼎是否真实存在过。

《史记》记载:

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过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置于该城,并请周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

《史记·周本纪》记载:

成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豹眼据此判断,九鼎真实存在过,不管是九鼎还是一鼎,都不应该怀疑他的曾经存在。

这就好比是秦始皇制作的传国玉玺,不管其后期如何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到底在哪里丢失,何时丢失,都不应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因为九鼎与传国玉玺一样,虽然都是天才的创举,但是一个很现实的创意,并不是不可为之而完全凭空想象的东西。

再如传国玉玺并不是夏商周就有的东西,到秦始皇时才出现。秦始皇没有去臆造传国玉玺是从夏商周而来,以示秦朝一统是上天旨意。那么,没有夏九鼎的话,商、周也完全没有必要去臆造九鼎是继承夏朝的。

如果夏朝没有九鼎这个东西,商、周想到了这么一个好主意,直接自己造一个就是了,完全没有必要故弄玄虚,说是前朝的东西。

反倒是前朝有了这个东西,就如传国玉玺一样,谁得到谁就有了正统性。如果没有秦始皇制作的传国玉玺,后世也就不会去伪作得到了它,并借此称帝,以昭示其得到天下的合法性。

因此,豹眼认为,在西周时期,不管几鼎,不管是否“镕故铸今”,九鼎还是真实的存在。

九鼎的最终归宿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弱,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最要紧的就是惦记九鼎这档子事。

楚王问鼎

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史记》记载: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楚庄王惦记九鼎,想亲眼看看究竟是啥样的神器。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把此事糊弄过去,楚庄王悻悻而归。

后来,楚灵王也一度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

按理说,让天下诸侯目睹一下九鼎的风采,正是宣示天威所在,但周定王却忌讳得很,诸侯王连看一眼都不行,这就存在疑问了。

此时,这个九鼎是否还存在就难说了。

秦王夺鼎

《战国策》记载,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

这时候,楚顷襄王、齐王也希望得到九鼎。周赧王周旋于楚、齐、魏、韩之间,力保九鼎不失。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巡视宜阳,然后直入洛阳,以窥周室。

周赧王遣使郊迎,秦武王直接进入太庙明堂中,欲窥九鼎。

秦武王指着雍字鼎叹道:

“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

秦武王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想把雍州鼎弄回秦国去。

守鼎的官吏说:

“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这个守鼎的官吏也是个半吊子,你说周武王定鼎于此,无人敢动也就算了,居然说“无人能举。”

“无人能举”并不表示无人不可移动,想不到秦武王是个傻二愣,不信这个邪,居然想试一试。

秦武王用上吃奶的劲,将鼎抬离地面半尺,正要迈步,不想失手,咔嚓一声,鼎坠于地,砸在脚上,将胫骨砸断。由于失血过多,秦武王气绝而亡。

这就是“武王举鼎”的故事。

但这事在《史记》却有不同的记载。

《史记·秦本纪》记载: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

司马迁记载此事,只说与孟说比赛举鼎,但没有明确说在哪里、举的啥鼎。

看来司马迁有所保留。

也有说法是,秦武王举的是“龙文赤鼎”,但无法确证这就是九鼎中的“雍鼎”。

秦武王死后,其弟继位,是为秦昭王。

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周赧王驾崩,周民遂逃亡东方。

《史记·秦本纪》记载:

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

《史记·周本纪》记载: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惮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秦昭王将西周国灭掉,得到了九鼎宝器,而把西周公迁到了洛阳城南惮狐聚。

秦庄襄王时又灭掉了东周国,东西周都属于秦国,周朝彻底灭亡。

但是九鼎的下落就成了一个迷。

据说,秦灭周后的次年,就把九鼎西迁咸阳。但秦始皇灭掉六国,一统天下时,九鼎却不知下落。

传说秦国西迁九鼎时,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东巡时还派人打捞,自然是徒劳无功。

这些传说,豹眼认为就是扯淡,故弄玄虚而已。

从这些史料来看,秦国灭亡了周朝,九鼎归秦国所有,但到了秦始皇时却不见了。

这怎么可能呢?

