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影响(长平之战的启示)_围困_国君_秦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长平之战 围困 国君 秦国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惨烈的决战,最终以赵国战败,四十万降卒被坑杀的结果收场。

这样的结局震惊当时的天下,时隔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让人心胸激荡不已。

历史终究已成历史,后人只有感叹和反省的份。我们反省长平之战,吸取教训,以便指导生产生活,不犯类似错误。

长平之败,首罪当在赵王。赵王刚愎自用不听良言,换下作战经验丰富的廉颇,起用只会“纸上谈兵”,从来没打过战的赵括,尤其是在赵括其母的警告下,仍然把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这么重要的一个岗位,交给一个毫无经验的毛头小伙,愚蠢轻率得可笑。在战略上,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孤立赵国,彼时秦强赵弱,赵国更要针锋相对,对各国直陈厉害,合纵连横,联合抗秦。在赵括军被围之际,赵王更要全力以赴,力挽狂澜,迅速调兵支援,而不是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倒让路途更远的秦王,迅速征兵,支援了白起,最终强化了围困之力,赵括再无突围之可能。如此种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赵国之衰败是必然的,怨不得别人。今人当从赵王身上明白,如果企业掌舵者也如此,趁早离开为妙,人生有限,犯不着在那徒耗青春,不能建树。

长平之败,次罪当在赵括。赵括好高骛远轻率自负,掌权之后,撤换廉颇之人,改变廉颇之策,把优势变劣势,主动出击,却又不留兵守营以留后路,给秦人可乘之机,最终被围困,围困之后,彼时秦国断己粮草之兵不过数千,包抄之兵也只是两万余,也不可能很快围上,当时如果迅速全力突围,尚有生路,而不是坐等秦王征完兵支援,完善围困之力,还傻乎乎指望赵国国内支援。随着时间的推移,弹尽粮绝,兵无斗志,彼时突围就是死路一条,再无回天之力。其实,围困也不是短时,前后几十天,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赵括那几十万人当真无计可施?比如挖地道之类的,可奇怪的是,赵括一方似乎毫无作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四十万人在明知道白起这个“人屠”,战胜之后必杀俘虏,前车之鉴了,还投降之,哪怕全部战死,也能重创对方,可结果就是这么乖乖地被坑杀,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今人当从赵括身上明白,做人当谦虚谨慎,须知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就会常常想不到,尤其在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重要事情上,一定要有风险意识,要考虑最坏的情况出现时,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很多人只知贪婪,好大喜功,最终一败涂地,人生再难翻身,然道自己也要这样吗?

长平之败,廉颇也有过错。廉颇这人性格孤傲,不晓人性,从与蔺相如的冲突就可看出,虽说坚守是上策,可旷日持久,国力耗损甚巨,年轻气盛的国君,自然沉不住气,当多多沟通须防国内生变,他倒好,缪贤作为国君特使,来前线了解,竟然不知变通,放纵自己的本性,对其轻慢,缪贤回去,岂不添油加醋大说坏话,以赵孝成王之昏庸,能不猜忌而动换将之心吗?南宋的岳飞,在前线浴血奋战,所向披靡,也是被昏君十二道金牌召回,而后风波亭殒命,君昏庸必然轻信小人谗言,然后做出愚蠢之事,为将在外,一定要防后院起火。今人也须吸取教训,很多时候,使自己疲惫不堪的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