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之战(宜阳之战:秦国和韩国巅峰较量,结果谁赢了?)_宜阳_秦国_韩国

公元前316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消灭巴国和蜀国,加上此前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促使秦国逐渐迈入到强国的档次内。在这之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中都、安邑。攻打楚国,夺取了汉中之地。至周赧王四年秦惠王死时,秦已东扩至今宜阳、渑池西部。不过,对于这一时期的秦国,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遇到了韩国的激烈抵抗。在此背景下,秦武王即位后主张出兵三川,听取了樗里疾的建议,使甘茂为大将,发兵五万,攻取宜阳。由此,对于秦国和韩国来说,爆发一场宜阳之战。此战虽然规模不是太大,却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里程碑。

首先,宜阳之战,是秦武王三年至秦武王四年,秦国名将甘茂率军在韩国的宜阳一带同韩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对于宜阳这个兵家必争之地,是韩国西部的屏障。在战国中后期,韩国的疆域分为三个部分,也即上党、南阳、新郑。在此背景下,宜阳不仅是连接韩国三个部分的枢纽,还是东周王室的门户。对此,战国纵横家曾说过:“韩东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长阪之塞。”

由此,面对秦国的十万大军,韩国也在宜阳地区部下了重兵,就韩国的兵力规模,不少历史学者推测为10万人,也即和秦军的兵力大致相当。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这一次不是孤军奋战,就东周王室来说,为了抗衡不断扩张的秦国,也在暗中支持韩国大军。就这样,秦国和韩国的各自十万大军,在宜阳这一战场了展开了巅峰较量。因为韩国是本土作战,加上韩国在--、利剑等兵器上比较精锐,所以秦军耗费了5个月的时间,依然没有攻破韩军的防守。在损兵折将之际,秦军朱晒甘茂甚至想过撤军。

但是,就甘茂来说,是下蔡人,也即自身客居秦国为相,在秦国受到了樗里疾等人的竞争。所以,虽然损失惨重,但是,甘茂还是没有放弃对韩国宜阳之地的进攻。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最后甘茂将个人钱财全部用于对秦军的奖励中。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背水一战的秦国大军一鼓作气展开了进攻,再加上秦武王又派遣了一定数量的援军,最终趁势攻破了韩国的宜阳之地。此战,秦军攻占宜阳,斩杀韩军六万,降者无数。随即秦军渡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驻守。

最后,对于宜阳之战来说,虽然双方的参战兵力只有20万人左右,和长平之战、济西之战等大战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对于扩张中的秦国,宜阳之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攻取宜阳之地后,秦国不仅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拥有了防御山东六国联合进攻的重要屏障,而且也将自己的疆域扩张到了中原的核心地区。也即宜阳之战的胜利,不仅为秦国消灭东周、削弱三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加快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宜阳之战后,山东六国在对抗秦国上彻底转入到战略防守阶段,即便对秦国展开进攻,也是被动地防守反击,这促使秦国得以对韩国、魏国、赵国、楚国、齐国、燕国等山东六国不断蚕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