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布切克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杜布切克是怎么死的)_斯洛伐克_捷克_苏联

杜布切克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杜布切克是怎么死的)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这些国家属于中欧国家。中欧是一个边界变动频繁,由很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地区。在欧洲史上,这里被列强所环绕,常年饱受着铁锤重击,成为了大国的擦脚布,任其蹂躏。其中最不幸的就是波兰了,前后遭到数次瓜分,两度灭国。

杜布切克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杜布切克是怎么死的)

曾经的捷克斯洛伐克是这幕中欧大戏中的重要桥段。亚历山大·杜布切克是这出捷克、斯洛伐克活剧中的主角。从个人生活角度来看,杜布切克的确是“不宜从政”,因为每次登上权力高峰后,他都遭到了“死亡”的厄运:第一次是政治生命,第二次是肉体生命。然而,他个人的悲剧就像社会良心一样,鼓舞着中欧人民不断抗争,追求民主与富强。

杜布切克其实受惠于前苏联。他的成长、发展和攀登至权力顶峰,都与苏联密不可分。杜布切克1921年出生在斯洛伐克,1925年全家移居苏联,1938年回国。二战后的1955年,他前往莫斯科留学,并在完成学业后于1958年再次回国。正是因为这种根正苗红的成长经历,苏共中央对杜布切克寄予极大信任并委以重任,使他于1963年出任斯洛伐克 第一书记,1968年出任捷克斯洛伐克 第一书记。

40年后的今天,尽管纪念“布拉格之春”的活动仍然吸引很多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民众,但两国很多一流思想家对布拉格之春并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布拉格之春”在本质上是 的家务事,是党内改革者要压倒强硬派的一次尝试。的确,捷共的改革方案与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并没有完全抛弃旧有的传统,是体制内的改良。但是,自视为家长的苏联,不允许家庭成员自出机杼,任何离经叛道的行为,都被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蔑视和挑战,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

于是,在这种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多重助推下,苏联开始了压制行动。在苏联党政军领导接连访捷、在报刊上对捷共领导进行攻击、在多个场合展开激烈争论而无明显效果后,7月23日,苏联陆军开始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从苏联西部领土至包括波兰、民主德国在内的广大区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以威胁捷共。8月20日,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隆隆开进布拉格。与此同时,苏联及部分波、德、保、匈部队也以同样方式占领了布尔诺等捷克斯洛伐克其他主要城市。在这次行动中,苏联和其他国家共投入50万大军。捷共的改革方案未及开花结果就被扼杀,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去职后的杜布切克,先是被短暂放逐到土耳其做大使。之后,直接遭受清洗被“双开”,下放到伐木所工作,并处于秘密警察的严格监视之下。同时,捷克短暂的政治自由化和文化繁荣期结束了,10万多苏联军队无限期地驻扎在捷克斯洛伐克,开始了苏联长达21年的高压统治,由胡萨克政权进行着平庸而压抑、“只顾外表光鲜、任由内部腐烂”的“正常化”治理。

杜布切克则成了罪人和批斗的对象。在“认罪书”是,他说:“我们是十足的傻瓜。但我们的愚蠢应归咎于对共产主义进行改革的想法和观念。”然而,从历史来看,苏联的镇压行为才是“十足的傻瓜”,它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为之后的捷克斯洛伐在巨变埋下了 。

杜布切克力推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造成的震撼。他上任后阅读了党的档案材料,当他详细了解了20年来的迫害、暴行和血淋淋的冤案情况后,决心不让这样的悲剧在捷克重演。然而,形格势禁,他不仅没能阻止悲剧,悲剧还在他身上重演。这位18岁加入 的政治家,在1970年6月26日,被开除出党。此时,他年仅48岁。失意和失望,使他身心俱疲,棕色头发过早地变得灰白,在林场工作到1985年时退休。

哈维尔是捷克历史上的“怵心胆、动魂魄”者。从剧作家、阶下囚,再到总统,哈维尔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唯一不变的身份就是 。在“布拉格之春”遭摧残后,哈维尔公开批评 、要求特赦持不同政见者,并起草《七七宪章》。后来,面对后 时代的种种自由,他也发表了有说服力的怀疑言论,要求建立真正的“公民社会”。同时,他又不仅仅是坐而论道的知识分子。实际上,无论是在1989年“天鹅绒革命”,还是在之后多年捷克的国家生活中,他都扮演了核心角色。尽管哈维尔称自己本来只想做一个“造王者”,但却被阴错阳差地推上了“王位”,一干就是13年。

相较之下,杜布切克的命运就差了些:天不假时,突遭横祸,他没能更好、更多地为新捷克斯洛伐克服务,更没有机会为国家创造一套运行良好的制度。1989年捷共统治瓦解后,杜布切克复出。先后就任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联邦议会主席和斯洛伐克社会 主席等职。1992年9月1日,大雨,在出席完捷克和斯洛伐克社会 会议后,杜布切克乘坐深蓝色宝马车回家。然而,一场意外的车祸,让这次下班回家成了不归路。在行驶到距洪波莱茨88公里时,轿车翻入路边的壕沟中,杜布切克被甩到20米外的水中,肋骨、盆骨和脊椎骨多处骨折。因伤势过重,经多次手术后仍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并最终于11月7日逝世。后葬于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附近他妻子安娜的墓旁。送葬者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政治家、议员及外交、宗教界著名人士。

他死后不到一个月,经过全民公决,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道扬镳,于1993年1月1日宣布正式解体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1993年7月初,斯洛伐克社会 的代表致函民族院主席,要求议会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杜布切克车祸案。但是,车祸原因至今仍无定论。

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国内,对于“布拉格之春”,新一代年轻人似乎有不同的感觉。大部分捷克人仍然不愿意原谅苏联的入侵行为。而斯洛伐克人对苏联的入侵虽然也进行了谴责,对当时参加“布拉格之春”运动的斯洛伐克领导人也仍给予高度评价,但他们更注重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毕竟,对地缘政治的清醒认知比沉溺历史要来得更明智些。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欧诸国夹在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和德意志帝国这些巨大力量中间,为自己的独立性苦苦挣扎。在二十世纪,它们又被法西斯主义与斯大林主义轮番洗刷。然而,任何苦难都是有回报的。它们在政治上与军事上的失败感,始终弥漫的不安全感,造就了充分的自省意识和对存在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使得中欧形成了文化上的一段繁荣时期——哈维尔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给予了中欧更明确的身份,还鼓舞了抗争的精神。

然而,国际政治中那句“你的邻居决定你的为人”的箴言却依然有效。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地理单元,中欧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欧盟与俄罗斯争夺影响的一个中心地区。它们的生活仍会受强国较力的影响。比如,为取得“一剑封喉”式的拦截效果,美国曾试图在离俄罗斯很近的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但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最终美国转而部署针对伊朗短程导弹的改进型防御系统。处于大国夹缝中的中欧,依然处境尴尬,仍然是大国讨价还价的砝码,这让中欧国家很失望,对美国的亲近感不断下滑。

从这个意义上讲,“布拉格之春”追求不受大国影响、自由发展的想法仍没有实现,杜布切克们独立的愿望仍然只是空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