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距今一千多年,它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寒食帖全文_寒食_东坡_黄庭坚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寒食帖 寒食 东坡 黄庭坚

本文目录

  • 《寒食帖》距今一千多年,它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 寒食帖全文
  • 苏轼《寒食帖》艺术水平高在哪里
  • 初临寒食帖,请大家点评一下,感谢
  • 《黄州寒食帖》为什么能成为天下第三行书
  • 苏轼写的《寒食帖》中的时间,气候是否反常

《寒食帖》距今一千多年,它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北宋苏轼行书的《寒食帖》是北宋苏轼行书的代表作,也称《黄州寒食帖》:

其诗有二如下:

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如用白话文意思解读:自从来到黄州,我已度过三次寒食节了。年年都惋惜着春天,却无奈春光远去的悼惜。今年春雨又缠绵不绝,两个月中如同秋天萧瑟。

在卧床中听见了海棠花谢了,凋零的花瓣在泥水上只留残红。夜半的时候,美丽的花让雨水凋谢,就像是被人在半夜偷了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衰白又有啥区别?

春天之高涨江水,要浸入门内,春雨袭来却没有停止。小屋就像一叶渔舟,飘流在烟雨水云间。在屋里煮些蔬菜,而破灶里烧着是湿芦苇。本来不知道这个日子是什么节气,看见了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是寒食节了。生有时想起国君朝廷,却深如九重门,又想起祖坟却远隔万里 顿时有些途穷之哭,但心如死灰却不能复而吹之复起。

此诗写得苍凉多情,尽情抒发了苏轼惆怅怅孤独的心情。此帖的书法堪称行书中的精品。通篇行笔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废之笔。然而,这诗书俱佳的传世之作,也命运多舛。

《寒食帖》诞生后,自两宋历经元,明,清三代,辗转流传,直至当今,其过程也是曲折坎坷。先是于北宋流传至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手中,后张浩携此卷到好友黄庭坚处,黄庭坚见好友苏轼的手笔后,激动不已欣然提笔: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而此卷传至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縯则在卷后后另纸题记:

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于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皆跋其后,此诗其一也。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于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庐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后。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三晋张縯季长甫懿文堂书。

也就此张縯第一个称此卷被称之为“帖”的人。

到了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又在帖后题曰: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书摹刻《戏鸿堂法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至清代《寒食帖》被清内府收藏,经重新装后收置于紫禁成乐寿堂。乾隆年间,被录于《石渠宝岌续编》,并摹刻于《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乾隆后于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八(1748年),又御题之: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浣八日。”

到了近代,《寒食帖》又经多重磨难。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帖险些被焚,因此,也留下了火烧的痕迹。

其间,此帖也流落至民间。先为广东冯展云所收藏,冯去世后由曾是文渊阁大学士盛昱所收藏。盛昱故世后,由书画鉴定家完颜景贤购下。后又辗转到收藏家颜世清手中,颜世清还为此事作跋记录之:

“东坡《寒食帖》山谷跋尾历元明清叠经著录,咸推为苏书第一。乾隆间归内府曾刻入《三希堂帖》。咸丰庚申之变,圆明园焚,此卷劫余流落人间,帖有烧痕,即其时也。嗣为吾乡冯展云所得。冯没,复归寓郁华阁。展云、伯羲秘藏不以示人。亦无钤印、跋尾。意圃云“逝十年”始由朴孙完颜都护购得。”越六年是为戊午,乃由朴孙转为寒木堂。此数十年未经著录辗转递藏之大概也。余恐后来无由知其源委用持,识于卷尾,若夫,书之精妙,前人评定,第一断推,古今公论,余复何言?戊午东坡生日瓢叟颜之记。”

