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头是什么官(林冲是教头,武松是都头,鲁达是提辖,哪个官最厉害)_教头_禁军_水浒传

本文目录

  • 林冲是教头,武松是都头,鲁达是提辖,哪个官最厉害
  • 水浒中武松的都头、林冲的教头、鲁智深的提辖官,谁的官职高
  • 武松连十万贯银子都不要,为何却接受小都头的职务
  • 《水浒传》里的提辖、都头和教头哪个官衔最大,哪个最小
  • 水浒传中的提辖,制使,都头,等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 朱仝与雷横都在郓城县当都头他俩谁的职位高一个县有几个都头

林冲是教头,武松是都头,鲁达是提辖,哪个官最厉害

这涉及到宋代的官制。林冲是教头,武松是都头,鲁达是提辖,哪个官最厉害呢?严格说起来,教头是一种称谓,都头和提辖才是官名。

林教头--不是军职

豹子头林冲,书里这样写:“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林冲在上梁山前,是东京城80万枪棒教头。

教头,宋朝称呼教授武艺的人,相当于教练。教练在现代是一种职业,教头在宋朝也是职业。也即教头是一种职业称谓,而不是官名。

林冲自称“东京80万禁军教头”,常会让我们误解为一种官位很高、很厉害的官职,但其实宋代的官制中根本就没有教头这种官职。

教头,就是武师,主要职责是教授武艺,并以此作为一种职业,以赚取薪水,养家糊口等。所以与宋代的官制没有关系,也谈不上厉害。

教头在宋朝有各种类别,有教枪棒的、教骑马的、教射箭的、教布阵的,等等。教头又分为教头和都教头,其实就是教练与副教练之分。

《水浒传》里除了东京80万禁军教头林冲、柴进外,还有京师金枪班教头徐宁,小旋风柴进家有一位傲慢的洪教头,被林冲打败过。

教头在宋朝地位不高,哪怕是禁军教头。

林冲自称东京80万禁军教头,听起来非常了不起,实际上夸大了,就像我们对外宣称自己是什么总一样。

首先,数量上虚夸。《宋史》记载过,宋仁宗时期禁军最多,那时禁军82万六千人,后经王安石变法裁撤冗员、精兵简政后,军队人数锐减。

宋神宗时期,全国禁军减至56多万。在变法失败后,宋哲宗和宋徽宗期间,军队数额上升接近80万,但这些禁军不可能都留在东京城啊。

也就是说,东京城不可能有80万禁军。施耐庵惯用了他夸张的手法说80万禁军,其实就是一种吹嘘和夸大,造成一种很厉害的感觉。

其次,教头数量存疑。《宋史》记载,公元1079年,全国22个县11所教场,每2825人设置1个教头,禁军教头270名,都教头30名。

王安石变法后两年还有300个教头。历史上宋中央禁军一般维辞在10万左右。因此从教头人数、教授人数上看就很浮夸,与史实不符。

再次,林冲没我们想象的厉害。林冲虽被誉为豹子头,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与武艺高强、棍棒天下无双的玉麒麟卢俊义相比,还有差距。

因此,林冲的职位,解释起来其实就是东京城禁军教授武艺的一个枪棒教练,教授数量也没有80万之多。他的地位可想而知并不算高。

之所以我们出现认知误解,一是源于林冲的虚荣心,二是不了解宋代官制,又出于豹子头林冲的喜爱,就认为80万禁军教头是一大官。

武都头--七品以下

都头,这就是军职了,都头在唐中期是诸军统帅,地位较高。唐末是各都的长官,地位下降。而在宋朝时,都头则设在各军指挥使之下,地位更加低级。

举一例:《嘉定赤城志》记载,台州雄节第六指挥编制500人,指挥使、副指挥使各1人,都头3名,副都头5人,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10人。

有的指挥使也有400人,但按规定,1都应有100人,这个数据较为固定,不可能有出入,不管是步兵还是马兵。因此武松手下至少100人。

这样,我们对都头官职就有一个大致概念了~

在《水浒传》中,武松打死老虎后,到了阳谷县衙。知县见武松忠厚稳重、豪气干云,就对他说:“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

武松当即跪谢:“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知县就吩咐押司做了文案,当日让武松做了步兵都头,于是武松在上梁山前都换作“武都头”。

上面说“都头”在各军指挥使以下,掌管100人,但都头连一个七品芝麻官都能随意任命,可见都头连七官的品级都算不上,官阶相当低

而在南宋以后,都头的军事职能逐渐降低,到了元代更是演变成村一级组织,如某村一都,某村二都,等等,说白了就是负责都内的治安管理。

施耐庵写《水浒传》在元末明初,估计在他的意识里,就是想把武松写成一个管理都内治安的一种人物,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派出所所长之职。

而如果以北宋为背景,北宋的都头是一个军职,有军事职能,相当于现在的连长,连长和都头一样管理100人。但武松又有管理治安的职能,所以又有元朝都头的缩影

那宋朝县里的都头,具体都做些什么事呢?

