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允炆不跑会被杀吗,正产情况下不会_皇帝_清君侧_军权

靖难之役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政变之一,也是充满了传奇,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一隅战胜全国的案例,但也留下了无数的疑惑。其中一个就是朱棣攻破南京后,如果朱允炆不跑会被杀吗?

如果朱允炆不跑会被杀吗,正产情况下不会

在很多人眼里,除草除根是正常的状态,可以体现皇帝的残忍和霸气,但事实并非如此。纵观华夏历史,只有少数人在谋反时直接杀死前皇帝,大部分都是以礼待之,至少是表面装装样子还是需要的。最典型的就是汉献帝刘协,禅让曹丕降到山阳郡公,但保存君王礼仪,最终比曹丕多活了8年,而山阳公国则持续了89年,寿命比魏国还长。

可以看出,政变并不一定要斩草除根,如果朱棣俘虏了朱允炆,会是“优待”他,还是会立即斩草除根呢?

以“清君侧”为幌子的朱棣

1398年,朱允炆称帝后,立即与心腹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了一系列削藩对策。并在北平周边和城市部署军事力量,又以防边为名,将燕王朱棣的保卫精兵调到塞外守卫,目标直指燕王。

朱棣没有反对。最好的结果是被夺走军权,然后成为一个闲散王爷。但是如果用自己及家人的性命来赌朱允炆的仁慈,朱棣又实在做不到。万般无奈下朱棣只能举兵逃生。然而,举兵也应该谈论对策。最理想的是“清君侧”。名义上不是造皇帝的反,而是诛杀皇帝身边的奸臣,拯救大明江山。更重要的是,根据当时的法律,清君侧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朱元璋当政时,担心权臣篡权,要求藩王在移文中要求大臣和士兵清君侧的权力。在《皇明祖训》中说:“凡朝廷新天子正位……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朱棣以此为理由,斥责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必须加以批评。最后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名义上不是反皇帝,而是除了奸臣,这是合理的。小编在手握重兵的朱允炆为何败给朱棣一文曾解释过,其实这只是朱棣造反的一个口号,而且这个口号并不真的符合《皇明祖训》的要求,比如其中有一条天子密诏诸王。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允炆是不会下这个密诏的,所以说朱棣这就是个借口。但天下藩王对朱棣“清君侧”保持中立,也是因为朱棣的行为本身更符合藩王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为什么要杀朱允炆?

杀害君主罪大,容易引起公愤

自古以来,弑君罪恶滔天,所以杀君者几乎没有好下场。唯一的例外就是周武王。武王伐纣的时候,分不清是谁杀了纣王,但是周武王给纣王补了三箭,这是有史书记载的。其他弑君者要么声名狼藉,要么死于非命,很少能功成身退。离我们最近吴三桂杀死了永历皇帝,后果非常严重。

朱棣遇到的情况还是很独特的,和朱允炆是叔侄关系。与此同时,当时也有一些藩王掌握着军权,与朱棣是兄弟,与朱允炆是叔侄。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和另外两个儿子没有被封藩王,还有23个儿子被分封在天下,其中就包括朱棣,他们掌握着军权。虽然朱允炆削藩,仍然有许多藩王掌握着军权。

因此,朱棣不可能弑君,那就是“皇帝最好死了,但绝对不能死在我这”。如果朱棣这样做,名声可就臭大街了,也给了其他藩王推翻他的借口。

二王三恪政治礼制

中国还有一个政治制度,就是“二王三恪”。历代王朝都被封为前朝皇室后代官爵,被称为二王和三恪。他们被授予王侯称号,赠送封邑和祭祀,以表示尊重,表明朝代的继承和正统地位。所谓“恪”,就是表示尊重的意思。杜佑的《通典》里考证“三恪二王后”,以为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

上面提到的汉献帝得到了这种优待,也有隋朝时期,李渊先立了杨广的孙子杨邈(隋恭帝)为皇帝,然后废了他的皇帝,自己当了皇帝,封杨邈为酅国公,圈养在长安,但是酅国公这个封号一直到五代十国,比唐朝还要长。

再说回朱棣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和朱棣还有叔侄关系,朱棣很难直接杀死朱允炆。朱棣不会直接杀死朱允炆,但却不介意朱允炆马上死,因此,在战败之后,朱允炆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小编猜测,如果朱棣进入南京后,朱允炆不跑,朱棣还会支持朱允炆当皇帝,但朱允炆这个皇帝也只是个傀儡皇帝,朱棣绝对会把权利拿在自己手里,并在一定时间内采取“禅让”的伎俩。禅让之后,朱允炆的命运无非是无缘无故去世,或者被幽禁一辈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