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怎么死的(大明朝第一太子朱标,为何37岁就英年早逝?)_朱元璋_太子_官员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朱标 朱元璋 太子 官员

那么,朱标到底是怎么去世的?果真是病逝的吗?要知道在古代,太子可是个危险职业,皇帝也是个危险的职位。不过在明朝和清朝,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再加上社会安定,皇帝和太子地位稳定,一般情况下没人敢加以暗害,但皇家内部的争斗还是避免不了的。

对于朱标的去世,史书中只有一句话:遂病,来年四月丙子薨。对于大明帝国堂堂太子之死来说,这句话也太寒酸了。不过反过来想想,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后面的史书是明成祖朱棣所撰写,后面的14位帝王也都是他的遗脉,自然不会对朱标大书特书的。还有,朱棣的皇位来得不正,是抢了大哥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宝座,他内心既惶恐不安,又怕在后世留下什么把柄,所以就尽力篡改有关大哥朱标的一切资料,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用现在的观点来分析,朱标究竟是怎么去世的呢?民间对其解释是得了风寒,按说风寒不是大病,一般情况下不会夺人性命,再者说朱标是太子,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条件,断不会因小小的风寒而失去性命。当然,民间还有传说是被老二秦王朱樉给谋害了,理由是朱标去世的前一年奉朱元璋之命巡视陕西,而陕西正是朱樉的封地。朱樉在诸多藩王中实力最大,居藩王之首,兵多将广,土地肥沃,且他还是宗人令,专管宗室。朱标如果不在了,朱樉当上太子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说他有这个动机。朱标在巡视完陕西回到京城就病倒了,迁延了几个月后就病逝,这个节骨眼实在是太巧合了,也难怪后人有这种猜测。但是,朱标在巡视陕西时,朱樉正被朱元璋“拘押”在京城反省,他没有作案时间,也没有那么大的手段,毕竟一个“戴罪之身”之人,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来暗害太子。

其实,朱元璋有26个儿子,长寿的不多,只有代王朱桂活到了73岁。朱标37岁病逝,也不算是太短寿。用现代的病理学分析,朱标实际上是心情郁闷,精神紧张,进而引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病情进展后从而一病不起,最终不治而逝,这个解释是合理的。

不过有一点,朱元璋从不杀老百姓,他杀的都是官员,虽然其中不乏被冤枉的。从这点看,朱元璋也算是一个好君王。这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出身贫寒,知道农民的辛苦不易,他屡屡告诫官员们,要体贴农民,爱护农桑,珍惜粮食,不要与民争利。朱元璋甚至规定,老百姓发现官员有贪污受贿嫌疑,可以直接将其扭送至上级。举报信、擂鼓或亲自上京告状钧可。

洪武朝有两大特点,一是贪官多,二是朱元璋的刑罚重。这不是互相矛盾了吗?实际上也是。但朱元璋不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朱元璋以为下重手惩贪,就能遏制住官员的贪腐,但他给予官员们的俸禄又是历朝历代中最低的。按照各级官员的薪水待遇,养活自己一家人都难,更别说还有随从、师爷、杂役等。千里当官,为了吃穿,当官不为财,喊谁也不来。朱元璋如此吝啬,官员难以养家糊口,自然是要想办法增加收入的。所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贪官层出不穷,朱元璋越杀越多。

而太子朱标不同,他自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讲究仁慈孝道,他没父亲那么多的经历,也不懂朱元璋,看到朱元璋--,朱标就反对,父子俩经常发生矛盾,当众争吵也成为常态。朱元璋甚至在大殿上持剑追砍朱标,被众人苦苦劝下。马皇后在世时,还能从中调和,马皇后去世后,再也没人能劝说朱元璋了,他狠起来连自己的亲外甥、女婿都不放过。更可怕的是,为了惩治贪官,朱元璋恢复了中断了上千年的不人道的酷刑,如剥皮、抽肠、砍足、火烧等,刑罚名目繁多,比如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就是被痒死的。用蚂蚁在身上爬,蜜蜂在身上蛰等。看到这一切,朱标的内心是怎样的崩溃,不言而喻。

就这样,朱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而自己又没法改变这一切。朱元璋如此残酷,朱标担惊受怕,在长期的压抑之下,朱标的身心都受到了折磨和摧残,心情郁闷,精神压力太大,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是很正常的。久而久之,朱标就一病不起,这都是能讲得通的。关键是,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让其以太子身份监国,参与处理政务,所以父子俩才经常发生矛盾。

朱标不死,根本就没朱棣什么事了,大明朝后来能走到哪步,谁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崇祯的亡国之路。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究竟谁是谁非,谁对谁错,真的不好评判,各自都有道理。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知道创业之艰辛,他晚年大开杀戒也是为了子孙后代,也是为了朱家江山永固。而朱标要靠仁慈治国也没错。父子俩的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站的高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矛产生盾是在所难免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