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如何评价高力士_高力士_是个_玄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高力士 高力士 是个 玄宗

本文目录

  • 高力士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 如何评价高力士
  • 高力士在唐玄宗时地位如何
  • 高力士是“千古第一贤宦”,为何评价如此之高
  • 高力士脱靴是个什么典故

高力士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幼年入宫曾侍奉过武则天。因被一高姓宦官收为养子,故改姓名为:“高力士”。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高力士是其最信任的宦官,一时权势很大。而高力士也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人们喜欢大诗人李白才学与性格,故民间有:“力士脱靴”的传说。但不见正史记载,尚不可考证。

高力士曾帮助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权倾朝野时,也没依仗李隆基的宠信而祸国殃民。其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其陪伴李隆基度过了开元盛世的歌舞升平,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晚年仍陪伴身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后遭李甫国的迫害被流放,离开了李隆基。在得知李隆基驾崩后,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所以总体上,高力士虽然不一定是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好人”,但一定不是祸国殃民的坏人。

如何评价高力士

谢邀。

高力士不过是一个寄生在李隆基身上没有什么作为的普通人而已,谈不上高尚或伟大,但也不是坏人。

高力士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李隆基一生忠诚

高力士少年入宫,因为仪表堂堂、身材高大、做事儿谨慎周密,得到了武则天的喜欢。二十多岁时认识了当时只是一个亲王的李隆基,李隆基上上下下、三教九流都很谈得来、都能玩儿到一起去,当然当时谁也看不出李隆基将来能当皇帝。

之后的唐隆政变、先天政变高力士都参加了。李隆基从一个普通皇室王子一跃成为皇太子、掌权皇帝,并非简单之事,尤其是第一次唐隆政变,包括李隆基、高力士都冒着很大的风险,弄不好小命就会丢掉。这两次政变成功后,高力士成为李隆基最亲信的身边宦官,并一直陪伴了李隆基一生。

李隆基一生顺利,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平皇帝,直到晚年安史之乱才有了马嵬驿之变失去权力。高力士随同李隆基一起逃亡到了蜀中,又从蜀中回了长安。但这时的李隆基已经升格为太上皇,当时的皇帝唐肃宗李亨极为恐惧李隆基会重新掌握权力,对李隆基表面上尊重,但实际上控制极为严密,并默许或纵容他最信任的宦官李辅国欺负李隆基。不但逼迫李隆基到了条件较差的居所居住,还抢走了李隆基的马匹等事物,限制李隆基与其他人接触。

高力士在此情况下仍然对李隆基忠心耿耿,在李辅国率领数百甲士威逼李隆基搬家时,高力士挺身而出质问李辅国,并鼓动士兵向李隆基下拜,维护了李隆基最后的尊严。当时高力士也没有其他选择,已经陪伴李隆基几十年了,自己也是快八十岁的人了,让他弯腰低头向后进小辈李辅国服软,高力士还真做不出来。

之后李隆基身边最后的两个亲信,陈玄礼被逼迫致仕退休,高力士也被找茬流放到了巫州(现湖南怀化)。李隆基不久就孤独死去,高力士听到李隆基死讯后,吐血而亡。

后来继位的唐代宗追赠高力士为扬州大都督,并陪葬在李隆基的泰陵。共同度过五十年的主仆二人,终于能够永久的地下相伴了。

后人吹捧高力士为“千古第一贤宦”,从忠诚一点,高力士完全符合要求,但距离“贤”这个字的要求差距甚大。

高力士对李隆基有很大的影响力,但高力士从来都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由于高力士是李隆基身边第一宦官,很多政务都是经高力士之手才能到达李隆基处,有些小事情高力士可以直接决定。高力士所做决定必定是完全符合李隆基的想法,丝毫不会触及李隆基的底线,这才能让高力士四十年一直能坐稳这个位置。李隆基可不是个念旧的人,心中只有利益二字,当年和高力士一样随同李隆基起家的王毛仲,说赐死也就赐死了。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李隆基潜邸旧人只剩下高力士和陈玄礼少数几个一生谨慎的老实人了。高力士和陈玄礼都对李隆基有很大影响力,但两个人同样从来都不会使用这种影响力。就像陈玄礼为了李隆基的安全,曾经有过限制李隆基夜晚出游的举动,这种善意行为李隆基是能够接受的,不会影响陈玄礼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

