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人说真正的人生40岁才开始_而立_不惑_的人

本文目录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有人说真正的人生40岁才开始
  • 现代人是不是应该改成40而立了
  • 四十而立,六十而不惑,七十而知天命放在当今来说,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 三十而立你觉得这个年龄现在能“立”起来吗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来源于《论语·为政》,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他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四十而不惑:三十而立的时候,立是立住了,但还有迷茫,有摇摆,尚不够十分稳固,而到了四十岁,就把世事看得透彻了,因而不再有什么疑惑。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刻意追求一个什么结果。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去作但不再企求结果。己经与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达成高度和谐。到了六十岁,更上一层楼,别人说什么话,好的坏的,都让人家去说,自已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的进去,心里很平静。七十从心,这句话,有两种断句方法,一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另一种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两种断句,意思差别不大。是说他已经洞达了天地之间的规律,从而达到与天地混同为一的境界。他随便怎么做都不会与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规则相违背。用不着刻意地去逐条对照,规避违犯。

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为什么有人说真正的人生40岁才开始

诚谢邀请!

人生四十岁,正值中年,正是一个人承上启下,人行弓形桥的顶端时段。

并且具备了一种控制的理性,增强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基本稳定。

一般来说,再也不会无谓地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外部形式,因为,你己经看清,徒然地浪费时间,是得不偿失的,而追求充实自己内在的气质、修养和知识,是当务之急。

同时你更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责任,这不仅仅是来之家庭,更重要的是来之社会,这是一个人的高尚情怀。

中年朋友们,诚然生活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中年的确存在着一些烦恼和不如意,但是,收获和喜悦远远大于一切!

朋友们,抖擞精神,勇敢地上阵,去完成你未完成的计划,去实现你未了的心愿。

人的生命当从四+岁开始,努力吧,奋进!让生命绽放出奇异的光彩!

现代人是不是应该改成40而立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立,这个就看你怎么理解了。如果立的意思是有车有房那么富二代们一出生就立住了,中下层的人一辈子都为房车拼搏,这一辈子就立不起来!如果立的意思是精神思想方面的立,那么有的人二十岁就立起来了,有的人一辈子浑浑噩噩不清醒还是立不起来。

立,需要你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需要你能通过表面的现象看到实质,看到真实的东西是什么,而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行尸走肉的活着一辈子都立不起来。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会思考,而有多少人现在还不会思考,可悲可叹!

四十而立,六十而不惑,七十而知天命放在当今来说,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题主的这个说法有创意,我支持!

从古至今,都是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你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比老说法推迟了一、二十岁,很好!很好!!

好在哪呢?

一是有创意,不拘泥于古人怎么说的,真正叫做思想上与时俱进。

二是与世界接轨。前些时候,网络上曾流传年龄新介定,说的是:0至17岁为少年人,18至40岁为青年人,41至60岁为中年人,61至79岁为壮年人,80至100岁为老年人,百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题主的新提法与此相吻合。

三是切合实际。现在的部分年轻人,40岁未婚多的是,还很迷惑;60岁以上的人还很健壮,退而未休,七八十岁的人还要找老伴。天命为何物,七八十岁的人都不想知道!

这提法好,我支持!

(个人意见,请多指教【西行足迹】)

三十而立你觉得这个年龄现在能“立”起来吗

在过去,也就是旧社会30岁能行。因为那时候地大物博,人口稀少,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另外一对夫妻生的也多,大孩子与最小的孩子年龄差也在20岁以上,故长子成家早,另立门户早,所以在30岁以前就要担当起一家之长之责任。现如今不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很高,对知识要求也高,30岁时有的人还在读硕士、博士,因此30岁还不能自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