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关键在于秦国历代国君都颇有作为,国基非常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动乱。

如果九鼎归属秦国,没有再丢失的任何理由,唯一的可能就是秦国自始至终根本就没有得到过九鼎。

九鼎是王权的象征神器,秦国为了名正言顺的号令天下诸侯,继而以天意讨伐各国,就假托得到了周朝传承的九鼎,以证明其继承天下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一般而言,秦国得到九鼎不仅不会秘而不宣,更可能主动示人,大张旗鼓地渲染一下。

但史料记载都很简单、模糊,司马迁也是一笔带过,没有任何附加说明,这也说明了秦得九鼎的真实性不足。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几乎是原样采用了这些说法,并没有任何补充。

从有关资料分析,九鼎很可能是一鼎,而且也不是大的离谱。就算秦武王力能举鼎,也就是一个大力士的力量而已。

就此看来,几个人或数十人移动一下也不是难事。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九鼎震动。威烈王命韩、魏、赵为诸侯,这说得是三家分晋故事的后续。

在这里,只是说九鼎震动,但没有说明具体情况。这是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分界的时间节点,九鼎一震,春秋变战国。

豹眼查阅史料,没有发现后世对这次九鼎震动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九鼎的最终下落是周朝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但《周本纪》没有记载。

如果把“九鼎震”理解为九鼎丢失,似乎不妥。此时,周朝虽然已经衰弱,王室权威不再,但还到不了将九鼎藏匿或者销毁的地步。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秦灭掉西周国,这时周朝完全失掉权威,事前将九鼎销毁的可能不大,但藏匿起来倒是非常可能。

秦昭王将西周公迁移到惮狐聚(离洛阳城南一百五十里的梁、新城之间),其意难道是为了寻找九鼎吗?不得而知。

虽然史料说,秦昭王得到了九鼎,并在七年后,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国,周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九鼎的下落记载很模糊。只说是秦国将其西迁咸阳,还传说在迁移时,飞到了泗水中。

还说九鼎中一鼎飞入泗水,另八鼎迁入咸阳。

这咋可能呢?今天的认识,这不就是睁着眼说瞎话吗?

因此,豹眼认为,在秦灭周之前,九鼎已经丢失,最大可能是被周室王族或大臣藏匿下来。

《史记·封禅书》记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同样是《史记》记载,在《封禅书》中的说法是,周朝德衰,宋国社稷灭亡,九鼎不见了踪影。

据此说法,武王灭商后,将商朝后裔分封在宋,祭祀周朝祖先,九鼎似乎是继续由周朝后裔也就是宋国据有。随着宋国的灭亡,九鼎也就不见了。

因此,豹眼认为,夏朝已经具备了铸造青铜器的技术,大禹或其子夏启铸造九鼎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天才的设想。

至于商、周传承,是否“熔古铸今”,将夏九鼎毁掉重铸新鼎不得而知,商、西周时期九鼎存在是可能的。但随着宋国或周朝的灭亡,九鼎就不见了天日。

秦国根本就没有得到过九鼎,为了掩人耳目、号令天下诸侯,秦国假托得到了九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有人想一睹九鼎的神采,秦始皇实在包不住了,就说飞入了泗水中,而且装模作样去泗水中去打捞。

都清楚秦始皇是在做戏,但秦已经统一天下,谁还敢说秦始皇是在扯淡呢?

这如同秦始皇弄的那个传国玉玺一样,失而复得,只不过愚民而已。

唐宋时期的九鼎

武则天登基后,利用儒、佛、道的思想来巩固地位,于是命人重新铸造了九鼎。

因为一直有大禹铸九鼎之说,武则天也清楚九鼎难求,就干脆自己铸造一套得了。

不清楚九鼎究竟是一个还是九个,干脆一股脑儿造了九个。

神功元年(697年),鼎成,将其安置在洛阳明堂当中:

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鼎名日观,青州鼎名少阳,徐州鼎名东原,扬州鼎名江都,荆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都,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56万余斤。

《资治通鉴》引记: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697)……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800x120=216,000斤);梁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

就武则天造的九鼎,恐怕夏朝是造不出来的。但后世因为思维惯性很容易以武则天所铸造的九鼎去想象夏九鼎,也就让夏九鼎更加神奇莫测。

到了宋朝,宋人不甘寂寞,照样画葫芦,也做成了九鼎。

《宋史》记载:

“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

宋徽宗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了九鼎,并仿造明堂,在汴京城中太一宫之南建造九成宫,内有九室,陈列九鼎。

中央之鼎为帝鼎,东方为苍鼎,南方为彤鼎,北方为宝鼎,东北为牡鼎,东南为冈鼎,西南为阜鼎,西方为晶鼎,西北为魁鼎。

政和七年(1112年),又铸造了“神霄九鼎”,分别命名为:

“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梧祀天贮醇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曜炼神之鼎”、“苍龟大蛇虫鱼金轮之鼎”。

这就有些不太严肃了,之后徽钦二帝也就被金国俘虏了。

由于唐、宋时期,重铸九鼎的原因,后世对于九鼎的概念也就很自然地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但究竟历史真相如何,只能等待考古发现。但愿不要等的太久,希望九鼎早日盛世再现。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夏朝的九鼎分别代表哪九个州

相传禹创建了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并将天下分为九州,并用各地上贡的青铜铸造了九鼎,象征着王权和九州一统,后世多用九鼎来象征着天下!

最早关于九州的记载来源于《尚书·禹贡》,书中描述的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后世各朝对九州说法不一,分类也稍有差别;诸如周时徐、梁二州被分别并入青州和雍州(出自《尔雅·释地》)故而周时又只有七州;而又因冀州过于辽阔,又从中分离出并州、幽州、营州三州,故有时九州又被称为十二州(《周礼·变官·职方氏》)。

虽然关于“九州的具体是哪九州?”有所争议,但是差异并不是太大;而人们一直争论不断的关键点是九州版图到底有多大!

归纳总结后,大致可分为两个派别:《周礼》派和《河图》派。二者差异之处在于《周礼》派中是以周朝统治地区划为九州,九州头统治版图大小大致和周统治区域别无二类,《河图》派则一直认为禹发迹于今山东地区,而后经过了几百年时间,部落不断地向西迁移,大概到了周朝时,中心区域迁到了河南地区。基于此,这一派故此认为禹统治时期的九州整个版图不过现在山东省那么大,也更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周礼》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 ——《吕氏春秋》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尚书》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尔雅》

上述四书中记载支持前者理论,下述三本书记录的内容支持后者!

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初学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后汉书》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淮南子》

从成书时间来看,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书都倾向于九州的版图接近周朝的统治版图;而从汉以后的成书则支持禹时九州版图为先今的山东地区。为何后世的书完全推翻前朝的书中记载?这也反映了后人之人修书时发现了《周礼》派的记录确有不妥之处,经过仔细研究和慎重考虑,再结合禹治水的地方,认为《河图》派的观点更加合理,更加经得起推测。

个人也觉得也偏向于后者,周时记录者估计是错误把自己统治地区理理所当然代入到了夏的统治区域了!如今证明面积大小没有意义,重要的这种文化被传承下来:汉时将全国分为十三州,晋时分为十九州,当政者既保留了老的叫法也了结合时代发展。

虽然现在九鼎早已不知所踪,九州的说法已经不常用了,但是我们嘴边长挂着的“神州大地”、“一言九鼎”等一系列词语就说明了我们早已将这个文化融入到血液和灵魂之中了。

西周的九鼎在洛阳,为什么不放在丰镐

一、洛阳一带是黄帝子孙繁衍圣地,安放于此表明周也是黄帝子孙;

二、九鼎是祭祀用品,放置于此是要进行祭祀;

三、收拢人心,表明周灭商是正统继承。

史记记载嬴荡举鼎有何深意,秦武王求九鼎的真相是什么

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让九州子民贡献青铜,打造了九鼎。九鼎在当时象征着天下九州,可在后世,却象征着天子威仪。

九鼎不光是夏朝的镇国神器,到了周朝,九鼎依旧是天子的象征。周公旦将九鼎放在洛邑城中,以示周王室的权威。

可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的战斗力一落千丈,诸侯王们纷纷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尤其是楚国的楚庄王,他曾经跑去洛邑问周天子:九鼎究竟有多重啊?