高力士更胜一筹,他能在李隆基犹豫不决时,敏锐的发现李隆基的真实想法,并把这种想法说出来,坚定李隆基的信心。于是李隆基觉得高力士每次说话都能够搔到自己痒处,自然就对高力士更加的信任。

开元初期,李隆基任命姚崇为相,二人磨合期还在互相揣摩,高力士主动把李隆基的话传给了姚崇,姚崇才敢于放手做事儿,奠定了开元盛唐的基础;

当时另一位宰相张说,是个文采出众、能力超群的干臣,但也是个有私心的大嘴巴。张说因罪入狱,李隆基让高力士去探望,高力士回来之后就描述了一番张说的惨状,本来李隆基就没想杀掉张说,借机放了张说并继续任用;

后来包括李林甫、牛仙客、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源乾曜等一大批高官,在任免和为官过程中,都有高力士的影子在背后。

天宝时期李隆基已经开始犯糊涂了,自己要修道求长生,准备把国事都托付给李林甫。高力士劝谏说天子权威不能假手他人,这可能是高力士唯一一次违背李隆基的真实想法,于是李隆基当时很是不悦,高力士只好跪地认错,从此对朝政不发一言。

如果高力士是个有见识、心怀大唐的人的话,以他的身份地位,能对国家大事有更多的影响。但高力士没有这个能力,也没这个心思,所做作为一是为了维护李隆基,二就是维护自己的地位。当然,如果高力士一直直言劝谏李隆基,他也不可能陪伴李隆基四十年,早就被李隆基外放甚至赐死了。

高力士同样做过一些为自己谋利益的事情

高力士风光了一辈子,连太子都要管他叫二哥,朝野上下也都知道这位李隆基大管家的重要,因此即使高力士不主动,其他人也会千方百计交好高力士。

高力士虽然是个宦官,但却有个京城小吏的女儿当媳妇,老丈人一家都因此升官。当高力士岳母去世时,葬礼极为盛大,京城地方上的官员争相送礼,从高力士家里一直到墓地车马不绝;

程咬金的孙子叫程伯献,与高力士是结义兄弟,当高力士生母去世后,程伯献当孝子接受宾客吊唁,把爷爷程咬金的脸都丢光了;

高力士受命主持修建寺庙,立了一口大钟。寺庙修建完毕,高力士宴请公卿,敲一下大钟就要随礼十万,一般都要敲个十下二十下的。

当然,这些都不算事。以当时高力士在大唐的身份地位来说,他真没干什么坏事儿。

总之,高力士就是一个一生没有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人,是寄生在李隆基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株藤蔓。从个人操守上来说,是忠诚的,也没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但于国于民贡献不大。这就是高力士。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高力士在唐玄宗时地位如何

谢谢邀请,我是猫叔,很乐意为您解答。

一直以来,提起高力士,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说他是个无恶不作的大太监,但是,您要是问他高力士到底都做过什么坏事,大部分人又都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事实上,史书对高力士有误解,他之所以被描绘成大反派,是因为他被身边猪一样的队友坑害了而已,很多事情他并未参与。总体上,高力士并不是一个钻营弄权的小人,他对李隆基还是非常忠心的,只是他行事有些谨慎过度罢了,这跟他的经历大有关系。

高力士出身于名门,本来衣食无忧,谁知为酷吏所害

高力士原本不需要当太监,过这种不男不女的生活。以他的才华,完全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做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可是,他的命太苦了。

高力士本来不姓高,也不叫“力士”,而是姓冯,叫做元一,是标准的富二代,他家在岭南一带是有头有脸的世家大户。冯元一的祖上是高凉太守冯宝,冯宝的妻子就是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少数民族领袖冼夫人。这位冼夫人可是一位狠角色,别看是个女人,打起仗来绝不含糊,在岭南一带威望非常高,后来,她带领着岭南的土著民族投降了南朝的政权,就连后来的隋文帝都对她敬仰三分,可以说,这老太太对岭南的开发做出很大的贡献。周总理曾经说过,冼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可见,评价之高。冯元一,也就是高力士,就是这位厉害角色的后代。

冯元一的父亲叫做冯俊衡,在武则天时代,任潘州刺史,也算是封疆大吏了。如果不出意外,以冯元一的才华,加上他的家族背景影响,冯元一走入仕途应该没什么阻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693年,冯元一家里发生了惊天变故,怎么回事儿呢?那位令人闻风丧胆的酷吏万国俊来岭南了,他此行只有一个目的:诛杀流放岭南的犯人。想杀人,得找个理由不是,要不然案卷没办法做啊,这个难不倒万国俊,只需要找一个大帽子就行了,只需要在俩字上做功课:谋反。这么一来,谁还能躲得过万国俊的清算?他想抓谁就抓谁。为了把自己的功劳做大,酷吏们往往都会把动静搞得越大越好,很不幸,冯俊衡被万国俊盯上了。

