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墓在哪里?历史上白起墓到底有没有被盗掘呢_秦国_赵国_秦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白起墓 秦国 赵国 秦王

本文目录

  • 白起的墓在哪里
  • 历史上白起墓到底有没有被盗掘呢
  • “战国头号战神”白起死后葬在哪里墓地保存状况如何
  • 白起坑杀将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白起真的心狠手辣吗真的是坑杀40万降卒的始作俑者吗

白起的墓在哪里

白起墓位置在咸阳城东郊,渭河北岸任家咀,秦时此地称杜邮。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三0工厂在施工时,曾发现公之墓道,出土兵器、佩剑等文物数件,现存咸阳博物馆。白起墓呈园形,底部直径19米,墓高8米,一九八二年,白起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白起墓到底有没有被盗掘呢

白起就算了吧。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战国头号战神”白起死后葬在哪里墓地保存状况如何

作为举世公认的“战国头号军神”,秦国盖世名将白起平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来未尝败绩,而最得意的三场战役莫过于: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攻占楚国都城郢,使得楚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几乎解除赵国全部武装。三战而摧毁四个强国,白起功莫大焉,而凭借着不世之功,他最终官至大良造,封武安君,可谓位极人臣。

长平之战后(前260年),精锐尽丧的赵国已成“惊弓之鸟”,只需完成最后一击,便可以消灭这个令秦国头疼多年的劲敌。然而就在白起率大军猛攻邯郸、行将攻克之际,丞相范睢却因为嫉妒他的功绩,担心其一旦灭赵,地位和名声将远超自己,所以便以秦兵疲惫不堪、急待休养为由,请求秦昭襄王允许赵韩两国割地求和,并且罢兵休战。

秦昭襄王对范睢的意见一向言听计从,所以便下令白起罢兵,解除邯郸之围。白起功败垂成,心中难免怨恨、愤怒,在与部下和同僚的交谈中,不禁流露出对丞相的不满情绪,将相之间由此矛盾日深(“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然而没过多久,昭襄王看到赵国有起死回生的迹象,而且对秦国表现出日益强烈的敌视情绪,此时才大感懊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听从白起的建议,一鼓作气灭赵。由于此时白起卧病在床,昭襄王便派将军王陵进攻赵国,结果大败亏输。昭襄王无奈,只好请求白起“出山”攻赵,但后者却对秦王分析时局,认为灭赵良机已经错失,不宜再出兵强攻。

然而昭襄王对白起的建议却置若罔闻,紧接着又派王龁接替王陵,率重兵围攻邯郸,结果被赵楚魏三国联军击溃,死伤极为惨重。秦军惨败的消息传回国内,白起不禁大发感慨,结果惹恼了昭襄王。此时,与白起势若水火的范睢趁势大进谗言,说他违抗君令在前,对国难幸灾乐祸在后,实属大逆不道。

满肚子憋屈的秦王经丞相一顿挑唆,立刻暴跳如雷,强令白起即刻率军攻赵,不许申诉,不能逗留。白起不得已抱病上路,结果刚刚走到杜邮,便接到秦王让他自尽的最新指令。白起接到王命后惊愕不已,拿着剑仰天长叹:“我白起一生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对于上天没有任何过错,怎么会落得今天的下场?”

过了好一会儿,白起才有所醒悟,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说道:“想来我的确该死。当年长平之战后,赵军降卒有数十万人,他们本来可以活命,可我却用诡计将他们全部坑杀。如此背信弃义之举,难道还够不上死罪吗?”说完后,白起拔剑自刎,时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引文同上。

白起自杀后,秦国百姓因为哀怜他的遭遇,便将他的尸身葬于杜邮,并为其建庙祭祀(“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见白居易《太原白氏家状二道》)。秦汉之后,历代王朝对白起墓均有修缮,但在近代却因为疏于管理,一度被掩埋在荒草之中,直到1970年才被重新发现,并从其中挖掘出佩剑等文物,一时间引发热议。

白起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郊,渭河北岸任家咀,也即杜邮故址。整个墓园呈园形,底部直径19米,墓高8米,除了墓前树立的石碑外,此外再没有可以证明其“身份”的标记,而史书上记载的白起庙等建筑,早已是荡然无存。不仅如此,白起墓地处偏僻,墓上荒草萋萋,显得异常的冷清、荒凉。

虽然白起墓在1982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保存情况却并不乐观,除了周边杂草丛生、破败荒凉外,古墓曾多次被盗墓者盗掘,封土层遭到严重破坏,大大小小的盗洞数量难以统计。白起墓本已几近萧条,如今又连番遭遇盗掘,让死后千余年的“战国头号军神”在地下也难以安宁,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唏嘘。

史料来源:《史记》、《资治通鉴》

白起坑杀将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题主说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秦国主帅白起坑杀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吧。

四十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现在一个普通县的总人口。

何况是投降的俘虏!军事上一般有不杀降兵的规则,后来发展为优待俘虏,都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白起为什么会有这个残忍的决定?

这还要从长平之战的背景及起因说起。

秦昭王命令秦军攻打韩国,占领了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们纷纷逃亡到邻国赵国境内。

韩国的国土面积和实力远比不上秦国。韩桓惠王惊恐之下,就派人到秦国谢罪,表示愿意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

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与上党郡的百姓谋划,把上党郡的土地献给赵国,以图利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

赵孝成王乐得坐拥一片土地,就派人到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进攻。

果然,快到手的鸭子飞了,秦国非常恼怒,出兵进攻赵国。

于是,长平之战爆发。

后面的事情,众所周知,廉颇率军坚守壁垒,与秦军展开了长期对峙。

于是,秦国施行反间计,使得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怯缩不战,用赵括替换。

结果,在“纸上谈兵”的赵括指挥下,赵军惨败。

有四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军。

秦军主帅白起为什么要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全部坑杀?