民国十一年(1922年),颜世清在游历日本时,将《寒食帖》以六万元价格出售给了日本收藏家菊池晋。此帖在异邦日本时也历经波折。1923年日本东京发生大地震,菊池晋家也遭遇震灾。在大火中菊池独抢救出此帖而逃生。大地震后,菊池晋将《寒食帖》寄藏于好友,著名汉学家内藤虎次郎处。并由内藤两次题跋,记录下此帖由中国流至日本的大概经过。

二战结束后,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也是一位收藏家王世杰。在友人处觅得此帖下落的信息,于1948年托人低价购得此帖带往台湾,从此,结束了此国宝历经766年的颠沛漂泊生涯,1959年王世杰题跋而记之此往事:

“东坡先生此帖曾罹咸丰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厄。尔后,流入日本,复遇东京空前震火之劫。详见卷后颜世清、内藤虎两跋。二次世界战争期间,东京都区大半为我盟邦空军所毁,此帖依然无恙。战事甫结,予嘱友人踪购得之,乃购回中土。并记于此,后之人当必益加珍护也。民国纪元四八年元旦,王世杰识于台北。”

1987年,《寒食帖》由王世杰家人,售予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综观《寒食帖》一千多年来波折的经历,可以说: 此帖已凝结了中华民族文化之魂。虽多次濒临损毁和流失,但最终回归于中华民族的怀抱。这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之魂,是永恒而不断根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

【醉爱诗书】典型的江南60后.主业为生活而生活,业余写文码字.现为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州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创作以散文诗歌见长。几年来数百篇(首)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地报刊和各大文学网站。15年16年18年,各有散文收录于省市级文选集。

寒食帖全文

你好!

《寒食帖》系传世三大行书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谪贬惠州、儋州(海南岛),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黄庭坚号称苏黄;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这篇《寒食帖》是他在宋神宗二年(1069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书行草《黄州寒食(注)二首》诗,全文17行,共129字,一曰: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与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

琼州即今海口)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壁合。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

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

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数年后,在台北的一次书画展中展出了一幅长达7。

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轰动一时,见者无不称奇。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则下落不明。1975年前后,日本友人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出于对苏轼的景仰,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

1995年,又经山上次郎倡议,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1995年4月6日,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台湾邮政部门发行了专346《寒食帖》邮票一套4枚,横式四连张印刷,邮票全张4套,边纸上则印有黄庭坚的《寒食诗跋》。

就在同年底,黄州市中兴实业集团公司也推出两枚“黄州赤壁”企业拜年卡,其中第2枚(编号1996鄂(BK)——0003)主图即为《寒食帖》(部分)。这两种精美的邮品一问世,即成为海内外集邮、书法爱好者竞相购藏的目标,大陆和台湾同时发行《寒食帖》邮票(品),是不谋而合,也是必然。

因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文,只有一个才情卓著、雄视百代的苏东坡啊!

  注:“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苏轼《寒食帖》艺术水平高在哪里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祖籍赵郡(今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嘉祐进士,曾任杭州通判、黄州团练副使等职,平生仕途坎坷,但艺术修养全面,成就突出。其文清新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浪漫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自出新意,天真烂漫,与黄庭坚、米节、蔡襄并称“宋四家”,为“尚意”书风领袖;其画崇尚意趣,别出心裁,开创湖州画派。书法深受欧阳修的影响,少临摹“二王”,中岁学颜真卿,晚年习李邕,一生游走于晋唐之间,擅长楷、行书。代表作有楷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行书《寒食帖》、《赤壁赋》、《江上帖》等。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寒食帖

《寒食帖》,又称《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帖》,纸本,纵34厘米,横119.5厘米,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精神愤满压抑,生活穷困。谪居黄州的第三年春,写下两首五言古诗。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湍蒙水云里。空厄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东坡书法特点