在县一级,负责抓捕罪犯的叫衙役,但但凡县里的衙役,都可称作都头,都头是军中的称谓,称都头以示尊重。

因此,武松就是县里的一个衙役。但所不同的是,武松是一个“步兵都头”,步兵本就是国家的正规军,正规军又分了步兵与骑兵两种。

武松到底具体军职是什么,具体职责权限又是什么,确实让人有点懵,是一个未解之谜。但能明确的是,都头官阶很低,且没有品级。

提辖--六品至七品

提辖,古代一种官名,故名思义,提辖就是管领的意思。南宋时有“四提辖”官制,分管4个地方: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库。

榷货务都茶场,主管茶盐等事务的机构。杂买务杂卖场,掌管收纳内外官署剩余物品的。文思院,历代记录少。左藏库,宋各州贡赋所藏之地。

宋州郡均设提辖,以统辖军队、训练教阅、督捕盗贼,其实就是保障四辖安全。《水浒传》第三回:“客官要寻王教头,只问这个提辖,便都认得。”

《宋史》记载:“崇宁中,復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水浒传》鲁智深,在上梁山前,人称鲁提辖,属于经略提辖。宋朝知州是五品官,提辖比知州低,大致在六品至七品,但不会低于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正团级。

写在最后

综上,对于《水浒传》里的林教头、武都头、鲁提辖,哪个官最大?我们就有一个清晰认知了,官阶最大的是鲁智深,其次是武都头,而教头不是官制,而是一种职业。

其实仔细深究下来,《水浒传》里有好些夸张且与史实不符,但作品本身就是文学作品,有它的思想性与文学性,高于现实也属正常。

但这些都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古典巨著。

水浒传》是一部国学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典范之作,并充分体现了经世治国精神,让人越读越爱不释手,它被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实至名归。

《水浒传》价值无可厚非,包含范围广,有古人关于天人合一的思考、探索与总结;有历代史学大家的真实记录;有千古流传的诗词歌赋;有圣贤的经验之谈,对后辈的谆谆教诲,等等。

总之,《水浒传》蕴含古圣先贤的智慧深见,承载古人对人生、世态的感悟感慨,等等,确实是一部奇书。

读书就应该读经典好书!《水浒传》的现代价值和文化魅力,它的思想内涵,更能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大家怎么认为呢? 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水浒中武松的都头、林冲的教头、鲁智深的提辖官,谁的官职高

老施来回答。

都头,武松的职务。他景阳冈打虎成功之后,被阳谷县知县任命为都头。

知县见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抬举他,便道:“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武松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知县随即唤押司立了文案,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

所谓“都头:其实是尊称。因为都头是属于军队编制,起始于晚唐五代,中唐时,都头乃是统帅的俗称,如唐宪宗时,刘悟任都知兵马使,人称“刘都头”(《资治通鉴》卷241),这与后来仅作一都的统兵官差别颇大。王建后与韩建等投奔宦官田令孜,“皆录为假子”,“分其兵为五都”,“因号曰随驾五都”(《旧日五代史》卷136《王建传》)。王建后来成为前蜀开国之君。田令孜除拥有随驾五部外,“在蜀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为十军以统之”(《资治通鉴》卷256)。其中包括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胜都、扈跸部、耀德都,宣威都、清远都等等番号(《资治通鉴》卷258,卷259,卷262)。

可见,都头是个相当大的官,宋代承袭五代官制,都一级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按照规定,一都应有一百人,这与实际编制人数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宋仁宗时,尹洙说:“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河南先生文集》卷20《奏阅习短兵状》)可见当时不论是马兵还是步兵,一都实际上也就是近百人。

南宋之后,都头的军事职能逐渐降低,到了元代,演变成了村以下的一级组织,如孙村一都,刘村二都等等,都有都头,负责都内治安等等,成了治保主任之流了。

古代政府公务人员,分为官吏两种,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都必须是经过国家正式任命;吏,又称胥吏,实际上不是属于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不是国家财政供养的临时员工。武松既然是被知县任命的,就不可能是官,只能是胥吏,加了个“头”子,说明他是胥吏的小头目,也叫“班头”。从上下文得知,这就是一个相当于县刑警大队大队长或民兵大队长的职位。

提辖,鲁达鲁智深的职位。他自称是小种经略相公府的提辖。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为“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主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职务。宋常以知州、知府兼提辖兵甲,简称提辖,掌军旅训练教阅,督捕盗贼,镇压民众反抗。

