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你难以忘记的家国天下的诗篇,你还记得吗?古代打仗20万的重兵,那么他们是如何解决排泄问题_除夕_粪便_公厕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圊溷 难以 除夕 粪便 公厕

本文目录

  • 那些让你难以忘记的家国天下的诗篇,你还记得吗
  • 古代打仗20万的重兵,那么他们是如何解决排泄问题
  • 历史上有哪些爱国的诗人,他们分别留下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的诗句
  • 诸葛亮是否真的用兵如神
  • “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到底是哪三不空
  • 古代战争动不动就是百万大军,他们是怎么解决如厕问题的
  • 除夕快到了,老人说“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是哪三不空

那些让你难以忘记的家国天下的诗篇,你还记得吗

‘∵谢谢您邀答。回首教书生涯,感慨万千,读过的难以忘却的家国情怀的诗篇,还真的不在少数。为叙述条理清晰,现就唐宋两朝阐发家国情怀的名篇分述如下: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忧国忧民,表达家国情怀的名篇。秦时明月汉时关,极言旷日持久地边关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万里长征人未还,巧妙地写出了路途之遥远,妻离子散,征未有家不能归,妻子翘首盼丈而不得见的酸楚,以及怨怼边关兵燹的愤懑之情。既而又渴望朝庭为何不派遣李广一样的飞将军?最后诗人还是回到祖国这个大胸怀上,不管战乱何等频仍,还是要痛仇敌忾,“不教胡马度阴山“!

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教科书式的格律诗,又是一首表现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蓟北的狂喜心境的家国情怀的代表作。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山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闻听官军平息安史之乱的喜讯,涕泗横流湿透衣裤,(衣裳古为两个词,衣为上衣,裳为下裳,即裙裤)高兴的放歌纵酒喜欲狂。客居蜀地的妻子将伴青春绿水喜归故里!思乡心切,堪比飞箭,一骨脑儿巴峡穿巫峡,倏而襄阳至洛阳。期盼国泰民安,休养生息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其三,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摇,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人同国家同破碎,同浮沉,为正义而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铁骨,彪炳史册,激励后人的家国情怀,永垂不朽。

縂上所述,表达家国情怀的诗篇不只如是几首,凡是流传千古的爱国志士,他她们都留下过动人的诗篇。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希望您多读多选些散发正能量的诗篇,弘扬爱国爱人民的精神!

就此搁笔,不知是否如您所愿,限于水平,只能如斯,谢谢您的信任。

古代打仗20万的重兵,那么他们是如何解决排泄问题

这个问题虽然很恶心,但是很现实,捂着鼻子也要写完这个问答!古代行军会不会随地大小便,肯定会,这种情况在战争状态下是必然会出现的。但在战备期间,随地大小便是损人不利己的,因为粪便带来的不仅仅是臭气熏天的环境,而且是瘟疫的重大来源。所以军队驻扎的地方,不仅会有公厕,还会有粪便处理和收集的专业后勤,为何要收集呢?因为粪便不仅是农畜生产的资源,也是古代战争的重要“生化武器”。

说到随意大小便,那还不是真的随意,因为有经验的军事将领,能够通过敌方留下的粪便来判断军事信息。比如对方军队的规模,有多少人就拉多少屎,这是一定的;再如对方的粮草情况,这就好比老中医一看粪便,就知道吃的油水大不大,吃的馒头还是喝的粥;又如敌方粪便的处理与散落情况,代表着一支军队的管理水平,漫山遍野的粪便只能说明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水平一般。所以大小便太随意,碰上敌方的优秀指挥官,可能是要命的。

一支军队不管是行进还是驻防都会有营寨,这就是相对固定的状态。营寨之中对于卫生问题还是相当重视的,古代许多军队都是败在了卫生问题上,而不是战场上。由于阵亡士兵的尸体、牲畜和人的粪便都会造成蝇虫滋生,带来一系列疾病传播,所以固定状态下,士兵方便问题是一件大事。那么这种状态下,方便问题如何解决呢?