寒食帖是苏轼书法的代表,集中反映了其书法的精妙。

此帖点画丰满浑厚,结体宽博质朴,在章法的布置上行距开阔分明,但由于其结体扁平,并不显得松散,反而浑然一体。我们在欣赏此帖时除欣赏笔法、结构、章法外,更应关注其文、书、情的有机融合。诗中的意象如小屋、空厄、坟墓、死灰等渲染出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体现出作者生活之凄苦,心境之悲凉,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整个帖中,前三行字无论从线条还是从字形来看,相对来说略显拘谨,与后面夸张的形体、粗壮的线条,似乎有些不协调,好像是两幅作品的拼接。然而,结合文意,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是由情感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在开始几行,心情相对平静,第四、五列字形明显增大,而六、七行字形又变小,与前三列相仿佛,我们不难看出东坡先生在书此诗时内心理性和感性的不断冲突。如果说前七列中感受还不特别明显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数行则是情感节奏的表现了。从“春江欲入户”起,字形增大,体势极尽横斜之态,时而横画密不透风,如“春”、“寒”等字,时而纵画疏可走马,如“韦”、“纸”等字,尤其是在“空厄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处,“破灶”字形突然变得硕大,内心的苦楚已经无法抑制。“但见乌衔纸”才恍然记起今日是“寒食”,之后又发出了君门深重,日暮穷途的感慨,“哭途穷”字形又突然变大,感情得到了最后的释放,而高潮过去之后,又复归平静,全诗也在“死灰吹不起”的落寞中结束,给整幅作品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初临寒食帖,请大家点评一下,感谢

先摹后临,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 所谓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钢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点一画地描红。要求钢笔的笔迹不要越出毛笔字外,都写在字帖上字的点画中间。

仔细读贴。再者,临摹前要仔细读帖。对帖上的字,其点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样就容易写得有兴趣,也容易写得象,写得好。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每天坚持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

除了临摹外,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 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

《黄州寒食帖》为什么能成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之所以《黄州寒食帖》能成为“天下第三行书”是有原因的,除了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外,

而且《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遇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从内容来看,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从书法三要素“用笔、结体、章法”来看,《黄州寒食帖》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其用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笔意雄劲,运笔迅疾而稳健,点画丰腴而润泽,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复婀娜”,故有“苏书第一”之称。苏轼将诗句中的心境情感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黄庭坚为之折服,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董其昌曾赞赏“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苏轼书法力求创新,并且重视天然之美、字外功夫,把“意”放在书法的中心地位。综上所述,这就是《黄州寒食帖》能成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原因。

苏轼写的《寒食帖》中的时间,气候是否反常

宋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时年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发,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黄州团练副使。第三年四月,恰逢寒食节(清明节左右)作此两首寒食诗。因其首句“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后人称《黄州寒食诗帖》,为苏轼存世品中最佳精品,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令人心生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落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在雨中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计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什么区别呢?

春天江水高涨,就要浸入门内,雨势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 漂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山中无日月,时间早就被遗忘了,对于寒食节的到来,更恍然无知,直看到乌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灰,悄然飞过,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朝廷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回故乡,祖坟却远隔万里;或者,像阮籍那样,作途穷之哭,但却心如死灰,不能复燃。

人间一世,如花开一季。春去春回花开花落的记忆,季季相类,宛如老树年轮,于无知觉处静静叠加。唯在某一动念间,那些似曾相识的亘古哀愁,借由特别场景或辞章,暗夜潮水般奔波袭来,猝不及防。灵犀触动时,心,遂痛到不能自已。

应景写文古代读书人一大特色,清明节期间的天气,也会阴雨绵绵或倒春寒。二十四节气及古人的很多知识都是长期研习考究的经验,有很严谨的规律,固话自然发展的规则。

苏轼的《寒食帖》诗意苦涩,虽也苍劲沉郁、幽咽回旋,但放在苏东坡三千多首诗词中,算不上是杰作。但是作为书法作品,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却力透纸背,使它成为千古名作。

这张帖,乍看上去,字型并不漂亮,很随意,但随意,正是苏东坡书法的特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