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的性格特点?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徐晃怎么死的_将军_汉中_刘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徐晃 将军 汉中 刘备

徐晃的性格特点

三国时期不乏驰骋沙场而又好思善谋的良将,徐公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徐晃早期效命于车骑将军杨奉。李催、郭汜乱长安时,徐晃劝杨奉出兵保驾,然后迎天子建都洛阳。徐晃之计与荀彧、田丰等人不谋而合,只是他阐述得不够清楚,想得不够深远。曹操灭袁绍时派徐晃攻取易阳。为了劝降易阳令韩范,徐晃写了一封信陈说胜败利弊,然后将信射入城中。韩范看了信,便举城投降。曹操在为《孙子兵法》注释时,曾写道“圣人之用兵,战而时动,不得已而为之”。徐晃深知兵伐的害处,为曹操树立名誉,致力于息兵养民,以理服人,可见他是位社稷之才。曹操欲屠易阳城,徐晃进言::“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诚,则莫不望风。”曹操听了徐晃的劝说,放弃屠城,果然有其它城县来降。“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厉”,徐晃以一个谋士的角度为曹操长远的大业考虑。他提倡以仁治国,以德服人。《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徐晃正是一员明晓国之大事的将军。曹操出征马超,到达潼关,担心不能渡过黄河,就求计于徐晃。徐晃答:“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蒲渡坂津,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使,大破马超。常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徐晃提出偷渡蒲坂津的计划就是基于他对敌人的深透了解。而他仅仅从“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就可以看出“其无谋也”,眼光之准,分析之透彻,实在是寻常的武将不可攀比的。刘备派遣陈式袭击马鸣阁,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徐晃击败陈式。蜀军大乱,不少人跌入深谷,损失惨重。曹操赞道:“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迂直之术,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了迂直,就可以利用地形制胜。刘备先占定军山,而后得汉中,就是听取了法正的迂直之法,避免正面作战,以巧打快。马鸣阁之战中,徐晃看准地形,正面打击刘备的部队,占领有利地势,阻挠刘备的进攻。可见徐晃也晓通迂直之术。由上可见徐晃不仅作战英勇,而且眼光长远,洞悉人心,晓明国事,精于兵法。在加上他治军严谨,实在是难得的智勇双全的大将。

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徐晃怎么死的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十月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又进封徐晃为杨侯,与征南将军夏侯尚在上庸(湖北竹山西南)攻打蜀将刘封,破其军,刘封逃回成都后,被刘备赐死。因徐晃镇守阳平,迁封为阳平侯。后孙权派部将陈邵守襄阳,徐晃与曹仁共击陈邵,攻克了襄阳。黄初三年(222年)九月,魏文帝曹丕率军首征东吴。魏文帝命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洞口,大将军曹仁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围南郡。吴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舟军拒曹休等,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裨将军朱桓以濡须督拒曹仁。但由于时机尚未成熟,准备仓促,曹丕首次征吴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去世,吴国乘机派左将军诸葛瑾等攻襄阳,徐晃与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徐晃因功增食邑二百,前后共计三千一百户。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谥曰壮侯,子徐盖继嗣。正始四年(243年),徐晃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