提辖的品级并不太高,从鲁达开口闭口的自称,相当自豪,主要原因是他所在的小种经略相公府是北宋名将种师道儿子的司令部,种师道是北宋政府倚之为长城的对付西夏的名将。可见,鲁达大概是北宋陕西边防军司令部的中下级军官。宋朝知州当时是五品,提辖比知州级别要低,应当是六品至七品,不会小于从七品,相当于当今的正处级正团级。

南宋时有四提辖的官制,四者分别掌管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库。提辖变身成了经理人了。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职位。乍听之下,是个来头很大的官衔。实际上是被八十万的数字骗到了,在宋代,禁军指朝廷的正规军。其士兵是从各地招募选拔上来的。当时东京(今河南开封)号称禁军有八十万。禁军教头指北宋正规军即禁军内专门训练士兵武艺的教练,其顶头上司是都教练,也称”都教头“,《水浒》开篇中的王进就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北宋禁军内有各式各样的训练士兵武艺的教练,有的专门训练士兵枪棒,其教练就会被称为禁军枪棒教练,有的综合性武艺教练,也即林冲那样的,就称为教练。教练虽然也正式属于禁军编制内的军官,但属于低级士官阶层。

从林冲的自身本领和在东京的生活比较优裕来分析,应该在单位的职级还行,可能是专业职称较高。后来误入白虎堂的桥段,他在北宋最高军事机关来去自如,更说明他的职级属于中层。

综上,武松、鲁智深、林冲其实并不在同一个行政系统,武松是地方政府的胥吏头目,鲁智深是边防军的下级军官,林冲是最高军事机构的主管训练的下属机构中级工作人员,三人的职级并不好比较。总体来说,武松不是官,不能参与比较,鲁智深和林冲其实差不多,林冲较高。但若论实权,说不定反过来武松高于鲁智深高于林冲。

武松连十万贯银子都不要,为何却接受小都头的职务

感谢悟空邀请。

拜托了题主,谁给武松十万贯银子?你知道十万贯在当时是多么大一笔钱吗?

在当时家财万贯已经是很了不得的大财主了。就算是北京大名府梁中书与他老丈人蔡太师庆生辰,也不过收买了十万贯的金珠宝贝,引的晁盖、吴用.公孙胜、三阮、刘唐和白胜给抢劫了。

谁这么有钱?出手就送武松十万贯银子?就算是打虎的赏金,也不过是一千贯铜钱。而为了这只猛虎,景阳岗附近的猎户遭了多少罪?所以武松当堂将这一千贯铜钱散于猎户,这正是武松英雄的表现。

武松打虎之后就被一众乡亲们抬到阳谷县去见县太爷,而县里步兵都头已经是一县之高级武官了,如果武松嫌都头职位低,那就只有县太爷让贤了,这可能吗?所以武松当然愿意当这个都头了。

《水浒传》里的提辖、都头和教头哪个官衔最大,哪个最小

当然是鲁智深的提辖最大了!

这个问题提到的官职,实际是指的是鲁智深、武松和林冲三人。他们三人原本都是“体制”中人,最终却都被逼上梁山。

实际上,他们三个人对于自己曾经的“官身”还是非常在意的,那么,这三个官职,哪个高哪个低呢?

一、鲁智深的提辖官职最高

鲁智深是关西人,即函谷关以西,地处西北边陲,民风强悍,是出精兵强将的地方。鲁智深投军之后,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麾下,屡立战功做到了关西五路廉访使。

宋朝的“廉访使”又称“走马承受”。《宋史·职官志》中的记载:“走马承受,诸路各一员,隶经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政和六年,走马承受更名廉访使者”。

从官职中可以看出,廉访使就是负责督查各州府的军政官员的,定期入朝汇报,可谓位高权重。但是鲁智深显然没有这么大的权利,他只是负责督查老种经略镇守的区域,算是种家军的内部督查人员。

如果按照级别来看,关西五路廉访使是实打实的团级干部!