经过一番折腾,冯俊衡被处斩,家财悉数充公,冯元一和他的姐姐冯媛被没收为奴。就这样,一个世代官宦人家,顿时变得支离破碎。更加要命的是,没过多久,冯元一居然被人穿小鞋,把男人的标志性器官也给切了,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阉人,即使如此,你一个奴婢,找谁说理去。五年之后,冯元一和他的姐姐冯媛被作为礼物送到了武则天的宫中,从此,冯元一就改名叫做“力士”,连姓也不叫了。聪明伶俐的力士很快在宫里崭露头角,深得武则天的喜爱。他的姐姐冯媛也因为才华出众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人家毕竟是大户人家,从小接受的是良好教育。就这样,苦命的姐弟俩算是在宫里面暂时稳住了脚跟。

后来,在武则天的批准下,冯媛出家为尼,遁入空门,再也不问世事。但是,力士却在此时栽了个大跟头,他因为一个小事被武则天责罚,一顿暴打之后,被驱逐出宫。一个被阉割过的人,出去他能干什么呢?前途一片渺茫。这时候,他的贵人出现了,谁呢?宦官高延福。这是个心肠比较好的宦官,他见力士非常可怜,就把他收在自己门下,当了义子,所以,从此,力士就改名为“高力士”,正是因为他的义父姓高。

高延福这个人原来就出自于武三思的府上,有了这层关系,高力士便经常混迹于武三思的身边,他聪明伶俐、八面玲珑,很快就与武府上下打得火热。大家想一想,武三思是谁啊,他可是武则天的亲侄子,相当一段时间里,非常受器重和信任。不久,在武三思的力荐之下,高力士再次回到了武则天的身边。有了上一次的吃亏经历,高力士变得谨小慎微,而且非常机灵,很快就再次得到武则天的信任。

唐中宗时期,高力士与临淄郡王李隆基有过几次接触,李隆基对这位机灵的大个子太监印象非常深刻。后来,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不久便登上了太子之位,他开始把高力士留在自己的身边。一般的宦官出身寒微、不学无术,而高力士却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胆有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法的时候,到处都有高力士的影子,可见他的能耐有多大。有了这些不同寻常的阅历,他赢得了李隆基一生的信任。

由于拥立有功,加上高力士有文化,很多事情也颇有见地,逐渐成了李隆基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

  • 宰相之事尚且过问于高力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对高力士的信任程度越来越深,大小事务都喜欢听一听这位宦官的意见。比如,李林甫和张九龄斗法期间,为了制衡张九龄,李林甫上书请求提拔牛仙客为宰相,这位牛仙客是那种唯唯诺诺,唯李林甫马首是瞻的货色,这个建议遭到了张九龄的激烈抵制。犹豫不决的李隆基决定听一听高力士的建议,可见,高力士的地位有多高,就连任命宰相这类大事,皇帝也会听一听他的意见。虽然李隆基最终没有听从高力士的建议,而是罢免了张九龄,但后来安史之乱时,逃往四川期间,李隆基曾经表现出悔意,对高力士更加信任。

  • 太子立废,事关国家命运,高力士的意见也举足轻重

太子瑛被废黜之后,太子之位空缺。这么一个大蛋糕,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争抢。此时,武惠妃得宠,于是,李林甫等人就力主拥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为太子。这事儿,李隆基还是犹豫不决,毕竟寿王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如果将其立为太子,肯定会引起朝局动荡。于是,李隆基再次听取了高力士的意见。高力士是这么说的:“推长而立,孰敢争?”就这一句话,分量重到什么程度?李隆基最终立李亨为太子。从后来的表现推断,李隆基并不喜欢李亨,但还是把他立为太子,这里面肯定有高力士因素。

  • 代帝理政,具有很大的决定权

到了唐玄宗晚年,由于精力不济,李隆基甚至常常委托高力士处理政务,小事儿高力士即可做主,大事儿才上报。而且,李隆基还曾经说过:“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就这样,大小事情,几乎都是高力士过问,几乎没有任何防范之心,可见,李隆基对高力士信任到什么程度。

