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请问抗战时的绥靖区是个什么意思_南阳_襄阳_我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绥靖区  南阳 襄阳 我军

本文目录

  • 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 请问抗战时的绥靖区是个什么意思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一个南阳吗

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南北夹击或者东西对进似乎是蒋介石最喜欢使用的进攻方式,如在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豫东战役、锦州战役经常使用这一进攻方式,没想到的是屡战屡败,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鲁南会战计划之莱芜战役中,蒋介石在美国军事顾问的协助制定了一个南北夹击作战计划,其战略目标就是企图迫使华野在临沂地区与之进行大决战。因此,蒋介石集中了十五个整编师、五十九个整编旅共三十一万大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南北夹击战术。

鲁南会战蒋介石计划力争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解决战斗,而且势在必得。其中,南线的是欧震的重兵集团,往北向临沂推进;北线的是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由副司令李仙洲率领三个军,其作战计划是先取莱芜,再南下策应欧震兵团,最终对华野形成包围之势。

从蒋介石参与制定的鲁南会战计划上看,在战术上似乎没有什么毛病,以稳为主不给对手露出任何破绽,主要是因为在苏中战役和鲁南战役中吃华野了不多亏,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战术过于死板和保守了,不立足于实际;从战略上看,蒋介石认为临沂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华野非决战不可,把战略建立在了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犯了战略上攻其必争之地的教条,此乃兵家大忌也。

鲁南会战计划打响后,面对南线国民党大军的兵临城下,粟裕指挥的华野始终坚持“不计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原则,在适当时刻主动放弃了临沂,来个“声东击西”战术,以少量的兵力牵制住南线欧震的重兵集团,主力隐蔽北上,围灭兵力较为薄弱的李仙洲兵团,从而一举粉碎敌人的南北夹击计划。

当李仙洲兵团经过莱芜时,由于临沂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战,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察觉到了粟裕的作战意图,立即电令李仙洲停止前进而且要往回缩。但在关键时刻,蒋介石事无巨细、一杆插到底的臭毛病又犯了,将“贻误战机”的王耀武痛斥了一顿,并立即命令李仙洲尽快占领莱芜后,再南下配合欧震兵团作战。结果,坐镇大后方的蒋介石的这一“微操”直接断送了李仙洲五万大军。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择人任势。”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要谋求的不仅仅是局部的和战术上的形势,更是要谋求全局性的和战略上的形势,并且能够达到唯才是用。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要有大局观的能力,在制定好战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将领来执行具体的战术措施,这就是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之一。

当然了,一个优秀的战术家,一定要经过长时间一线作战的不断总结,并且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再反过来指导战争实践,最后上升到研究战略大方向问题,例如彭德怀、粟裕、徐向前等经过了战火的不断磨炼后,都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成为一个优秀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必经之路,否则,脱离了战场的实践就是纸上谈兵了。

而从鲁南会战之莱芜战役的结果和整个过程来看,蒋介石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和战术家,也难怪,曾在黄埔共事过的同事,在评价蒋介石军事才能时,这样说过:“不怎么样,作为一个战术家,是拙劣外行的;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者会更好一点。”

请问抗战时的绥靖区是个什么意思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一个南阳吗

本来,这是一个极其简单和明确的问题,伟大领袖毛主席写的这篇文章所说的南阳就是南阳城。毛主席在文中说: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文章说的已经再清楚不过了,此时中原我军占领的南阳就是古宛城即南阳城。也是宛城之战即诸葛亮《后出师表》说的曹操“困于南阳”之地,刘秀“起兵南阳”之地,刘秀的主要干部都是南阳城周边一带的人。

但是,被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某说洗脑的一些网友连这个解放战争中的“南阳”也要曲解挪移,说什么“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南阳盆地全境解放,包括襄阳”。

晕,在某说嘴里,从古到今,南阳就是不能指南阳郡治,就是不能指南阳城和南阳市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曹操“困于南阳”是指南阳郡穰县,刘秀“起兵南阳”是指南阳郡春陵,这不,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又指包括襄阳的南阳盆地了。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南阳”指的是哪里稍微看一下历史就可以了解的清清楚楚。

1948年11月2日,执行诱敌西进任务的解放军六纵在豫西第六军分区三十九团的配合下,向南阳城外围之敌发起攻击,给国民党王凌云部以重大杀伤。3日中午,正值战斗激烈之际,六纵接到中原军区命令:“不管王凌云,即追黄维兵团。”于是,六纵支援即将进行的淮海战役,放弃攻击南阳城,继续东进。第六军分区三十九团在掩护六纵安全撤离后,有计划地撤至磨山一带,监视南阳之敌。守敌王凌云部由此侥幸逃过旬日即被歼灭的命运。4日下午,王凌云部在对南阳城进行大肆洗劫、疯狂破坏之后,将南阳城内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师生及1万多名工人、店员、市民掳掠出城,沿白河南岸南下,以三四十华里宽的行军路线,向新野、襄阳方向逃窜。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从此结束了它盘踞南阳城10个月之久的历史。

当天晚上,也就是1948年11月4日晚,知晓南阳已被我军占领,毛泽东心潮澎湃,欣然命笔挥毫写下《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千余字电文,随即由新华社播发,向世人报道了中原战局最新进展。

很明显,这一天我军占领的就是南阳城而不是南阳盆地。

那么,这个时候位于南阳盆地边缘的襄阳是不是同时被我军占领了呢?南阳是否如同某说的观点就是南阳盆地呢?

我军占领和解放襄阳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我军占领南阳之前的1948年7月16日,以襄樊战役胜利为标志,襄阳即宣告解放。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襄阳,进行战略转移不久,国民党残余部队卷土重来,复占襄阳长达5个月。直到我军占领南阳之后的1948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发起樊城战役,于1949年1月10日解放襄阳。这个情况,在《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文章里也讲得很清楚毛主席在此文后边接着写到:

“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之后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的。”

看到了吧,南阳解放时,襄阳还在从南阳南逃的国民党王凌云手里,是一个还没有解放的“孤立据点”。所以,所谓南阳不能指南阳城,必须是南阳郡、南阳盆地的言论,就是一个伪学术笑话。可以佐证的是,毛主席文章里的“从南阳到襄阳”说的也是从南阳城到襄阳城,而不是从南阳管辖的新野到襄阳管辖的谷城。如果某说连这样的也看不懂,那就真是白活了。

所以,某说不能因为要抢诸葛亮躬耕地就把襄阳的历史搞的一地鸡毛,颠三倒四。对历史必须实事求是,有敬畏之心。切不可凭臆妄想,缘木求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