这就是问鼎九州的由来,表面上是问鼎的重量,实际上则是在挑战周天子的权威。你说周天子能不生气吗?但是生气也没办法,当时楚国强盛,而周王室已经衰败了。

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就更严重了。秦惠文王、楚顷襄王等人都在积极地争夺九鼎的控制权,吓得周天子瑟瑟发抖。

不过这些争夺九鼎控制权的案例中,最特别的当属秦武王嬴荡了。为啥?因为秦武王为了举大鼎,把自己给搞死了!这是什么情况?

一、秦武王打开东出之路,因此有了窥探九鼎的想法。

秦武王嬴荡,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笑话。毕竟他举大鼎而亡,连个儿子都没有,结果让弟弟秦昭襄王嬴稷捡了个大便宜。

其实秦武王在秦国历史上,还是很有作为的。尤其是他拿下了宜阳以后,秦国对外的视角就完全不同了。可以说秦武王拿下宜阳,是为秦国日后东出,打开了一个口子!

办了这么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秦武王当然要庆祝一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洛阳看看周天子的近况。

因此秦武王带着一大帮大力士前往洛阳,看看周赧王咋样了。到了洛阳以后,秦武王直接进入周天子的太庙之中,这才发现了制作精美的九鼎。

这些大鼎当中,秦武王一眼就看上了雍州鼎。他觉得雍州鼎和秦国的气质最相配,所以打算把这玩意儿带回去。

可是守着大鼎的人表示:这玩意儿自从周武王放在这儿以后,就没人移动过,实在是太重了,不可能有人能举得动。

这守着大鼎的人未免话太多了些,可恰好说中了秦武王的心思。秦武王是个非常喜欢大力士的君主,他本人也是个著名的大力士。既然守鼎人说没人可以举起这大鼎,那秦武王自然是想要试一试了。

结果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秦武王果然将大鼎举到了距离地面半尺的地方。他觉得这还不够,居然还打算走两步,好家伙,未免也太不把九鼎放在眼里了吧?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史记》

结局自然是非常凄惨,由于大鼎太重,秦武王失手将大鼎掉在了地上,正好砸断了秦武王的右脚,顿时血流不止,秦武王就这么在一片哀嚎声中去世了。

二、秦武王没事儿为啥要举大鼎?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或许就是秦武王的心态了,他力气很大,这是没话说的。但是身为一名君主,难道真的只是想要靠自己的力气征服九鼎吗?我看他没那么傻吧?

实际上,秦武王来洛阳转一圈,主要目的就是彰显武力。洛阳这地方很特别,距离韩、魏、赵、楚等国都不算远,消息也极容易传播到这几个诸侯国中去。

秦武王就是想要挑战一下周天子的权威,以此告诉周围的那几个国家:秦国不好惹,你们还是当心着点!

秦武王如果真的把大鼎给搬回家了,周围这几个诸侯国,究竟是什么态度呢?这才是秦武王最想知道的事情。

  1. 如果他们害怕秦国的军事实力,对此三缄其口,那么事情就好办了,将来秦国可以各个击破,把这帮诸侯国都给消灭了。
  2. 如果他们对此议论纷纷,甚至打算联合起来为周天子讨回公道,那么秦武王也能得到另外一个信号:山东六国不好惹,随时会团结起来,秦国想东出比较困难。

九鼎就是一个试金石,可以看得出山东六国联合与否。只可惜秦武王的表演过了头,把自己给砸死了,这出戏就不太好看了。

三、秦武王的弟弟,为他把面子给挣回来了。

秦武王被砸死的时候,并没有子嗣,所以秦国国君之位,便落在了秦武王的弟弟嬴稷手里。嬴稷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当政以后,并没有秦武王时期那么嚣张,他选择韬光养晦,储蓄国力。在芈太后(嬴稷生母)的治理下,秦国的生产力蒸蒸日上,而山东六国也少有对秦国发动联合进攻的情况。

一直到了秦昭襄王60岁的时候,芈太后交还权力,秦昭襄王这才任用白起大杀四方,打得周围诸侯国们嗷嗷直叫。

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又想起了哥哥秦武王当年在洛阳的惨剧,他打算为哥哥挣回点颜面,所以大军长驱直入,攻入了洛阳。

当时的周天子周赧王兵败被俘,九鼎就这么落在了秦昭襄王手里。秦昭襄王倒也不客气,二话不说,就把九鼎给运回了咸阳。

好家伙,周赧王郁郁而终,九鼎被搬到咸阳,直接预示着800多年的周王朝走向了灭亡。可算是给秦武王出了一口恶气了!