  • 玄宗晚年凄凉,高力士成了他的重要伙伴

众所周知,由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了四川,而太子李亨在灵武私自即位。最终,安史之乱被镇压,几乎都是由李亨一手操办的。之后,李隆基就如坐针毡了,表面上看他还是太上皇,事实上就是个被软禁的囚徒而已。这段时间,高力士与李隆基实际上是伙伴关系,二人无话不谈,共同打发无聊时光。

后来,高力士被李亨流放。不久,李亨大赦,高力士也就准备返回京城。谁知,走到半路,听说玄宗驾崩。高力士“北望号恸,呕血而卒。”病死在半途,可以说,他与玄宗不仅仅是主仆关系,还是朋友关系。

好了,水平有限,但求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还请给为朋友多多海涵,喷子请绕行。

我是猫叔,坚持原创,欢迎关注。

高力士是“千古第一贤宦”,为何评价如此之高

高力士对唐玄宗的拳拳之心,还真是少见,从这个角度说他是“贤宦”没错。但是评价历史人物用“最”“千古第一”等词语,反倒让他们不够丰满。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高力士曾经闪现了一点点火花。但他真正发达起来实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因为给玄宗皇帝收拾韦后和太平公主助过一臂之力,深得玄宗赏识。此后,他和玄宗基本上形影不离,是关系很铁的一对君臣。以致于各地奏上来的文书,一般先由高力士过目,小事情,他直接就办了。就连皇帝都把他叫做“将军”,可见他受信任的程度超过了其他臣子。

高力士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握和皇帝打交道的分寸,他“顺而不谀,谏而不犯”,也就是说能察言观色,给皇帝说话不显得是迎奉巴结,提建议而不冒犯尊严,或者说让皇帝听了很舒服。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还真不是很多。在唐玄宗一头扎进杨玉环怀里之后,朝政出现了麻烦,高力士多次提醒暗示他,要对宰相李林甫和边将严加提防,不能盲目乐观。

而玄宗躺在开元盛世的宏业上,自以为问题不大。那时候的高力士心里那个郁闷啊,真是的。就这样,他没有离开玄宗,一路西逃,马嵬兵变后随玄宗入蜀,没有二心。这时候,玄宗和高力士有过一次对话,“悔不该当初不听你的话,才导致了今天的祸患缠身。”

在玄宗返回长安后,日子很是凄苦。高力士没有另投新主,二是始终在他的身边,陪他走完了人生之路。正像有人评价的那样,“他有历史局限性,但他也为唐王朝的中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比唐王朝尔虞我诈、亲情泯灭的残酷斗争,他对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诚,无疑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一个亮点。”

一个宦官能够如此忠于主人,还真是没人谁了。至于后来文学作品中的高力士,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高力士脱靴是个什么典故

应邀回答。

这个典故想必大家知道,是为被位高权重的大官欺负而不敢作声的小官微臣解气的,同时也说明这些大官在皇帝面前也是个供皇帝开心的弄臣。

典故里的高力士确是唐玄宗身边的红人,官位颇高,是天下第一宦官,是智勇双全的大将军,扬州大都督,官位堪比王侯 平时除了阿谀奉承皇上外,自然在众官面前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喜剧性一幕出现在李白与之相遇,后者浪漫狂放,不畏权贵,两者性格产生冲突。在皇帝旨意下高力士只能收敛起高傲,做个奴才,做个弄臣,为他根本看不起的李白脱靴,内心受了极大侮辱,我们可以从电视剧《刘罗锅》和珅为刘罗锅脱靴磨墨欣赏到当时开心可笑的喜剧场面。

由此,高力士怀恨在心,酝酿报复计谋,从李白《清平乐》诗中找到把柄。有一天,杨贵妃吟唱李白的《清平乐》,高力士正好在一旁,他就故意说到:“娘娘,李白写诗羞辱于你,你还这么喜欢他的诗。”杨贵妃就问道:“李白哪儿有羞辱于我?”高力士就说,清平乐中,可怜飞燕倚新妆,这是拿赵飞燕与您相比,赵飞燕虽然当过皇后,但是后来也被贬为庶人,这不是在羞辱你吗?杨贵妃听了,很生气。

  此后,唐玄宗每次想着给李白安排个职位,都被杨贵妃推了过去。李白也没有想到,就因为一次酒后失言,让高力士脱靴,而导致他仕途没落。但客观的说,李白根本不是当官的料,他不懂政治,还是当个诗人比较好,比较合适。我们后人要感谢高力士,不然我们就欣赏不到李白那令人赞叹不已的诗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