小种经略镇守渭州时,麾下没有得力的将领,老种经略就把鲁达拨给小种听用,让他在小种经略府上担任提辖官。

那么,提辖是多大的官呢?《宋史·职官志七》中的记载:“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根据这个可以看出,鲁智深主要是在小种经略麾下管理军队、训练检阅,以及平靖地方。在级别上大致是正七品的武官。

二、武松的都头是多大的官

武松因为打虎,让整个阳谷县为之轰动,县令爱他英雄、武艺高强,就让武松当了阳谷县的都头。

这个都头主要是干什么的呢?主要是负责缉捕盗贼、维护治安、押运人犯、传递文书,类似于县城的治安大队长。

严格来讲,都头不是官,甚至连吏也算不上,不需要“告身”,也不需要禀报上一级州府批准,他就是县令雇佣的编外工作人员而已。因为没有正式的朝廷编制,武松的工资都需要县令自己掏腰包。

阳谷县是个小县,县令的品级也不高,武松这个都头的官职到底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作为一县的都头,武松实际上拥有的权力比大多数人想像得更多,这个官职虽小,在老百姓眼里也是大如天,他直接面对的是老百姓,上下其手、贪赃枉法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在这个位置上,如果会经营的话,很容易跟西门庆这样的官绅结成一张庞大的关系网,最后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县令最多三五年就升迁走了,新来的县令还是要靠他们这些“地头蛇”。

三、林冲不是官

林冲的身份是禁军教头,教授禁军枪棒功夫,属于专业技术人才,并不是官。他是个既无官身、又无品级的教头,所以根本无从比较。

但是,林冲虽然不是官,地位上却未必就比鲁达和武松差了。

首先,林冲在殿帅府听用,每天都要点卯,经常跟高俅等大佬见面,算是高太尉的身边人,任谁都要高看他一眼。假如林冲哪天转了性子,投到高俅门下,混个官当当是轻而易举的事。

再者,林冲负责训练禁军,与前来受训的官兵有师徒之谊,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些香火之情,真要是碰到什么难事了,也比普通人要好办得多。

最后,林冲这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相对固定的传承,例如王进父子都是教头,林冲的岳父也是教头,他们同样形成了一个利益群体。这些教头的能量,未必就比一般的官员小!

结语:像鲁达、武松、林冲这样的好汉,没有机会上战场杀敌,或屈身为教头,或蛰伏于草莽,最终落草为寇,着实令人惋惜。

而大宋朝廷的黑暗腐败,像高俅这样的泼皮无赖却身居高位!且终宋一朝,对武将异常提防,武将的地位远不如文官,导致宋朝文弱,虽富,却不强,最终免不了被灭的下场!

水浒传中的提辖,制使,都头,等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小说《水浒传》,宋代三种官阶:提辖,制使,都头。

1.提辖

宋代兵甲提辖相当于当今的正处级正团级。

《宋史•职官志》:“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许多人因此认为,鲁智深就是文中的“提辖兵甲”,但是忽略了后面“皆守臣兼之”一句。宋朝重文抑武,各地方均由文官兼任军事长官。所以鲁智深的“提辖”,绝对不可能是《宋史》中的“提辖兵甲”。

宋代还有一种提辖官,是一种事务官,并非军职。鲁智深应是此类。从鲁智深要郑屠买肉臊子可知。

而同为提辖的孙立,手中定有五六百人的人马,大概是八品左右的武官,类似指挥使之类,乃是真正的提辖兵甲。孙立也断断不会亲自去给经略相公买猪肉臊子之理。

2.​制使

制使的意思就是“制约”,皇帝派遣出去办事的使者,宋代殿前司下属的中下级军官。唐 韩愈 《王公神道碑铭》:“制使出巡,人填道迎,显公德。”。《水浒传》第十二回:“﹝ 杨志 ﹞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道君 因盖 万岁山 ,差一般十个制使去 太湖 边搬运花石纲。”

杨志是武举科班出身,不知道杨志是武进士还是武举人,如果是武进士出身,最低的官职不能小于七品,也就是正县、正团;如果是武举人,最低的官职也是正科、正营,杨志官做到殿前司制使,起码也是副团级的军官。宋徽宗派十个制使去太湖搬运花石纲,假如级别太低,地方官员根本就不鸟你,你咋给宋徽宗办事呀。因此这个制使,绝对不是连排长,起码也是副团级的军官。

3.都头

都头在军队中管辖一百官兵,是正连级或者副营级的军官。都头在地方衙门里,管辖一队衙役警察,是一个正科级的官职,副都头就是副科级。武松在阳谷县当都头,没有说是正的还是副的,相当于县公安局治安大队长,是一个正科级的官职。朱仝是马兵都头,其实就是骑警队队长;雷横是步兵都头,其实就是巡警队队长,也都是正科级的官职。李云也是一个都头,没有说是正的副的,就按正的算也是正科级官职。

4.结论

提辖是正团级,官阶最高;制使是副团级,稍次;都头是正连级或副营级,最小。

朱仝与雷横都在郓城县当都头他俩谁的职位高一个县有几个都头

一样大,都头在宋朝不能算官,没品级,只能算官吏。相当于执法大队里的小队长,一个县有几个都头,根据县城人口多少,富裕程度来算,古代宋朝的县人口也就3一5万人,都头有五、六个,捕快上佰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