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罗斯之战(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真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重要)_唐朝_阿拉伯_中亚

公元751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两万蕃、汉部队深入中亚,与阿拉伯帝国大将赛义德在怛逻斯发生激战。结果唐军因盟军的叛变而失利,仅数千人逃回了安西都护府。很多人说,正是这一战改变了中亚的命运,唐军的失败,标准着中亚的--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那么怛罗斯之战有这么重要吗?怛罗斯之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都有哪些细节?

石国到底怎么招惹了唐朝?

怛罗斯之战,究其源头始于唐朝大将高仙芝,攻破石国的军事行动。石国属于昭武九姓的中亚小国之一,是唐朝的传统属国。

唐朝对于石国的“统治”,源于唐军对西突厥的征服。唐高宗年间,苏定方率领唐军毁灭了西突厥汗国。随后,本来臣属于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拜倒在唐朝“天可汗”的膝下,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海。石国也是臣服于唐朝的中亚小国之一,时常受到唐皇的册封与赏赐。公元658年,唐朝皇帝以石国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并授予其国王以都督的官职。这样看,唐朝对于石国似乎挺重视的。然而在公元750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以石国“无藩臣礼”为名,率部攻破了该国,杀死了国王,并残忍地纵兵大掠。然而,高仙芝之所以进攻石国,真的仅是因为石国“无藩臣礼”那么简单吗?

事实其实这样的。对于高仙芝之所以攻打石国,阿拉伯史学家阿西尔是这样记述的:。

在回历133年,拔汗那 王和石国国王之间反目。拔汗那王求助于唐朝皇帝,皇帝给他派遣了十万大军,围攻石国国王。石国王向唐朝皇帝乞降,他没有加罪于他本人及其左右。并·波悉林(Abu Mūslim)得知此讯后,派遣齐雅德·萨利赫 (Ziyād b。Sālih)前去,双方在怛逻斯川交战。

拔汗那是什么呢?事实上也就是汉朝的大宛国,在唐朝该国被称为宁远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属国之一。该国的君主被唐朝赐予“窦”的姓氏,而窦氏是唐朝皇室的三大外家之一。同时唐朝还以“宁远”给该国命名,由此可见唐朝对此国的倚重。当拔汗那国与石国交恶,甚至还受到石国的军事威胁。而唐朝的安西节度使,自然会站在更亲近的拔汗那国一边。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石国和拔汗那国为何产生怨恨。然而高仙芝手下的安西健儿,还是向石国的方向开拔了。

除此以外,石国还与唐朝的敌人,黄姓突骑施眉来眼去。突骑施本是西突厥的一部,曾经是唐朝的属臣。在唐朝的帮助下,突骑施屡次击败东进的阿拉伯帝国,是唐朝在葱岭以西最重要的藩臣之一。突骑施连连得胜,在西域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变得尾大不掉,最终向唐朝反水。然而在唐朝的政治军事打击下,突骑施发生了分裂,分为两姓突骑施。其中,黄姓突骑施一直与唐朝为敌。而石国不顾唐朝的反应,暗中于黄姓突骑施眉来眼去,组成反唐的小团体。所以,高仙芝此次征伐除了平定石国外,歼灭叛唐的突骑施势力,也是其重要的任务。

在《旧唐书·李嗣业传》中记载,李嗣业随高仙芝进攻石国,并连带击败了突骑施和九国胡人,并生擒了突骑施的可汗。其后,高仙芝押着突骑施可汗、吐蕃大首领、石国的国王去长安献俘,而突骑施可汗献俘顺序还在石国之前。

由此可见,高仙芝是借援助盟国拔汗那国为名,歼灭对唐朝阳奉阴违的石国,并顺带消灭唐朝在西域的大患--黄姓突骑施。石国之所以被高仙芝攻击,并不仅仅是违背臣礼,而是真的对唐朝有反叛之心。

唐朝迎来了占领葱岭以西的良机。

在唐玄宗之前,唐朝对于葱岭以西的西域地区,一直采用羁縻政策,并扶植代理人代唐军征伐。唐朝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为了保护葱岭以东的西域为主。由于唐朝对葱岭以东地区的消极政策,强势的阿拉伯帝国趁机进入中亚,并控制了诸小国。唐朝对于中亚诸国的政策以羁縻为主,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通过臣服于唐朝,中亚小国可以获得极多的实际利益。而阿拉伯帝国则不同,在征服中亚广大地区后,对于当地人民收取沉重的宗教税,并且强迫笃信佛教和拜火教的原住民,皈依--教。面对阿拉伯帝国的刻剥,中亚诸国均是苦不堪言,于是纷纷向自己名义上的主子唐朝求援,言辞十分恳切。