综合分析,我认为应该有两大原因。

免除养兵的麻烦以及叛乱隐患

这个就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的白起的观点:

“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白起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长平之战的背景及起因:当初秦军攻占了上党,可是上党的臣民嫌弃秦国、不愿意降秦,而投靠赵国。现在赵国军队突然主动降秦。看来赵国人反复无常,留下他们就是后患。

白起的分析和论断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四十万降兵是个庞大的团队,如何分流、消化、洗脑、管理,使他们一心一意为秦国效力?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也得打个巨大的问号。

而且,如果这四十万降兵起事、叛乱,就会引发巨大的兵变灾难,后果不堪设想。

显然,秦军主帅白起必须要费心费力,妥善安置这四十万降兵,而且还得为后患风险承担责任。

谁也不敢保证赵国这四十万降兵是真心实意降秦、永远效忠秦国。同样,谁也不能保证这四十万降兵只是出于求生欲、临时投降,日后必会叛乱?!

这个赌注,谁也不敢保证。

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而白起选择了一个快刀斩乱麻、一了百了的处置方案——全灭!

与其担心收留了包袱和不定时炸弹,不如提前拒收、排除隐患。

杀鸡儆猴的震慑作用

居于西部、实力日益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想参与中原争霸,甚至当天下霸主。

于是,就把目标指向当时的东部六国,也即“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之外的六个国家。

显然,这个“秦国梦”是个宏伟的战略计划,任重道远,也有可能无法实现。

但是,秦国愿意去拼搏,奋勇前行。

进攻韩国,是这个宏伟蓝图的初级阶段计划,就遇到了麻烦。

韩国上党郡的臣民不愿意降秦,而投靠赵国;赵国插手,军队还与秦军对抗。这显然是不把秦国放在眼里。

那么,坑杀这四十万降兵,无异于宣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从而,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震慑其它国家,铺平前进的道路。

结果,正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的:“赵人大震”。

事实也证明了,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也成为战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点。

此后,秦国势如破竹,先后扫平六国,最终统一了天下。

可怜了赵国这四十万生灵。

由此,白起落了个“杀降”的千古恶名。

白起真的心狠手辣吗真的是坑杀40万降卒的始作俑者吗

这个问题要一步步的分析。

首先,白起是否坑杀了赵军俘虏?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史记》确实记载了这个事情。

《水经注·沁水》还记载:“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

此后,当地农民经常在劳作时挖出尸骨以及箭头。

而且1995年当地农民更是发现了内有大量白骨的尸骨坑。考古人员将其称为“将军岭一号尸骨坑”。此后,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号尸骨坑西侧还有一个体积更大的二号尸骨坑。

所以长平之战中肯定发生了大规模屠杀事件。

而且,考古人员推断两个尸骨坑均为深坑,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当年,秦军很可能是在屠杀过后,将尸体直接抛入深沟并掩埋。

其次,秦军真的杀了四十万人吗?

《史记》中的说法是:秦军“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和“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也就是说,最后秦军统计一共杀死和捕获了四十五万人,赵国自己统计,长平之战也损失了四十五万人。所以双方的统计口径能对上。也就是确实造成了赵国这么大的损失。

最后,白起真的杀死了四十多万赵军吗?

这事就不好说了……

因为就算赵军全军覆没了,也得有足够的人去给白起杀才能满足四十多万人这个指标。

至于赵军当时投入多少人呢?

其实没跟根本具体记载,只有一句“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而且,长平之战后,赵国又与秦国爆发了激烈的邯郸之战。五年后,廉颇还带兵击败了认为“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而趁机找便宜的燕国军队。

所以可见,长平之战,赵国确实损失惨重,但没有真的把军队都死光了!

那么赵军的总数一共有多少呢?

按战国时代著名纵横家苏秦的说法是“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但苏秦的计算方法有点过分,比如他计算临淄城内的居民可以组建成一支二十一万人的军队,但这支军队是由城中的七万户所出,每户要出三个男子。但根据中国古代一户五口人的通例,其实苏秦说的是可用适龄男子而不是真的有这么多军队。

所以赵国当时应该有数十万适龄当兵人口,而不是数十万军队。考虑到之前所说的,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还打了不少仗,说明其国内还留有相当的军队。

鉴于五年后,燕国敢去找赵国的麻烦,也是认为“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的认识里,赵国总兵力也就在四十万人左右,否则燕国不会认为赵国空虚而贸然出兵。而赵国能击败燕国军队,说明因此赵国当时国内还有相当的军队存在,所以赵国并没有真的把四十万军队填到长平战场。

那么,矛盾就出来了。白起确实在长平大规模屠杀过,有记载和尸骨坑为证。而且秦军确实统计出四十万规模的斩首和俘获。这跟赵国承认的人口损失数也一样。但最后显然赵国没有在长平真投入四十万规模的军队。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很简单,秦军确实杀了四十多万人,赵国也损失了那么多人口。但人口跟军队不一样,杀良冒功也一样有首级,也一样会造成对方的人口损失。

如《秦会要订补·兵上》记载:“秦用商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尝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

所以白起所杀的四十多万人里,赵军肯定有很多,但也有很多当地的百姓甚至妇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