“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为饰好,何也?”——《三国志·蜀书五》

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是一个善于整理内务的指挥官,他每到一处安营扎寨时,首先就会令士兵建造圊溷,这就是三国时候的营寨公厕。在修建战地公厕时,一般要求选址在远离水源的下风向,主要是避免污染水源带来疾病,以及规避难闻的气味儿。士兵如厕后,要用土将粪便掩埋,一是防止蝇虫滋生,二是压制气味,以免敌人通过气味儿发现军队的位置。

关于公厕的修建,唐朝有“诸兵士每下营讫,先会两队共掘一厕”的记载。到了明朝,《练兵实纪》里记载了戚继光的公厕管理办法。他主要将公厕建在营地之外,白天士兵如厕,需出示腰牌离营,到了晚上,则需要在营帐内的夜壶中方便,第二天再将夜壶粪便统一处理,一般也是掩埋到营地之外,夜壶则要由后勤人员安排清洗干净。营地外的公厕大多是一条深沟,上边架着木杆,人是可以坐上去的,并不是蹲着方便,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石板坐便。

营地外的公厕会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士兵逃跑问题,或者敌人安插在军队里的内线,带着军事机密逃跑的,大多都是利用了如厕的漏洞。比如鸿门宴上的刘邦,就是通过如厕的机会逃离了楚营,换句话说就是公厕救了刘邦的命。

“五十步一厕,与下同圂。”——《墨子·备城门》

而不管公厕建立在营地内还是营地外,都方便了统一收集,收集的粪便可用于屯田施肥,也可用于牲畜饲养。比如《墨子》记载的城墙守备系统,城墙上每隔五十步修建一个公厕,公厕的茅坑直接通向下边的猪圈,这种模式证明了猪是可以吃屎的!城墙的公厕收集的粪便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战斗打响时的“生化武器”。在城墙上,粪便加热煮沸之后,可以用来泼城下的攻城敌军,粪便的烫伤与普通的烫伤区别很大,它会加剧伤口的感染,造成二次伤害。粪便用于“生化武器”的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将弓箭的箭头蘸上“金汁”,贯穿伤夹杂着粪便之中的细菌,提高了致死率。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史记·李将军列传》

在相对固定的营寨公厕之外,古代还有很多长途奔袭的战例,他们往往追求推进速度,因此很难形成稳定的营寨模式,所以就只能简单的挖坑方便,然后以土掩埋。而游牧民族打仗的时候,更加突出机动性,他们就更不讲究粪便的处理,反而在草原上,粪便有利于草场的生长,所以也就没有掩埋之说。历史上成吉思汗西征时,就规定了集体方便的区域,但也强调了不需要掩埋,而是以频繁更换营地的方式避免疾病的产生。这很可能是源于匈奴人的战争管理方式,李广在塞外驻防多年,也学会了这种粗犷的管理办法。

这种管理办法并不代表他们不知道粪便处理不当的危害,反而在成吉思汗西征途中,还成功利用过粪便的威力。当他的军队处在水源上游的时候,就会令士兵在河流中方便,而且将染病的牲畜、士兵的尸体都扔在河流中,用以污染下游敌军的水源。汉朝的霍去病,年仅24岁就死在出击匈奴的前夕,有种传言说他极有可能是喝了匈奴人污染过的水源,如果这个猜测为真,那么霍去病可能吃“金汁”,一代名将也着实憋屈。

而在战斗时期,士兵并不会像影视剧里那样饱餐一顿,反而是减少食物摄入量,只进食一些提高体能的肉食,以减少战场上的方便问题。游牧民族在这个方面则更具优势,比如蒙古人的西征军,在战斗前都备足了肉干、奶酪等脱水的充饥物,以减少方便的次数。但若是真憋不住了,有句话叫有屎也得拉在裤裆里!

历史上有哪些爱国的诗人,他们分别留下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的诗句

历史上爱国诗人很多很多,写几个代表:

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我最喜欢的诗句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2、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6、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诸葛亮是否真的用兵如神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是被神化,实际并没有什么经典战役留传给后世,赤壁之战主要是东吴打的,粟裕将军就说过,“诸葛亮不是军事家,只是政治谋略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还采用正面推进的打法,不敢迁回包抄”。

“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到底是哪三不空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父亲又早亡,只靠母子二人相依为命。那时候条件可不像现在,吃的东西特别少,母子二人如果不能开垦田地的话,就要经常饿着肚子。

朱元璋干不了什么农活,因为他岁数比较小,于是就靠乞讨为生,有一年除夕夜朱元璋饥饿难耐,就想出去乞讨,可是古人认为除夕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而自己在这天去人家乞讨食物,会被别人当作不吉利的代表,同时除夕那天去乞讨被认为“送穷”,轻则挨顿骂,重则可能要挨顿毒打,因此朱元璋就不打算乞讨了,改为偷。