然而对唐帝国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军力并不能辐射于中亚。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存在,主要为了对付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吐蕃帝国。吐蕃人认为,西域的存在从侧翼严重威胁到自己的安全。不拔掉安西都护府这个钉子,吐蕃是决不会罢休的。为了进攻西域,吐蕃为了规避唐朝重兵把守的军镇,他们往往绕道向西,借道拔汗那国进攻唐朝。为了颠覆亲唐的拔汗那国,吐蕃还与阿拉伯帝国联合,拥立了一个亲吐蕃的君主。然而唐军反应迅速,立即挫败了吐蕃和阿拉伯帝国的阴谋。

而吐蕃和唐朝在西域的力量均势,终于被名将高仙芝的冒险行动所打破。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他继承了自己祖先善于山地战的传统,并带领唐军完成了一次难以想象的远征。小勃律是吐蕃的属地,是吐蕃军队从西路进攻安西都护府的重要通道。如果能攻占小勃律,犹如在吐蕃的国门前立了一道天堑。然而小勃律地处海拔5、6千米的帕米尔高原,即使走小道,海拔也在4000米左右。常人在此即使是行走都困难,更何况行军打仗。然而高仙芝胆子极大,他率领军队,只带三天口粮,跨越了绝壁,一举攻陷了小勃律,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而高仙芝,也以“山岭之王”的称号闻名于世。在藏族的历史中,高仙芝甚至带领唐军攻入逻些,并火烧布达拉宫。然而此事却在唐史中却只字未提,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这场战斗震惊了整个西域,阿拉伯帝国、东罗马帝国等西方72国,纷纷遣使,要求内附唐朝。当然,这是史家的夸张说法,阿拉伯帝国和东罗马自然不可能臣服于唐朝。真正向唐朝要求内附的,自然是那些在阿拉伯统治下,苦不堪言的中亚小国。此战之后,唐朝又一次迎来了占领葱岭以西领土的机会。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高仙芝自己一手制造的好局,却被自己的愚行所毁灭。公元750年,当高仙芝的唐军到达石国时,石国的君主选择不战而降。面对强大的唐军,他们没有一丝胜算。到了这份上,高仙芝最为稳妥的做法就是息事宁人,稍微地惩办一下首恶即可。然而高仙芝却贪婪于石国的宝藏,背信弃义地逮捕了石国国王,并纵兵大掠。通过此战,高仙芝抢得十几斛瑟瑟、五六匹骆驼驮运的黄金和很多好马宝玉,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高仙芝赚了家产,唐朝却输了信誉。本来,中亚诸国以为唐朝是吊民伐罪的大救星,结果没想到其表现比阿拉伯人还凶狠。石国的王子在战乱中逃了出来,在中亚各国四处宣扬唐军的暴行。最终,中亚各国纷纷依附于阿拉伯人的卵翼之下,扬言要进攻安西四镇。这样不利的情报,让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非常不安。于是,他提兵两万,又一次深入胡地,准备会会这个传说中,吞并万国的大食国。

唐朝“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

阿拉伯帝国也曾有征服中国的想法,据记载,倭马亚王朝的总督哈札只曾对麾下两名骁将(--·本·卡西姆和屈底波·并波悉林)说:谁先踏上中国的领土,谁就出任统治中国的总督。然而这句话,恐怕只是哈札鼓励两人所说的话。阿拉伯帝国和唐朝在中亚,基本井水不犯河水。一个在葱岭以西占优势,另一个在葱岭以东称王称霸,双方都没有进攻对方的能力和打算。

公元750年,起义军贡献大马士革,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并将末代哈里发斩首。由此,一个新的王朝,在阿拉伯帝国的领土上被建立了起来,史称阿拔斯王朝。平定了内乱后,建立阿拔斯王朝的大功臣阿布·--,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做起了一方封疆大吏。而阿拉伯在中亚的局势,也稳定了下来。阿布·--是呼罗珊本地人,在阿拉伯人以及波斯化的军事领主中,有很高威望。对于中亚诸国,更有强势的震慑力。在中亚的博弈方面,唐朝已经渐落下风。高仙芝率军进入中亚,其实有逆转唐朝颓势的意味。

