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花葬志》译文及其赏析?归有光的寒花葬志用了哪几个细节来描写寒花的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文中作者表达了对寒花怎样的感情_孺人_荸荠_妻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寒花葬志 孺人 荸荠 妻子

《寒花葬志》译文及其赏析

《寒花葬志》译文寒花是妻子当年的陪嫁丫环,她病逝于嘉靖丁酉年五月四日。在她去世后,我将她埋葬在土山上。事奉我却不能够到老,这莫非也是命么?寒花刚来我家的时候才十岁,头上梳着两只鬟髻,拖着一件深绿色布裙。有一天很冷,她把荸荠煨熟了,削去皮放在小盂中。恰好我从外面回来,取过荸荠要吃。她连忙把荸荠端开,不肯给我吃,妻子因此就取笑她。妻子常常让寒花靠着小几吃饭,每到吃饭时,她的眼珠总是忽悠悠的转动着,妻子指给我看,然后又是一同欢笑。唉,回想起这些事,已然是十年前了。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就是十年,此时此刻想起这些过往的旧事,觉得人生真是很悲凉啊。

归有光的寒花葬志用了哪几个细节来描写寒花的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文中作者表达了对寒花怎样的感情

译文寒花是我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鬟,死于1537年五月,埋葬在荒山上。她服侍我而不能到老,是我们没了缘分(命不好)么?当初,寒花刚陪嫁过来时才十岁,梳着两个环形发髻,拖着深绿色的长裙子。一天,天很冷,她点火煮熟了荸荠,削了满满一瓦盆。我从外面回来,要取荸荠来吃,她端着荸荠,转过身去,不给我吃。妻子魏孺人见了便取笑我们。妻子常常让她靠在小桌子旁边吃饭,她吃饭时,眼眶慢慢地翻动。妻子又指着她那样子对着我笑。回想当时的情景,转眼又是十年了。唉,真可悲呀!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自幼苦读,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是明代嘉靖年间"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源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多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文章不加雕饰,风格朴实,感情深笃,风味超然.黄宗羲说:"予读震川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往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垠."文章虽仅112字,但作者捕捉了日常生活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节特征,细致入微而又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的娇憨之态,表达出作者浓郁诚挚的情感.从这篇短短的葬志中,我们不难看出归有光与魏孺人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十分真挚深笃的。魏儒人除了十分贤惠,更因为家学渊源,颇通文字,也十分好学。据《项脊轩志》所载,魏孺人“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回娘家时,跟家中姐妹时时谈起的,也不是生活的困窘,而是丈夫读书的“阁子”项脊轩。她自己不以生活的艰辛为苦,还时时勉励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请敕命事略》)在封建社会中,婚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娶一个三从四德,相敬如宾的妻子并不难,难的却是心灵相通的知已。魏孺人不但德才兼备,更有良好的文学素质,与归有光真是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之间不止举案齐眉,更是琴瑟如鸣。所以每当寒花做出稚气可笑的举动时,魏孺人就会赶忙指给归有光看,这正是一幕少年夫妻情深意笃的画面。归有光少年丧母,两次丧妻,儿女或早夭,或长成之际猝然离世,使他在人生中体味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凉,所以他有时候会对千百年来为人们深信不疑的“天命”产生怀疑,对天发出痛切悲怆的呼号。但更多时候,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正统文人,他把这种种对人世的不公的愤恨与无奈化为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淡淡笔触,向人们娓娓道来。如《寒花葬志》,便是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这种看似一带而过的闲笔与淡笔,正是归有光散文突出的特点。这种写法,看似容易被人忽略,但只要经过细细的揣摩与体会,我们就能从这刻意的淡化与压抑之中,感受到作者那深挚沉痛的情感,细腻丰富的心灵。细节描写:1寒花(人物)细节: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特点:稚气可掬2寒花细节: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特点:娇态可噱3寒花细节: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特点:憨态可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