朱元璋偷偷溜入一个大户人家,打算偷点食物就回家,结果去晚了人家吃完饭了,厨房里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朱元璋一气之下直接把这户人家的锅给偷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朱元璋冷静了下来,觉得偷食物还情有可原,毕竟饿是真的难受,但是偷锅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还在除夕这天偷,于是他又悄悄的返回这户家中,把锅送了回来。

后来,朱元璋称帝以后,常常想起自己曾经在除夕夜都吃不上饭的经历,便下令除夕夜这天,家家户户的锅中都要放两个馒头,久而久之习俗养成,大家都会在除夕夜这天,在锅中放食物,称为“压锅”。民间常常有一种说法,叫做穷得揭不开锅了,说的就是除夕这天家里锅中没有“压锅”的食物,因此,为了美好的寓意,古往今来在除夕这天锅中放置食物,成为了习惯。

而这,就是三不空中的锅不空。

“照虚耗”是我国古老的习俗之一,保守估计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说“照虚耗”可能老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基本不清楚,但是我要说除夕晚上开灯到第二天清晨,想必大家就都知道了。

宋代专门记录民间风俗的《岁时广记》中就有针对除夕“照虚耗”的记载。

‬“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

‬简单来说,就是过年这天,家家户户都点上灯,将家里照的灯火通明,迎接新年的到来。这里的“虚耗”是民间传说的鬼怪之一,相传唐玄宗曾梦到过“虚耗”,偷了自己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唐玄宗问你是何人,为何这么嚣张,对方自称自己是“虚耗”,不仅能够盗取他人钱财,还能盗走快乐。

古时候灯基本都是油灯,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把油灯加满,时不时得挑一下灯芯,让灯光照满屋子,如果家里比较困难买不起那么多油,就会点燃篝火,让火光照满屋内,故而才有“除夜清尊满,寒庭燎火多”这样的诗句记载。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烧的火并不是普通的木头,而是松柏,也叫做“烧松盆”,篝火不一定能够烧整夜,到灯是一定要点一整夜的,因此才有除夕不空灯的说法,这里空值得是灯油。

古时候,只要不是特别穷的人家,除夕夜的灯油都不会缺。

而这,就是三不空中的灯不空。

除夕是一年当中的最后一天,古时候人们认为是晦月的晦日。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日”,而过年这天,被认为是“晦气”最多的一天,如果这一天家里没有人的话,“晦气”就会充满,因为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团聚。

相传,灶王爷每年都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这天,会去“天庭”向“玉皇大帝”上报主人家这一年的善恶,因此这一段时间家里是没有“神灵”坐镇的,而除夕我们都知道,受的就是“祟”,没有神灵坐镇只能靠咱们老百姓了,因此才会在除夕这天,有放鞭炮,点灯等活动,其实就是古人防“祟”的各种习俗。

故而,除夕这天,家中一定要有人。

而这,就是三不空中的屋不空。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这些习俗都是不相信的,但很多人也是乐于遵守传统,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民间习俗作为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根,传统文化让我们血脉相连,尊重传统文化不代表迷信,因为这些传统文化透露出我国人民自古就想过着与世无争富足殷实的生活,这是我们的态度。

除夕将至,每个地区的风俗都不同,朋友们的家乡都有哪些习俗呢?分享一下。

古代战争动不动就是百万大军,他们是怎么解决如厕问题的

首先,针对这个问题,有一点需事先说明----古代军争,是极少出现单个势力投入百万大军到一场战役的情况。

那动辄百万大军的说法,大多数来自小说和影视作品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譬如曹操下赤壁的八十三万就是小说扯淡,实则最多二、三十万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进攻方为威慑敌人,往往将自身兵力强行夸大,其关键词就是“号称”。(譬如苻坚南征时的“号称百万”,实际抵达前线的也就几十万人;孙权攻合肥时“号称十万”,但以当时江东的实力,绝不可能有十万之多。)

对外征战为的就是一统,而想一统就说明天下尚未统一,天下尚未统一则国内领土人口必定有限;像这样的情况,能出兵几十万已是巍然大国。

虽然说实际战争的兵员没有那么大,但几十万人毕竟不是小数。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古籍内容上,揣测古代军队是如何解决厕所这一问题。

“诸兵士每下营讫,先会两队共掘一厕。”

----《通典》

“凡白日登厕员役,由各营门将腰牌悬于门上,方准开门而出,毕即还应腰牌,取带回营。”