所以从宏观角度看,高仙芝的唐军在中亚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从天时看,高仙芝错失良机,没有利用阿拉伯的内乱,巩固唐朝在中亚的地位。从地利看,呼罗珊总督阿布·--对自己的地盘知根知底,而唐军未必如此。从人和看,高仙芝背信弃义抢掠石国,已经将中亚诸国得罪个干净,只有拔汗那国和的葛逻禄人是支持唐朝的。而高仙芝不知道的是,葛逻禄人实际上也包藏祸心。

决战怛罗斯。

高仙芝自恃为“常胜将军”,轻率地深入胡地,犯下了兵家大忌。高仙芝早已沉醉于往日的胜利,丝毫不把阿拉伯人放在眼里。

公元751年,阿布·--派遣大将赛义德进兵阿姆河右岸,并与高仙芝的大军交兵。此战并不是阿拉伯与唐朝两大帝国--之间的战争,而更类似于双方封疆大吏的火并,是唐朝安西都护府与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区的较量。

失去天时地利人和的唐军,曾与阿拉伯军队相持数日。然而,唐军侧翼的葛逻禄人突然反水,与阿拉伯军共同夹击唐军,唐军大败。此战中,唐军损失2万人,仅数千人逃回安西都护府,高仙芝甚至险些被擒。

至于具体到这场战役的细节,历史并无详细记载。可以预见的是,阿拉伯军队在数量和补给上,可能要远胜于唐军,因为他们能够获得中亚各国的共同支持。唐军虽然可以凭借重骑兵以及重装步兵的优势,与阿拉伯军队短暂相持。然后在持久战中,局势会对唐朝十分不利,很可能因为补给困难而失利。在笔者看来,这也许也是葛逻禄人突然反水的重要原因,他们害怕随唐军一同战败。至于网上流传的其他细节,比如陌刀阵,阿拉伯军队承受巨大的伤亡等等,都是网友们自己想象的产物。在冷兵器时代,一方之所以会承受惨重的损失,往往源于阵型被破,出现溃散的局面。而从历史记载来看,阿拉伯人似乎稳固了阵线。从常理来看,阿拉伯人蒙受惨重损失的可能性不大。

怛罗斯之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

事实上,怛罗斯之战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虽然唐军战败,但是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并没有受到重大损失。否则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不大可能放过这个良机。唐朝对中亚的影响也并没有减弱,中亚诸国仍然被唐朝所册封。同时,唐军仍继续对中亚采取军事行动。公元753年,封常清率军攻陷大勃律,唐朝在西域的武功达到鼎盛。

此战之后,阿拉伯帝国并没有趁胜追击。本次战役,不过是呼罗珊总督区的一次军事行动而已,并不体现帝国朝廷的意识。此战过后,阿拉伯帝国和中国的关系依旧友好,与中国仍是互相遣使,双方经贸关系也没有受到重大损失。怛罗斯之战意味着,阿拉伯人暂时性地驱逐了中国势力,绝不是全面的胜利。阿拔斯王朝主要把精力,投入到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西线才是阿拉伯人所重视的区域。似乎他们并不想在中亚继续节外生枝。

真正导致阿拉伯人独霸的中亚,源于唐朝的安史之乱。大量安西军被迫回到内地,镇压安禄山的叛军,其中还有不少阿拉伯人的援军。这些援军都是应唐朝之邀,来中国参与平乱。而这些援军,也是今天许多回族民众的祖先。安西军与河西防备吐蕃的唐军被大量调走,吐蕃趁虚而入,攻占了河西,让唐朝的西域成为一块飞地。到了公元790年,西域终于被吐蕃所征服。而抵御--军队的重任,就落在吐蕃人的手里。

此战虽然不能改变国际局势,但是却带来了个副产品,中国造纸术的外传。在被俘的唐朝军人中,有不少人曾从事造纸行业。在阿拉伯首都巴格达,这些造纸工匠在工场内为阿拉伯人工作。从此以后,纸张便成了世界上所有人的书写工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