总结:东西周相继被灭,周朝才算彻底完蛋。

秦昭襄王灭了周赧王以后,顺带着将西周公迁走,吞并了西周公的所有地盘和百姓。这个时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周朝还没有彻底完蛋。

可是到了秦昭襄王的孙子秦庄襄王时期,秦军又吞并了东周国,自此东周国、西周国都落入了秦国的口袋里,周王朝失去了祭祀之地,自然也就真正意义上灭亡了。至于九鼎,其实放在周王室身边,也是个祸害。

参考资料:《史记》

古代的九鼎到底是什么

西周礼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就是列鼎制度。鼎是祭祀所用的礼器。祭祀规格大小也决定了地位尊卑,所以被用于“辨等列,明尊卑。”

传说,在夏朝时期,大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青,兖,冀,徐,豫,雍,凉,荆,杨九州。《史记·封禅书》有载:“禹收九牧之兵,铸九鼎。”没一个鼎象征着一个州,在鼎身刻有各个州的名山大川,奇物异事,从此九鼎成为了权利的象征。每到兴盛到时候就会出现。

九鼎在夏朝衰亡后被运送到了商朝国都,后来在商朝灭亡后,九鼎又被迁往周朝国都。周朝衰落,九鼎消失不见了。在《墨子·耕注》中有所记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可以看出,九鼎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有所类比的话就像秦始皇命李斯用和氏璧雕刻的传国玉玺一样,代表了王朝的正统行。但是九鼎显然要比传国玉玺更加珍贵。然而两件国宝都已经遗失。

在东周时期,春秋五霸之一楚庄公曾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重量,被看作是窥视国器,有意取周而代之的象征,被称为:“问鼎天下”。但是被周朝大夫言辞拒绝了:“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但是诸侯对九鼎的想法从来没有断绝过,周王周旋于列国之间,令他们相互制约,终究全是勉强保住了九鼎。秦武王曾入洛阳,对九鼎非常感兴趣。指着雍州鼎说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看守九鼎的官员说:“每鼎有千钧之重,武王定鼎于此,从未移动,无人能举。”秦武王不服气,最终扛鼎而亡。

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时,九鼎已经下落不明。后来武则天和宋徽宗都曾重铸九鼎。但是夏禹所铸九鼎最终依然还是下落不明。

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

九州鼎是夏朝大禹以九州进贡的青铜所铸,九个鼎分别刻九州山川河流,象征天下九州,是至高无上权利的实体化,四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神秘的九州鼎也下落不明,但我认为九州鼎是存在的,因为很多故事和历史记载了九州鼎。

秦武烈王举鼎而死

秦武烈王天生神力,且争强好胜,在攻打下韩国的宜阳后,周赧王害怕秦国,派人迎接秦武王,秦武王借口说周太庙中有象征天下的九州鼎,想见识见识,到了太庙又想试试鼎有多重。所以举起了一个鼎(好像是豫州鼎),但因为力竭不支,鼎落地砸断了秦武王的腿,不治身亡!年仅23岁。

楚庄王问鼎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打败晋国后得周天子封候伯,楚庄王借机询问周天子九州鼎有多重,表明了出国意图觊觎天下权利的野心,“问鼎中原”就出自这里。

史记记载秦得九鼎

史记中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取九鼎入秦,或许九鼎正安静的呆在秦始皇的陵墓中,与秦始皇一起尘封在地下。

关于九州鼎下落还有周迁都时落入河中,还有周王朝衰弱,怕大国抢夺,溶鼎制钱,两种说法都不太可信,尤其是九州鼎已经至高无上权利的象征,周朝不可能自毁,我还是希望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依然静静地躺在地下,或许就是秦始皇陵墓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