----《练兵实纪》

“每马军一旗,每车兵二车,各开厕坑一个于本地方,遇夜即于厕中大小解。天明吹打时,遇起行,则埋之。遇久住,则打扫,候开门送出营外远远弃之。夜间不许容一人出营解手。”

----《练兵实纪》

以上,为李靖和戚继光的治军之法。由此可见,著名的军事统帅在上厕所这个问题上,是下足了功夫的。

考核一个军事统帅的能力,治军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关键要素,而如厕问题,是治军要素里很严谨的一环。

当然,相比起农耕文明军队的严谨态度,古代的游牧文明军队在这个问题上倒是选择了不加约束、放飞自我。

游牧军队并没有要求在扎营时建造厕所,只是规定了一个地方统一解决,且也不考虑加以掩埋,大不了换处安营,毕竟游牧民族的特点就是来去如风。

除夕快到了,老人说“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是哪三不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俗称“岁除”,表示一年过去了。老话说“打一千,骂一万,除夕晚上吃顿饭”,除夕这天身在外地的游子无论相隔多远、无论多忙,都要赶着回家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在欢声笑语中吃个年夜饭。

除夕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和记忆,俗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除夕作为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存在很多禁忌,其目的就是“图个吉利”。村老人常说“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三不空”分别指什么?老话有道理吗?

一、除夕不空灯

除夕夜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守岁”。除夕夜当晚家家灯火通宵不灭,所有房子点上灯烛(指蜡烛和油灯,古代可没有电灯),大家围坐在炉旁闲聊,通宵守夜,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

除夕当晚房间里不空灯,要烛火通明,这样做有3个目的:

目的一:驱赶年兽。“年兽”又称为“夕”,因此大年三十要除掉“夕”。年兽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恶兽,这种恶兽头长着触角,尖牙利齿,身长数十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年兽每到年末的午夜就会进攻村子,吞噬牲畜、伤害人命,人们都非常害怕它。

相传一年三十晚上,村里的人都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灯火通明、院子里燃烧着竹子的新婚小两口家没事。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因此除夕这天有家家贴年红、灯火不熄灭、燃放爆竹的习俗。

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另一个目的也是不让人睡觉,大家围坐在一起,可以壮胆。

目的二:驱赶邪瘟病疫。此外古人认为除夕当晚灯火通明,还可以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走,可以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健康康。

目的三:为了彰显家境富足。除夕是年尾最重要的一天,如果这天连油灯都燃不起,就会被人嘲笑,因此古代人们会坚持家里的灯火不熄灭,这不仅能彰显家境的富足,也预示着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二、除夕不空锅

想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典故。朱元璋年幼丧父,家里非常贫困,年幼的朱元璋靠给人放牛糊口,有时候饿了就去乞讨。

在一个除夕之夜,朱元璋家没有任何可以吃的,想着又去乞讨,思来想去觉得除夕乞讨不仅非常丢人,而且除夕乞讨会让别人厌恶,别人会认为把“穷运带来”。但是如果不去乞讨的话,家里的老母亲就会挨饿,于是朱元璋想着不妨偷点东西来吃。

朱元璋偷偷地摸到一家农户的厨房内,打开锅时却发现空空如也,没有任何吃的,恼羞成怒的朱元璋一气之下就把这口锅拿走,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想着可能别人也吃不上饭,可能也在挨饿,把锅偷走太不地道了,想来想去觉得不合适,于是又把锅送回去。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回想起曾经的经历,想到很多人食不果腹,于是下令除夕夜当晚不准空锅,饭锅里要放两个膜,久而久之就有了“除夕压锅”的习俗,这也寓意着年年有余粮、家家生活富裕,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除夕不空房

除夕夜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家里必须要有人气,家里如果没有人,那么家里的晦气就会吸走家里的财气、福气、好运,那么接下来一年的运势就会受到影响,就不会顺顺利利。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子女去父母家过年,房子是可以空着的。

按照老祖宗留下的传统,除夕这天挂年红、燃爆竹、祭祖都是为了祛除家里的晦气。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对于新房,第一个除夕夜更加不能空着,这样可以带来财运、福运,可以祛除晦气,虽然有点迷信,但是这些禁忌的目的就是为了“图平安”。

总结,除夕在国人心中具有特殊意义,现在过年的仪式感越来越少了。老人说“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表面上看有点封建迷信,但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祖宗留下的习俗不能忘。这些习俗反映了我们老祖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有了这些传统,过年才更有年味。

热热闹闹团团圆圆才是年,祝新的一年大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